文章
人生領悟
職場語錄集
語錄精選
名言佳句
    
錢志亮:最傷孩子自尊心的4件事,家長不可輕視
2022/11/23

孩子的自尊心有多強?

曾看過這樣一則視訊:

一個5歲半的男孩在上網課時,被老師說長胖了,忍不住委屈地哭了,站起來一邊哭一邊運動。

我們總覺得小孩子什麼也不懂,其實孩子很小的時候,自尊心就已經開始萌芽。

研究表明:2歲左右的孩子,就會開始在意大人的評價,會有策略地展示什麼是可愛的,有價值的,值得稱贊的,或者相反。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大人的反饋和評價會影響孩子的自尊心,從而塑造孩子的行為。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

「兒童的尊嚴是人類心靈最敏感的角落,保護兒童的自尊心就是保護兒童的潛在力量。」

自尊心會讓孩子更自愛,注重維護人格的尊嚴,在逆境中有奮發向上的意願,自強不息。

而孩子的自尊心如果遭到破壞,就容易出現 「破罐子破摔」、自暴自棄的消極心理,或者變得叛逆、故意和父母老師作對。

因此,教育孩子過程中,即便孩子犯錯、表現不好時,在溝通和管教上,都應當注意保護他的自尊心。

這樣,孩子才會感受到父母的尊重和信任,擁有改變的動力,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

生活中,有一些常見行為,容易損傷孩子的自尊心,家長應盡量避免。

不分場合的批評、說教

古訓有云:

「卑幼有過,慎其所以責讓之者。對眾不責,愧悔不責,暮夜不責,正飲食不責,正歡慶不責,正悲憂不責,疾病不責。」

講的是,年幼的孩子有過失,在責備的時候應該慎重,眾人面前不責備,慚愧後悔不責備,夜晚不責備,吃飯不責備,正在歡慶時不責備,正在憂傷時不責備,正在患病時不責備。

被後人總結為「教子七不責」。

其中,當眾批評教訓孩子,最容易損傷孩子的自尊心。

在眾人的目光下,孩子記住的不是家長講的道理,而是那種無處可逃的難堪和羞恥感,成為一生的心理陰影。

長此以往,孩子只會變得越來越叛逆,不服管教,內心自卑。

認識一位媽媽,一直對孩子不愛打招呼感到不滿,每次有親戚朋友到家裡來,孩子不出聲,她就會當著大家的面朝孩子發脾氣:

「你啞巴了?不會喊人啊!」

「說了多少遍了,這麼大人怎麼一點禮貌不懂?」

「你看這孩子,有什麼用?」

她認為,當著人多的時候批評孩子,讓他知道丟臉,孩子就會長記性。

然而結果是,孩子變得更加寡言少語,從小學上到國中,也從不會跟人打招呼。

胡適先生曾在回憶母親的家庭教育時講道:

「母親管束我甚嚴,她是慈母兼任嚴父。但她從來不在別人面前罵我一句,打我一下。」

批評孩子,最好是關起門來,單獨和孩子在一起。

家長懂得給孩子留面子,保護他的自尊心,教育才能發揮出更好的效果。

到處宣揚孩子的隱私、糗事

網上曾有一個話題:為什麼孩子長大了,什麼話都不想跟父母說?

其中有個回答引起了許多人共鳴:

「自己當秘密跟爸媽講的事,轉眼周圍的親戚朋友都知道了,從那之後我什麼事都不想跟他們說了。」

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鼓起勇氣把心事跟父母分享,希望得到理解、安慰,結果卻被父母當作笑話、茶餘飯後的談資,和外人議論。

這種行為,真的會讓孩子很受傷,漸漸對父母感到失望。

其實很小的孩子就有羞恥心了,自己做過的一些糗事、心裡的小秘密,不想被別人知道。

比如尿床、拿家裡的錢被父母發現、喜歡班裡的一個同學、干壞事被老師批評了······

孩子願意跟父母講,是出于信任父母,父母有責任幫孩子保守秘密,保護孩子的隱私,而不是覺得好玩有趣就到處宣揚。

再小的孩子內心也會有這樣的意識:我不喜歡在外人面前被「醜化」,我希望在別人面前被尊重。

在家中,特別是在外人面前,不讓孩子出醜、沒面子,會有益于孩子產生一種自重、自愛、自尊,並要求受到別人尊重的情感。

具有這種情感的孩子,在生活中往往會充滿自信、有責任感、進取精神。

當眾議論孩子的隱私,拿孩子的糗事當樂事講,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被尊重,沒有安全感,不再信任父母,影響親子關系。

