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爾斯泰說:「人類被賦予了一種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長。」
人的身體會停止長高,到了老年,身體還會抱恙。
職場也會漸漸淡出,再大的產業,也有管不了的那一天。
唯有精神,是可以一輩子增長的。
當我們很老了,想要活得幸福,就要精神飽滿,如寒梅,凌寒獨自開;如春雨,潤物細無聲。
01
口中留德。
烏鴉呱呱叫,麻雀嘰嘰喳喳,但是沒有人聽他們的,反而非常厭惡。
公雞打鳴,人們就順從,然后早起;母雞咯咯,人們就開心,因為家中有了雞蛋。
人不能一輩子裝聾作啞,但是可以提升自己的言語的價值。
古人云:「言而當,知也;默而當,亦知也。」
開口閉口要合時宜,當講不當講,要動腦筋。
到了老年,你也是長輩了,大家都對你表示尊重。你開口時,要注意自己的身份,別沒大沒小,更不要為老不尊。
弘一法師年邁時,多次在泉州開元寺講書。
有一天,還是少年的畫家黃永玉,到開元寺游玩,還調皮地爬上了樹梢。
寺院里的玉蘭花,開得正艷,黃永玉去摘了幾朵。
弘一法師上前勸阻,保證安全。
黃永玉頂嘴,不以為然。
等黃永玉摘完花,弘一法師請其進屋坐一桌。
屋里的桌子上,放著豐子愷等名人的信件。黃永玉肅然起敬,并得知眼前的人,就是弘一法師。
順理成章,兩個人聊起了繪畫的技巧。
之后,弘一法師送給黃永玉一句話:「不為自己求安樂,但愿世人得離苦。」
很多老人,看到年輕人做什麼,孩子調皮,馬上就開啟罵罵咧咧的模式。殊不知,老人開罵,并不管用,只會留下「惡婆婆」之類的名聲。
若是聊一聊年輕人、孩子感興趣的話題,用智慧和經驗去折服人,情況就大不一樣了。
你要教育誰,就要以德服人。
平時留口德,也就是給自己留口福。
會說話的老人,大家都尊重,因此愿意請他來家吃飯,愿意多關照。
說話是一門藝術,需要有親和力、解決問題、改變心態,還要帶著好的臉色。在很多時候,還要學會虛心求教,在言語上示弱。
02
手中留香。
俗話說:「贈人玫瑰,手留余香。」
老人多做善事,肯定是沒有錯的。雖然自己一把年紀了,但還有余熱。
發揮了余熱,就是體現了老年人的價值,也傳遞了美好情感。
千萬不要認為,自己一把年紀了,就坐等兒女來養老,社會來關照。
并沒有誰,應該養著你。而因為你「好」,周圍的人才關注你,回報你好處。
北宋王安石變法期間,很多官員為了在「青苗法」方面邀功,就使勁放貸給群眾,并且索要很高的利息。
利州路轉運判官鮮于侁,放貸很少。
王安石生氣地質問鮮于侁,為什麼把工作,聽之任之?
鮮于侁回復:「放貸本是自愿的原則,群眾不需要,豈能強迫?」
接著,鮮于侁上奏皇上:「如今,一些政策的落實,違背了初衷,導致民怨,令人擔憂。」
鮮于侁還做了京東西路轉運副使,想辦法堵住了黃河的決堤口,群眾歡呼雀躍。
治水的過程,經過總結,寫成了《議河書》,便于其他地方處理類似的情況。
多年后,鮮于侁再次回到京東西路,群眾熱情接待,有人喜極而泣。
司馬光如此記載:「京東地區受害已久,民生凋敝,朝廷只能派他去救急。」
人這一生,只要做了好事,時隔多年,仍舊會有人記得。
被人記住、感恩的人,何愁晚年不夠幸福。
人的福氣,就在舍得之間。
什麼都不舍去,不愿意給別人得到什麼,那麼自己也得不到什麼。
事實上,老年人活得有福氣,是中年時預留的金錢,人緣,也是老年時持續幫助人的德行的綜合。
就算老人幫不了別人了,但是不倚老賣老,踩踏花草,呵斥孩子,而是溫柔地看著身邊的人,言行有規矩,也是一種善良。
03
心中留光。
莎士比亞說:「外在相貌是內心世界的一面鏡子,善良使人美麗。」
福氣的根源,是金錢和房子,更是內心的境界。
你用什麼心境看世界,世界就是什麼樣子的。
隋朝官員牛弘,聽說弟弟喝酒了,還在醉酒之后,射死了拉車的馬。
他絲毫不生氣,還交待妻子,做牛肉干。
妻子抱怨:「叔叔射殺馬,太奇怪了。」
牛弘沒有回答,而是進屋看書去了。
弟弟酒醒了,發現自己犯下大錯,面紅耳赤。從此,他開始珍惜兄弟情,反思自己。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若是牛弘去批評醉酒狀態的弟弟,指不定就反目成仇了,甚至會帶來武斗。
把自己的內心放寬一些,那就沒有什麼容不下了。
你的內心有光,接納了別人,看到了別人的長處,那麼光芒就照亮了別人。
一輩子都積極向上,看誰都順眼,對什麼事情都波瀾不驚。那麼你的身邊,就沒有什麼壞事發生了。
愛家,愛人,愛社會,愛世界,心就會發光。
04
這些年,社會安定,多數老人可以退休,生活已經夠幸福了。
如果你感受不到幸福,那麼你應該問一問自己:德行夠嗎?待人親和嗎?內心有愛嗎?
人要懂得反思自己,不要總是盯著外界的丑陋面,認為自己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你把精神面貌變成什麼樣子,那麼你的生活就是什麼樣子。
心中有福,白米粥也很香甜;心中有惡,吃山珍海味都難受。
給心靈一盞燈,一個春天,黑夜不迷茫,冬天不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