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再現]
古之大化者,乃與無形俱生。反以觀往,覆以驗來;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己。動靜虛實之理,不合來今,反古而求之。
(重點注釋]
①動靜:動和不動兩種狀態。
(白話翻譯]
古代以大道教化天下的圣人,是與無形的道共生的。反觀以往,可察驗未來;反觀古代,可洞察今天;反觀他人,可了解自己。動靜虛實的道理,假如跟未來和現在都不相符合,那麼,就要回到歷史中去探求。
[鑒賞評議]
在本節中,鬼谷子以一個縱橫家的視角,闡明了「反以觀往,覆以驗來;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己」的道理。
我們每個人做事都應當以史為鑒、以人為鏡,汲取他人的經驗和教訓,使自己成長。
人類的偉大之處就在于能借助思維從間接經驗中獲得智慧,借鑒別人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是獲得寶貴經驗的路徑之一。生命有涯而知無涯,有限的生命不可能體驗所有的事物。直接經驗是寶貴的,卻是有限的,所以要重視對間接經驗的吸收。他人成功的實踐經驗可以成為自己的借鑒,他人失敗的教訓也可以提醒自己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
人的一生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總會遇到一些坎坷和波折。智者在經歷過坎坷之后,能「吃一塹長一智」,不會第二次犯同樣的錯誤,而愚者卻懶得去總結經驗教訓,所以總是重蹈覆轍。學習前人成敗得失的經驗,目的只有一個:少走彎路,少犯同樣的錯誤。古之所謂俊杰,都深明洞察先機之道。看破時勢,看透人心,這是成功人士必備的能力。
(深度解讀]
以史為鑒,以古為鏡
將歷史上的經驗教訓應 用到我們今天的工作當中,能夠使我們少走許多彎路,這是本節所要告訴我們的核心內容。
有人說過,這世上已經沒有什麼新鮮事了,都是前人玩過的把戲。確實,歷史總是在重復演繹,如果我們能充分了解過去,就能很好地作用于今天的決策,使自己少走很多彎路。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濟世安民」。即位為帝后,他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努力學習治理天下,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與明君之一。唐太宗開創了歷史上的「貞觀之治」,經過主動消滅各地割據勢力、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休養生息,終于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
唐太宗曾問魏征:「歷史,上的人君,為什麼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魏征說:「兼聽則明,偏聽則暗。」他還舉了歷史上的明君堯、舜和昏君秦二世、梁武帝、隋煬帝等例子,然后說:「治理天下的君王如果能夠采納大臣的意見,君王就會知道很多很重要的情況,那麼他的親信想要蒙蔽他也蒙蔽不了。」唐太宗連連點頭,覺得魏征說得很有道理。
隔了幾天,唐太宗讀完隋煬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們說:「我看隋煬帝寫的東西,覺得這個人不但學問淵博,而且也懂得堯、舜是有道的明君,對桀、紂這樣的昏君也很討厭,但是他為什麼干出很多荒唐的事情來?」魏征說:「一個皇帝光靠聰明淵博是遠遠不夠的,他還應該虛心傾聽臣子的意見。隋煬帝因為覺得自己很有才氣,自視甚高,驕傲自信,所以他也只能嘴上說說堯、舜的好話,但是做事情的時候依然按照桀、紂的樣子做事,這樣言行不一就自取滅亡了。」
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歷史上的唐太宗就是因為能夠不斷地聽取大臣們的意見,懂得借古鑒今,才使國家一步一步走向繁榮。很多時候,在實際的摸爬滾打中所學到的東西,要比單純從書本上學到的東西更具現實的指導意義。
西漢初年,劉邦看到太子懦弱無能,心里很是擔憂。于是召集大臣們前來商議,打算廢除太子劉盈,立趙王如意為太子。臣子們聽了都不敢表態,集體去找張良,想讓他勸諫劉邦。
張良是西漢的開國功臣,同時也擔任太子少傅一職,所以他便去對劉邦說:「廢立太子不是小事,陛下還是等等再說吧。
」劉邦搖搖頭道:「我年事已高,等不得了。當下太子太過懦弱,連平定亂軍的能力都沒有。這樣的太子,怎麼能擔當一國之君呢。我已經考慮好了,你也不必再多說什麼了。」
既然劉邦都這樣說了,張良知道自己已經多說無益,想了想后就去找叔孫通。叔孫通是一代大儒,曾幫助劉邦制定禮儀,劉邦對他很是敬重。叔孫通來了,他一見劉邦就說:「陛下難道忘記了,晉獻公因為寵愛驪姬,曾廢掉太子,立驪姬的兒子為太子,結果導致晉國幾十年的動亂。秦始皇也因為不早早定下長子扶蘇的名分,結果死后被趙高假傳遺照立了胡亥,以致秦朝二世而亡。當今太子仁愛厚道,天下共知,您與呂后又是患難夫妻,這太子怎麼能說廢就廢呢?請陛下慎重考慮啊!」
劉邦聽了叔孫通的話,渾身直冒冷汗,想了想歷史,上廢長立幼的例子,果然沒有一個不是帶來動亂的,便放棄了廢太子的想法。
劉邦能以史為鑒,放下廢長立幼的想法,從而避免了一場動亂,實屬難得。人們經常說「失敗乃成功之母」,失敗并不一定是壞事,從失敗中我們能積累經驗和教訓,這就是失敗的好處。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我們學習歷史就是為了從興盛中尋找經驗,應用于當世;從敗亡中尋找教訓,避免重蹈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