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錢能使鬼推磨」的思想邏輯下,越來越多的人,把金錢的多少,變成了衡量人生成功與否的標準。
可是,錢從哪里來?很多人沒有看明白。
俗話說:「家和萬事興。」
家庭是人生最原始的圈子,也是人生的出發點和歸宿,人的財運、緣分、底氣都在其中。
當我們努力魏旭家庭和諧的時候,總會發現很多不愉快的因素,讓家庭失去凝聚力。
最悲劇的是,家庭里有了錢,但是沒有了快樂,回家的想法都覺得難受。
遠離或者改變「指責型的家人」,真的很有必要。
01
指責型的父母,養不出有出息的孩子。
女網友「嬌滴滴」說:「我的爸爸,從小到大就指責我的錯誤。後來我結婚了,遇到了什麼都要指責的婆婆。現在,做什麼都沒有興趣了,不管自己多努力,在他們眼里,是不完美的,是無法包容的。」
她讀書成績還不錯,小學時,語文能拿到九十多分。父親總是發脾氣,為什麼要丟幾分?隔壁家亮亮,是可以打滿分的。
她和同學外出,回來稍微晚一點。本以為,父親會在門口等待,顯得焦急。但情況卻是——父親劈頭蓋臉一頓罵,認為女兒太不自愛了。
她和丈夫一起打工,月收入八九千。婆婆憤憤不平地說:「居然沒有過萬?」
兒子出生時,她耗盡全力,扛住痛苦。婆婆責怪她,太脆弱了。老一輩的人,生娃都很輕松。
各種指責之下,她越來越沒有自信,在家里也是戰戰兢兢,怕做不好。尊嚴也被踐踏了,隨時都可以被父母戳痛。
蘇格拉底說過:「一個人能否有成就,只看他是否具備自尊心與自信心兩個條件。」
為什麼孩子做了一系列優秀的事情,父母視而不見,非得指責那一點錯誤?這是格局太小的緣故,也是過分追求完美,需要反思。
02
指責型的兄弟姐妹,只會制造家庭內耗。
古人說:「孝不比兄。」
每個人都盡己所能,孝順父母,也幫助其他兄弟姐妹,家庭自然會富起來。畢竟,大家的錢累積在一起,都是一筆不小的財富。
當你對父母很好的時候,兄弟姐妹還指責你做得不夠,那就會心寒;你發財了,有事業了,還借錢給兄弟姐妹,但是他們認為你小氣,借錢太少了。
比方說,弟弟要開店鋪,你借給他十萬。
但是弟弟認為,你應該借十五萬,你就是故意減少五萬,為難人。
聽到弟弟的指責,你一定會特別難受。接下來,你也許就不會借錢給弟弟了,費力不討好的事情,怎麼能夠多做呢?
事實證明,你無法讓所有的兄弟姐妹都滿意。你做的一切,在被指責之后,就傷心不已。
03
指責型的伴侶,讓人對婚姻失望。
漫畫家朱德庸說:「當情人談戀愛時,他們什麼事都做得出,當他們結婚后,他們什麼話都說得出。」
戀愛,彼此會表現出最美的一面,盡量掩飾自己的缺點。就是臉上有斑點,也會用胭脂粉蓋住。
沒有錢的男人,會借錢,帶著女人去高端餐廳,還買首飾、衣服。
結婚之后,生活往往是一地雞毛,甚至是負債累累。
「夫妻同心,其利斷金」,這樣的邏輯,進入了婚姻生活,那麼夫妻就能一起奮斗,迅速改變家庭狀況。
夫妻開啟了指責模式,就意味著翻舊賬、看不慣當下,從此婚姻變得很糟糕,夫妻也水火不容。
心不在一起的夫妻,要賺錢,是很難的。就是育兒、做家務之類的事情,也會產生矛盾,無法協調。
比方說,女人要帶著孩子回娘家,男人指責她對娘家人太好,因此夫妻無法同行。孩子會到父母爭吵不休的樣子。
04
指責型的兒女,只會越來越不孝順。
為什麼別人的家的父母,錢財無數,自己家的父母,卻是窮人。
為什麼別人家的父母有大格局,能對所有的兒女都友善,自己的父母卻那麼偏心,而你是最不被看好的那個人。
想一想,你真的有很多的理由,指責父母。
看清了父母的一切的丑陋,你再去孝順父母,就非常不情愿了。更可怕的是,你準備和父母斷交。
百善孝為先。一個不孝順父母的人,失去了家庭的后盾,也失去了對外社交的底氣。
父母從來都不會完美。有錢有勢的父母,教育兒女的時間就少了;窮苦的家庭,逼著兒女讀書,但是承擔不起高額的費用;幫忙帶孫的父母,任勞任怨,但是做的飯菜不夠好......
05
作家王蒙說過:「頌揚別人常常是肯定自己,指責別人常常是反射著自己的弱點,嘲笑自己常常是嘲笑別人,給別人抬轎也是抬自己。以上是分享率,或曰借光效應。」
面對指責型家人,不要憤憤不平,而是積極改變。
其一,凡事都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當你被指責的時候,看看自己有哪些過錯;指責家人的時候,看自己是否言語不當,對人的看法有偏見。
其二,和親人保持一定的距離,把一些小缺點,慢慢淡化。若是吵起來了,主動閉嘴,并且走開一些。成年人,應該主動分家,別和大家庭攪拌在一起。
其三,包容親人的不完美,允許他們有錯誤。然后懂得感恩,把他們對你的好,放大來看。
和氣,是需要經營的。
人情注定搞不好,那就把把心情捋一捋,心順了,一切都順了。
一家人,和和氣氣的,弄丟的錢,也能找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