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越發需要安全感。
雖然生老病死是常態,但難免要怕這怕那的。
尤其是病痛來臨的時候,生命如履薄冰。
我們從中年開始,就預備了很多養老的條件。金錢和房子,似乎是標配。
有地方遮風擋雨,還能把房子變賣了,作為養老的資本。
存款和退休金,可以保證自己衣食無憂,不至于為生活發愁。
當我們到了七八十歲,對于「依靠」兩個字,就有了新的看法。
01
真正靠得住的,不是錢和房子。
首先來說一說金錢的問題。
常常聽人說:「有錢能使鬼推磨。
」世人似乎給我們留下一個固有的概念,有了錢,什麼都好辦。
若是某件事辦不到,說明你的錢不夠多。
當我們進入老年,身體在滑坡,手里有錢,但是不知道如何花。要是老年癡呆了,取錢的密碼記不住,銀行卡放在哪里,也不知道。
就是有人幫忙取錢,也不能去買東西。上街的能力都沒有了。
也許你會說,可以選擇網購。
想一想,一個老人,連智慧型手機都用不好,頭腦也不好使。網購的可能性就很低了。
更可悲的是,老人手里有很多錢,被兒女們虎視眈眈。若兒女以買房買車等理由,把老人的錢拿走了,那就是有去無回。
作家羅素說:「由于懼怕失掉金錢而發生的憂慮與煩悶,使人把獲得幸福的能力消耗掉,而且恐懼遭受不幸的懼怕,比起所懼怕的不幸來,還更為不幸。」
總有一天,你會發現,自己有能力賺錢,卻沒有能力花錢。或者因為金錢的管理,憂心忡忡。
再說一說房子的問題。
如果你在農村居住,會發現一些父母,辛辛苦苦大半生,修建了新房子,但是自己卻住在老房子里。新房是給兒女住的。
兒女外出打工,新房子鎖起來,也不給老人住,這樣的情況,不是沒有。
在城里,我們在中年時就買房了,用來養老。等兒女長大了,那就分家,各自安好。想象是這樣的,但是很多兒女,買不起房子,就不得不和老人一起住。
老人有房子,兒女住著,總不能把兒女趕出去吧。
也有一些兒女,老想著把老人的房子占為己有。導致兄弟姐妹都有意見。
老人想要把房子賣掉,拿好錢,自己去養老院,或者把房子送給外人,讓外人來養老。不管哪一種做法,都不容易,會遭到兒女的反對。
再則,隨著房地產的發展,很多地方的房子,不再那麼好銷售,要變現,確實是一個難題。
房子可以為我們遮風擋雨,但不能保證住在房子里的人,幸福美滿。
02
真正靠得住的,有兩座靠山。
作家普希金說過:「世界的設計創造應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謀取金錢,人并非以金錢為對象而生活,人的對象往往是人。」
金錢和物質,是生活必需品,但要晚年幸福,還得靠「人」。
第一座靠山:身體健康,錢和房子才是你的。
我們口口聲聲說:「什麼都靠自己。」
只要自己能夠想辦法搞定生活的方方面面,那麼幸福就一直存在。
年紀越大,健康的身體,越發重要。起碼你不能糊涂,不能走不動。
能走著去買菜,做飯,你就可以掌控金錢,居住的房子也會窗明幾凈。
有句話說得好:「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最終屬于身體好的。」
千萬不要因為年紀大了,就忽視健康問題。平時多去體檢幾次,根據身體情況,進行合理的鍛煉。
不要什麼錢都舍不得花。等自己住院了,就知道錢不是萬能的。
此外,我們還要注意精神健康。不要動不動就爆粗口,和人吵架,對抗。
你可能不做善事,但是你不能沒有善意。為老不尊的事情,做不得。
第二座靠山:家庭延續,老人總是有人管。
傳統的思維,慢慢在消散。不是誰家,孩子越多越好。
但是家庭的延續,總是要有的。有孩子,不一定陪伴在你身邊,也不會給你很多的贍養費。但是孩子長大之后,會給你帶來很多的精神動力。
逢年過節,有人問候,你也有牽掛的「焦點」,不會覺得日子很空虛。
當你走不動的時候,兒女起碼會送你去養老院;生病了,也有人送你去醫院,幫忙請護工。
按照正常情況,你八十歲之后,孫輩也長大了。有了兒女、孫輩兩代人來安排你養老,情況自然就好多了。
家庭的延續,還意味著夫妻相伴。
如果你中年的時候,失婚了,或者一直單身。到了老年,就要孤苦了。兒女沒有,老伴也沒有,這樣的日子,不好過。
有一位歌手說:「愛的背后是一種承諾,不是金錢取代得了的。」
兒孫滿堂、夫妻相伴、其樂融融,這樣的氛圍,是金錢買不到的。
03
豐收悖論告訴我們,當房子和金錢都有了,衣食也不缺的時候,不代表幸福也有了。而是調整好狀態,舍去內心的欲望,主動去把握「外物」。
人老了,要轉移自己的重心,把對物質的追求,變成對人情的追求。
好好愛自己,讓自己的身體變好,讓心靈變得富有。
好好愛家人,老人幫帶娃,兒女幫養老,幾代人互相成就,延續家業。
好好愛社會,和周圍的鄰居搞好關系,享受大家庭的溫暖。
總而言之,人活著,需要物質和精神兩種富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