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相親就像賣大白菜,被人挑來挑去,菜葉爛了,還不一定賣出去。」
雖然話不好聽,但是對相親的失望,顯而易見。
總結一番,相親成功率不高,原因有很多:彼此很陌生,沒有什麼好感;都有自己的標準,習慣按圖索驥;有人在敷衍,只是被逼著參與見面會;把相親當成獵艷,人品低劣;兩個人不在一個地方工作,難以再見......
作為父母,肯定希望兒女遇到一個好心人,然后喜結連理。安排幾次相親,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本著提高相親成功率的意圖,建議兒女們,學一學以下「三大效應」,提升對愛情的認知,看透愛情的本質。
01
「首因效應」:別相信一見鐘情,要相信日久生情。
有一位心理學家做了一個實驗。
把測試者分成兩組,看同一張照片。他告訴第一組,這是一個罪犯;告訴第二組,這是一個科學家。
過了一會,兩組的人都寫出了對照片的描述:第一組說,眼睛里藏著邪惡,高聳的額頭代表不知悔改;第二組說,深邃的目光,藏著智慧,高聳的額頭是意志力。
很明顯,兩組的人,都受到了「事前告訴」的影響,也就是「先入為主」的道理。這就是首因效應的主要解釋。
在參與相親之前,我們會通過身邊人的描述,或者朋友圈里的照片、生活文字,了解相親對象的情況。
接著,在第一次見面時,會形成「不可言傳」的印象。
在長相方面,多半要求很高。就像當下年輕人的口頭禪——找一個有眼緣的人。
眼睛掃過對方的臉,看到對方的身材,聊幾句「上不靠天,下不著地」的話,介紹彼此的家庭基本情況,相親的過程,基本就結束了。
接觸時間很短,還期待一見鐘情,顯然是不靠譜的。對于記性不好的人,也許連對方說過什麼,什麼樣子,都記不住。
名字稍微復雜一些,都會導致迅速忘記;連續幾天都在相親,那麼對人的印象,就很膚淺了;對于人品,就更無從考證了。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通過相親去結交,通過之后的溝通去了解,形成良性互動,就是「相親」最大的功勞。
能夠擺脫首因效應,就能深入、客觀公正去評價一個人,從而產生真愛,形成婚姻意識。
02
「期待效應」:別相信媒婆的嘴,要相信現實,接受心里落差。
對于未來的一半,我們的期待值很高。
在相親之前,經過媒人的熱情介紹,就會發現一個征兆——但凡你期待的,都會在對象身上體現。
他的個子很高,很帥氣,工作也好,月薪過萬,家里還有車和房子。他的父母,也是通情達理的,尤其是他的兄弟姐妹,都很支持他的工作......
她啊,模樣端莊,是大家閨秀。雖然年紀偏大,但是顯得年輕,人也很老實,不挑剔......
撮合了好一陣子,兩個年輕人見面了,發現男人的車,是曬谷坪上的風車,是一輛小單車;房子在農村,還很破舊了;女人談了幾次戀愛,怎麼也和「老實人」不沾邊。
所有的期待,都在見面那一刻,碎了一地。
要相信,期待越多,失望越大。
聰明的人,都會降低期待。等對方出現的時候,發現比期待的要好很多,因此相愛的幾率,就大多了。
三國時期,魏國有一個大臣許允,經過媒人撮合,他興高采烈地娶了妻子阮氏。
本以為,她出身士族之家,姐姐阮侃的模樣也很好,應該是美人的樣子。哪知道,揭開蓋頭,發現是一個丑女,頓時就不想去洞房了。
過了幾天,阮氏問:「你是找美女,還是需要品德高尚的女人呢?」
經過一番溝通,許允恍然大悟,婚姻美滿。
允許自己的期待,存在落差,看起來是降低要求,其實是「順其自然」的心態,不會用條條框框去限制婚姻。
03
「海潮效應」:別相信對方一眼看上自己,要主動提升自己的吸引力。
海水因為天體的吸引力,潮起潮落。
吸引力很大,潮水就很高,吸引力小,潮水就很小,吸引力太小了,就沒有潮水了。
相親也是一樣,若是你沒有任何吸引力,卻指望對方吸引自己,顯然是不對的。誰都不能成為對方的「累贅」,而是需要兩個人一起奮斗,互相成就。
相親中,很容易出現兩種人:被「賢妻良母」綁架的女性;被「成功人士」綁架的男性。
在單位上,為了提升工作效率,會巧妙地安排辦公室,形成「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的工作格局;也會提高人才的待遇,增加單位整體的吸引力。
愛情也需要考慮海潮效應。
你若想得到一匹良馬,就種下一片草;你要遇到鳳凰,就種下梧桐樹;你要遇到賢惠的人,就做一個正能量的人。
和誰過日子,都是和「自己過日子」;你是誰,就會遇到誰。這樣的邏輯,同樣適合相親活動。
哪有人會去遇見一個「爛泥巴糊不上墻」的人,人家只想幫一幫需要追夢的人。
04
相親是婚配的機遇,是人生的偶遇,妙不可言。
好的相親,不是完美無瑕的,而是奔赴幸福生活的開始。
每一個人都要站在公正的立場去考慮,看看自己的條件,考慮對方的條件。及時改變限制戀愛的條件。
父母啊,不僅要為兒女著想,還要給兒女松綁,別總是按圖索驥。
作為兒女,一次相遇,一生相親,如此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