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職場講究一個「度」,如果掌握不好分寸,哪怕是好事都會隨時變成壞事。
以結果為導向,同樣的行為結果不同,評判標準就會發生變化,這是典型的「以結果推到過程」。比如,堅定、堅持似乎是優良品質,如果成功了,那就變成了優點;如果失敗了,很可能成為別人眼中的「固執」,尤其是那些成為「為你好」勸你的人。
有些事情卻是在進行時,如果沒掌握好分寸,就會變成一把「雙刃劍」,玩得好披荊斬棘,獨占鰲頭,玩不好那就是傷人傷己,自作自受。
以結果作為評判依據,改變過程失去意義,但進行時卻需要每個職場人都需要注意,以下幾種「雙刃劍」需要注意。
成年人要懂得示弱,重點「示」,而不是真弱。不要懷疑,能力強絕對是優勢,但如果在不恰當的時機,不恰當的地方表現,也會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比如,能力強結果蓋過了領導,搶了領導的風頭,你覺得領導會讓你舒服?當然能力弱領導也不會放心把事情交給你做。所以,搞清自己的位置,不要越位,更不要錯位才是最好的分寸。
跟領導相處如此,可跟同事呢?如果因為能力強,你就總是做主角,不給別人表現的機會,那麼誰會跟你玩?給別人做主角的機會,用幫助別人,承擔責任的形式突出自己的能力。
因為做事的能力,充其量就是優秀員工,而輸出價值,承擔責任才具備晉升的能力,想必職場人都希望自己能夠升職加薪吧。
恰當的時機表現自己的能力強,適時示弱給別人做主角的機會,能力強弱的表現,分寸把握到位才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人際交往中經常提到「交流」「溝通」,有這些過程人與人之間才能相互了解。合作關系需要彼此了解;競爭關系需要知己知彼……
透明度就是一把雙刃劍,跟競爭對保留底牌毋庸置疑,可跟合作伙伴也要留有「底牌」。尤其是在利益發生變化的時候,合作伙伴也可能轉化為競爭對手。
「半透明」,若隱若現才是人際交往的關鍵。就像一個人所有的事情都藏在心里,跟他/她關系好的人一定很少,但毫無保留的展示給別人,又會落在下風。
每個人都有需要保留私人的空間、獨立性,以及留有「底牌」,盡量不要為了拉近距離而毫無保留,也不要把自己藏的太深,同樣不利于彼此的交往。
所以,掌握好「透明度」,往往能更好的占據先機,雖不可能立于不敗之地,但至少可以最大程度將事情辦成,保留「底牌」到了關鍵時刻,局面可能因你而改變。
尊重別人是一種修養,但別認為你的尊重可以換來別人的尊重。就像你尊重領導,但領導未必尊重你。因為領導靠權力,或者人格魅力贏得你的尊重。他尊重你是修養,而你尊重他同樣也是。
尊重這件事要也適度,太過尊重了拉大了彼此之間的距離,太不尊重了別人會覺得你傲慢無禮,同樣會拉大距離。
見誰都客客氣氣的人,總會讓人心生警覺,加以防備;見誰都像欠了你2000塊錢一樣,別人也懶得跟你交往。
以彼此都舒服的方式相處,不能沒有也不能太過,否則做了不落好,不做又遭人反感。尊重這件事從來不是靠交換,而是靠贏得,別為了交換而尊重,更別為了贏得而傲慢。
畢淑敏曾說過:「拒絕別人是一種權力,就像生存是一種權力。」
就像人們常說:「幫是人情,不幫是本分。」這些道理都沒錯,但這項權力卻不能濫用,否則就是一把鋒利的「雙刃劍」。
你可以行使你拒絕的權力,別人也可以選擇找別人幫忙,你并不是唯一的選擇,即便你是唯一的選擇,為了不讓自己碰壁,也可以采取其他方式。
為難的事情可以拒絕,力所不及的事情只能拒絕,可利索能力的事情,順水推舟的事情就沒必要拒絕了吧。更何況人們常說:「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
事實上,拒絕完全可以用另一種方式展現。比如,讓對方付出相應的成本,如果對方愿意付出,那說明需要你的幫助,如果對方拒絕支付,那也是正中下懷。
比如,有人找你幫忙,你可以讓他「等一下」,這就是他需要支付的時間成本,如果等都不愿意的話,那麼說明你提供幫助并不是那麼重要。拒絕不是太高身價的籌碼,確實檢驗自己提供幫助是否有價值的標準。
每個單位都有一些「關系戶」,不否認「關系」可以讓他們走得更快,但「關系」卻不能保證他們走得更穩。
有些人自持有「關系」
,不把別人放在眼里,卻忽略了「關系」到底該如何應用。「關系」是用來不鋪路的,讓你走得更順暢,而不是讓你用來「惹事」的,感覺自己有任性的資本。「關系」本身就是一把雙刃劍,首先,「關系」不一定可控,領導在意權力的控制;其次,上層「關系」之間也存在競爭與制衡,所謂的「關系戶」哪怕沒犯錯,很可能也會成為「炮灰」,最后,「關系」從來不是唯一,充其量就是助力。
享受「關系」帶來的好處,勢必也要承擔「關系」存在的負面影響。
「關系」能帶來的諸多好處大家都能看得到,但「關系」帶來的負面影響卻容易被人忽視。
職場復雜多變,應對這些變化終究是要依靠實力,而實力從來不是突然就出現的,而是在不斷地積累。在積累的過程中,掌握好分寸,讓優勢更強,掌握不好分寸,很容易陷入被動。職場里的事情就是這樣,你做對那是應該的,做錯了很可能把做對的事情也都埋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