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飽食以終日,不棄功于寸陰。
人活著,就要進取不止,保持向上的姿態。理想很好,但有多少理想,敗給了歲月。
一晃,就到了五十多歲的年紀,有人已經退休,沒有退休的人,也處于等待退休的狀態,職場上也是以老人自居了,工作也是幫年輕人敲敲邊鼓。
既然注定不會一直激流勇進,那就選擇順勢而退,未嘗不是最好的生活。
曾經,生活的壓力,逼得我們無路可退;後來,時光的老去,逼著我們一退再退。
人過了五十五歲之后,最好的退路,應該是以下三條。找對了路,余生才不會慌亂,還有詩和遠方。
01
名利之事,不爭。
網上經常看到這樣一句話:「不爭,你就贏了。」
認真琢磨一下,不爭,怎麼贏?當你在青年、中年時,如果不爭,人生就很容易陷入困境。你起碼要爭取一下,工作進步,生活費用得管夠。尤其是男人,沒有錢,就真的寸步難行了。
因而,五十歲之前,人要敢于爭,善于爭。既能解決生活問題,又能遏制住欲望,就是最好的人生狀態。
五十歲之后,子女也差不多長大了,自己也有了房子,經濟上的壓力,也小了。同時,身體的狀況,也在滑坡,不再拼命去爭,事業上在退步,職場上的位置也主動退出,未嘗不是最好的安排。
稻盛和夫在一次演講中,這樣表示:「即使像我今天所講的,盡了最大的努力去培育人才,要培養出超越自己的人才卻極難極難。盡管如此,卻必須挑選接班人,必須把將來托付給他們。」
對于一個單位,有了接班人,還有一個接班的過程,工作才不會脫節,能夠很平穩地實現「新老交替」。
對于個人來說,有人來接班了,自己能夠把經驗告訴接班的人,也算是人生的功德一件。
我的老同事老張,在五十歲的時候,離開了辦公室主任的位置。很多人為他惋惜,認為他應該干到五十五歲才對。
老張說:「退位了,工作少了,上下班準時了,才有時間去管孫子。這就是人生最大的名利。再說了,你就是拿到好幾百個榮譽證書,你的兒女也不會在乎,連你自己都記不住得了啥獎......有什麼好在乎?」
話說得很自私,但很實在。
不爭名利上的事情,內心就好過了,也不存在熬夜加班了,身體也舒服了。
02
生活層次,低配。
認真去分析,退休之前和退休之后的生活,層次是有所不同的。就是去參與飯局,也是不同層次的飯局。相對來說,退休后的飯局,層次要低一些。
沒有退休的人,在飯局上,喜歡論資排輩。每個人都會很自覺地找到位置,做好了,才能吃好。飯局的開銷,也相對多一些。
飯局往往是為客戶或者合作對象量身定做的,顯得很客套。
當你過了五十五歲,還沉迷在職場的飯局,說明你沒有活明白。如果你已經退居二線,不再擔任主要職務,去飯局的話,可能會坐冷板凳。人走茶涼的跡象,已經出現了。
除了遠離飯局,你還得在家里過低配生活。
很多單位設置的補貼,都和家庭生活有關系。如果退休了,相關的補貼,就沒有了。生活方式不能及時改變,也會增加煩惱。
和我同住一個小區的張叔,有一個習慣:如果別人要打電話,要用手機流量,他會主動湊過來,說「用我的吧,單位給了流量費,用不完」。
最近,張叔把這個習慣戒掉了。因為他退休了,單位上給的手機流量費、交通費,都沒有了。他得馬上適應,否則多余的開銷,都算他自己的,心疼啊。
另外,經過職場帶來的禮尚往來,也因淡出職場而舍去。
五十五歲之后,生活的圈子,主要是自己的小家庭。簡簡單單的,盡量節約點,才是應有的理智。
03
接人待物,善良。
善良,不僅是一個人最大的底牌,也是人生最好的退路。
千萬不要等自己到了茍延殘喘的時候,才想起要和周圍的人搞好關系,要伸手向大家求助。而是在自己身體還行的時候,就積極地幫助人,留下濃厚的感情。
現如今,很多五六十歲的人,都是一個孩子,頂多就兩三個孩子,若是不依托社會大家庭,養老的困難,肯定會多一些。
不管你多有錢,如果活成了孤家寡人,也沒有意思。就是一人獨自旅行,也要和旅途上的人,說說笑笑,才有韻味,才能互相關照。
按照年齡來說,五十五歲左右的人,對職場上的新人善良一些,也許你以后在辦事的時候,又會遇到他們,從而方便了自己;對身邊的親戚朋友善良一些,也許你養老的時候,會和他們在一起;對小區里的大爺大媽善意一些,你對他們的善良,就是對未來的自己善良。
那些倚老賣老的人,最后把自己逼到無路可走,還以為是社會薄待了他。需要反思。
04
退一步海闊天空,讓一尺現世安好。
當下的幸福,要好好把握,讓自己如愿退休;未來的幸福,要積極謀劃,別坐等。
進步和退步,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好的后半生,以退為進。
那些不懂留退路的老人,總以為自己還年輕,啥都不怕。
年齡是一道矮門,你若使勁抬頭,會碰到門框。受傷的人,一定是你。
花兒還有重開日,人生再無少年時。
若能留下進退路,一程風雨一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