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求拙——抱樸守拙大境界
《史記》上記載,孔子年輕時曾經向老子請教做人的道理。
老子告訴孔子:「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老子告訴年輕的孔子,一個頭腦精明的商人非常懂得深藏財貨,而外表看起來好像空無所有;一個品行高尚的君子非常懂得內藏道德,而外表看起來好像是愚蠢遲鈍。
你要去掉驕傲之氣和貪欲之心,如此才能成為圣人。這便是所謂的 「抱樸守拙」「大智若愚」。
「抱樸守拙」歷來被推崇為高明的處世之道。很多人所追求的「樸拙」的境界,這其實是我們做人的最高境界。明明什麼都知道,卻一副癡呆愚頑的表情。做人切忌恃才自傲,不知饒人。鋒芒太露易遭嫉恨,更容易樹敵。
曾國藩自幼智商平平,甚至有些愚魯笨拙。既然天性鈍拙,他便勤能補拙,笨鳥先飛,以致養成做事不繞彎子,不走捷徑,踏實肯干,吃苦耐勞,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習慣。
他指揮湘軍打仗,也往往用常人看來笨拙的辦法,如同巨蟒纏人一樣,用一道道壕溝把城活活困歿。他當年與太平天國作戰,攻陷安慶、九江、天京幾乎都是這樣打下來的。
曾國藩待人接物也不離「拙」字經。他一向要求自己「不說大話,不求虛名」,做事「情愿他人占我便宜,斷不可我占他人便宜」。
左宗棠罵他「愚豬」,無論挖苦嘲諷,還是以怨報德,他顧全大局,終未還手。同朝另一重臣李鴻章發跡前做過曾國藩的門生弟子,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耍心眼、逞能耐、顯私心,曾國藩卻惜才愛才,始終不改對他的關心、愛護、包容、提攜。正因歷練出這種至樸至拙的交友處事之道,曾國藩一生謀士如云,身邊人才眾多,具有令人無比嘆服的人格魅力。
曾國藩「不怕費心、不怕費力,不惜對事物進行不留歿角的深入細致分析」,直到在此基礎上找出癥結要害,把握問題關鍵,而且每次完事之后,還要積累經驗,總結教訓,以利下次參考。
尚「拙」的曾國藩說過:「不說大話,不好虛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談過高之理,如此可以正天下浮偽之習。」
正因如此,曾國藩才具有大智慧、大能量,才能胸懷壯志、成就偉業。他一生待人接物更是以誠為本,以拙為用。他的想法是:「縱人以巧詐來,我仍以渾含應之,以誠愚應之;久之,則人之意也消;若鉤心斗角,相迎相距,則報復無已時耳。」
做事求缺——花未全開月未圓
花一旦全開,馬上就要凋謝;月一旦全圓,馬上就要缺損。而未全開,未全圓,會有所期待,有所憧憬。所以做人要「求缺惜福」。
老子說:「大成若缺。」《西游記》中孫悟空也說:天地本不全。
魯迅《再論雷峰塔的倒掉》中說,中國人大抵有一種「十景病」,凡看一個縣的縣志,必然有「十景」,什麼「遠村明月」、「古池好水」之類,把眼前的所有事物排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然后似乎生活就圓滿了,可以安于現狀了,得到了心理上的滿足,忘卻了現實的痛苦。
可見,人世間不存在大成功大圓滿的東西,天然地都存在著相當的缺陷。苛求圓滿的人注定會失敗,所謂的圓滿也只不過是一種心理上的滿足。
曾國藩一直用這個道理告誡自己,「凡事當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為此,他把自己的書齋命名為「求缺齋」,以警示自己萬事求缺,「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
曾國藩相信風水,但他對風水的追求是「不求好地,但求平安」。他去世前把自己的墓地選在了長沙郊外的坪塘伏龍山,有一個好朋友勸他把陰宅選在東臺山,說那里風水好。
曾國藩不愿意,說那邊是「天子之地」,他不能去,還是選擇伏龍山好。后來東臺山那邊建了東臺書院,出了陳賡、譚政、黃公略,還有[毛.澤.東]。
乾隆皇帝自稱「十全老人」,可是民國軍閥盜了他的墓,并破壞了他的尸骨,而「求缺」的曾國藩,不愿葬在「天子之地」,他的墓反倒得到了保全。
左宗棠、李鴻章這些人生前風光無限,歿后卻都被掘墓,而曾國藩的墓挺過了民國,挺過了日本鬼子進中國,文革中「破四舊」,用炸藥也沒能把曾國藩的墓炸開。
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曾國藩的墓又挺過了30多次盜墓,除了外部有些損耗,里面的墓室和棺材安然無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