不要覺得孩子小,就什麼都不懂。尊重孩子的感受、隱私,才能贏得孩子的尊重和信任。

貶低、打壓孩子

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會伴隨著犯錯誤、惹麻煩、不聽話的行為,常常惹得家長生氣、抓狂。

激動的情緒下,家長往往會口不擇言,說出許多傷人的話,貶低、否定孩子:

「我怎麼生了你這麼個沒用的?」

「笨得像豬一樣,教了幾遍了!」

「你看看你,再看看別人。」

「就你還想當老師?到時候把學生都教壞了。」

······

還有的家長怕孩子驕傲,希望孩子更優秀,就用「打擊式教育」來激勵孩子,很少給孩子肯定。

殊不知,家長長期的「差評」,很容易破壞孩子的自尊心,他想的不是如何改正錯誤、努力進步,而是陷入自我懷疑和否定之中,失去了積極向上的鬥志。

自尊心受損的孩子,還會變得「沒皮沒臉」,對父母的教育、批評感到麻木,自我放縱。

畢淑敏曾說:

「孩子的成長,首先是從父母的瞳孔中確認自己的存在。

如果連最親的人,都不顧你的尊嚴,否定你的價值,那麼孩子是無法看到自己存在的意義。」

童話大王鄭淵潔也指出:家長絕對不能對孩子做的事就是貶低。

「欣賞能讓孩子長成參天大樹,貶低能讓孩子枯萎畸形。」

被肯定、被欣賞,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十分重要的心理需求。

這種需求能夠得到滿足的孩子,會建立起較高的自尊水平,自愛、自信、注意維護自己的形象和名譽、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

尤其是來自父母的評價,會影響孩子的自我認知和價值感。

家長應當注意自己的語言,管教孩子時就事論事,不否定孩子整個人、攻擊孩子人格。

盡量保持情緒穩定、客觀理智地和孩子溝通,多使用積極、正面的語言,給孩子肯定,教育效果會更好。

忽視、不尊重孩子的情緒和想法

許多父母都有這樣一種錯誤心態:

認為孩子小,不懂事,他的感受、想法無足輕重,于是在教育中不自覺就會很隨意地對待孩子。

對孩子愛理不理,心情好的時候會好好和孩子對話,不想理孩子的時候就直接忽視;

拿孩子說的話、表達的情緒不當回事,不重視孩子的想法和意見;

按照自己的想法安排孩子的事情,孩子沒有一點話語權、選擇權······

這些行為,反映出的根本問題是:家長不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不相信孩子成長的潛力。

孩子生來就有被關注、被愛的需求。

如果孩子常常感覺被忽略、不被重視,就會缺少存在感、價值感,自尊心受到傷害,影響性格和心理的健康發展。

孩子再小,也應該像對待大人一樣對待他,尊重他,這樣他才會成長為一個人格健全、思維成熟的成年人。

內容未完,請按「第2頁」繼續閱讀
楊絳:人生沒有更好的年齡,只有最好的心態
2024/04/18
弘一法師:當你的修為越來越高時,會真正理解所有的人和事
2024/04/18
張愛玲:別炫耀,靜默才能凝聚生命的精華
2024/04/18
楊絳:嫁人要麼嫁能讓你衣食無憂,要麼嫁疼你入骨的
2024/04/18
讀懂了《挪威的森林》,方知人生沒有永遠的陪伴,只有不斷的離別!
2024/04/18
《簡愛》:懂得取悅自己,是人生最高級的活法
2024/04/18
人生若覺不幸運,不妨讀讀史鐵生的《我與地壇》
2024/04/18
《挪威的森林》里這12句話,說出了12個人生的真相,句句戳心
2024/04/18
《牛虻》:不努力變好,怎麼對得起受苦的自己
2024/04/18
蔡康永:人生不是拿來用的,真正有意義的東西,往往都是無用的
2024/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