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重臣、「銷煙英雄」林則徐五十五歲的時候,寫了一篇「十無益」,手書後懸于家中。
「十無益」,是林則徐幾十年宦海沉浮、人生閱歷的深刻感悟,也是自己親眼目睹無數家族興衰隆替的肺腑之言。
這句句良言,說透人生,既是林則徐對子孫後代的要求,更為我們的人生指明了大方向。
《周易》上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
無論是一個人,還是一個家庭,善都是最基本的東西。
《道德經》也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善不僅是我們的立身之基,也是我們做事要遵守的原則。
風水是好東西,但卻不是最根本的。如果我們拋棄「善」的正道,一味追求風水之術,那就是緣木求魚。
「風水無益」,即謂如若為人不善,多行不義,其不僅上愧祖宗,更是下損子孫。
《論語》有雲:「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歟。」
百行孝當先。一個人無論你取得多麼偉大的成就,頭上戴了多少光環,但是如果對父母不孝,所有的榮譽都將黯然失色。
「奉神無益」,如果對父母不孝,無論你對神是多麼虔誠,多麼的敬仰,一切都是假的。
《詩經》有言:「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一個家庭,父母是根基,兄弟是枝葉。
只有兄弟姐妹相互扶持,家業才得以繁茂。兄弟姐妹倘且不能與之和睦交好,何必言友。
俗話說,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
兄弟是我們從小一起長大的,其中的情感和默契也是外人比不了的。
如果我們都不能友愛兄弟,又怎麼能真正交到朋友呢?
許多人在外交友彬彬有禮,坦誠相待;
在家裡與兄弟姐妹卻難以傾心相交,甚至惡言相向,實在是本末倒置之舉。
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先學會做人,樹立德行,有餘力以後再去學習文化知識。
可見,做人要先立仁德。
我們讀書的目的也就是要提升我們的精神和道德境界。
所以,如果自身品行不端,讀書也自然是無益。
讀書是為了修身正行。
如若讀了滿腹聖賢之書,卻只為了炫耀自身,行止不端,可謂讀書無益。
聰明是人人都渴望得到的,也是希望我們的孩子也有的素質。
但是我們也常說「德才兼備、以德為先」。
如果一個人很聰明,很有才氣,但卻心術不正、做事乖張,這種聰明反而是一種危險。
「做事乖張」乃謂為人處事不講情理,偏執,處處標新立異。
樂于嘩眾取寵、居心不良之人,其聰明才智往往被人利用而誤入歧途,成為作惡的工具。
「滿招損,謙受益。」
謙謙君子之道,從來得到世人讚賞。
讀書博學為何?通古至今,縱橫捭闔,修身養性而已。
越懂學問的人,越能謙虛做人。
若以博學作誇耀之本,心高自傲,咄咄逼人,則只能說尚未領略古人為學的最高境界了。
《易經》上說,「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時運是客觀的,個人無法左右的。
我們能做的就是在運氣不好的時候蓄積力量,等待時機騰飛。
「潛龍勿用」「屈以求伸」,《易經》這部上古天書告訴我們非常多的蓄積力量的道理。
而與蓄積力量相反的就是「妄求」,「妄求」即是亂求,孜孜以求本不屬于自己的時機,反而忘了反身自求,此時即使得到了機會,也會很快失去。
子曰:「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雲。」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妄取人財,即是不義。無功受祿,中飽私囊,順手牽羊,都是不義之舉。
佈施,也就是以慈悲心給予他人福祉與利益之事。
佈施作為佛教修行的突破點,可以曆煉自己的身心,增長自己的福慧,以此積累自己成道的資糧。
然而,妄取人財是造孽,佈施是功德。
如果一方面妄取人財,一方面又偽善佈施,那麼是不會得到福慧的,也是徒勞的。
不如憑藉自己的雙手勤勞奮鬥,以善心佈施,如此方能心安理得。
元氣又名原氣、真氣,包括元陰、元陽之氣,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與原動力。
元氣是人最基本、最重要的氣,是生命之本。
中醫認為,人生病都是因為元氣遭到損傷、削弱所致。
我們養生也就是固本培元,但如果不愛惜自己身上的元氣,病魔自然就來了。
如果元氣遭受重創,再好的藥物也回天無力。
不惜元氣的人,行的是匹夫之勇,以為自己力量無窮,卻往往被各種外界力量摧折得元氣大傷。
元氣大傷之後,寄希望于靈丹妙藥救治,治得了標,但治不了本;治得了一時,治不了一世。
陰騭指陰德,只是自己知道、不令他人知道的功德事。
例如無條件幫助人,無企圖救助人,對社會有所貢獻,這就是陰騭的表現。
古人認為,多積陰鷙,能夠改變命運,福澤還會惠及子孫。
然而這也是有條件的,如果一個人生活放縱奢侈,荒淫無度,雖然屢屢行善多積陰德,也是枉然無益。
要想得到福報,必然要心正、身正,然後多行陰騭才可。
如果心不正,身不正,做再多好事也是偽善無益。
林則徐並沒有否定風水、陰鷙、讀書的價值,但他告訴我們這些都是有條件的。
「十無益」告誡世人:世上的事情有本有末,如果本末倒置,則如深陷泥潭,難以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