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人生領悟
職場語錄集
語錄精選
名言佳句
    
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暴露著他們真實的「情商」(再忙也要看一看)
2022/12/27

前些天,發了一條陪孩子的朋友圈,引來微信里一位媽媽大吐苦水。

她說,把女兒辛苦養大,現在卻經常遭到「嫌棄」:

每次想靠近,女兒都會想辦法避開;跟她說話,要麼假裝沒聽見,要麼換來「哦」、「嗯」的回應;多說幾句,還大發脾氣——「哎呀!你別說啦!」

這位媽媽非常挫敗:

「都14歲了,又不是3、4歲的孩子,動不動對長輩大呼小叫,一點不尊重;跟她溝通,完全聽不進去……」

「怎麼別人家孩子跟父母那麼親密,我們家卻像養了個「仇人」?這是「生性冷漠」,還是「情商低」呀?」

聽了她的描述,我很好奇他們平時和女兒的相處方式。仔細詢問,才發現:

這家子都是大嗓門,吼孩子是很平常的事。她認為:

「做錯了,不可能不教育。」

「平時不說,長大了,孩子還反過來怪你沒教。

也經常用「打擊式教育」。比如,很少夸孩子,「本就驕傲,誇了還不上天?」;對孩子很嚴厲,「要『敲打』起,以後進社會,才不遭人說。」

我問,那家人之間會表達愛意嗎?她發了個直擺頭的表情,「沒有,說不出口。」想了一會兒又補充道,「這還用說嗎?哪個父母不愛孩子!」

我能明白她的心意,但卻隱隱感到一陣心酸。

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曾說: 「家庭生活是我們學習情緒的第一個學校。」

在這個情緒學校里,家長說什麼、做什麼,都會影響孩子,孩子也是通過父母的言行舉止,來學習如何處理情緒、如何與人相處。

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們如果也用「低情商」的教育方式,損傷的將是孩子的情商和社會性。

「低情商」式教育,正在悄悄摧毀孩子……

「情商」的概念,最早由心理學家沙洛維和梅耶提出,他們認為,其核心能力是:認知情緒、管理情緒、自我激勵和正確處理人際關系。

有研究顯示,這些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受到後天環境影響。

從小被挖苦的孩子,缺少共情能力。

鄰居有位媽媽,對孩子要求很高。有次我們一群人在樓下聊天,孩子興沖沖地回來,說這次數學可能考了滿分。這本是一件開心的事,媽媽卻冷冷地回了句,「你都考滿分,那恐怕你班這次個個都滿分。」

孩子臉上的笑容戛然而止,背過的身影滿是委屈,她才意識到自己的話有問題。

後來,她感慨,其實不是不在乎孩子的感受,而是自己小時候,做不來題會被說「豬腦子」;考好了,也會被說「不過是下的笨功夫而已」……這些反應,就像機械記憶。

直到現在,這些曾經傷害過她的話,還會從她口中脫口而出。很難停下來,先去關注別人的感受和情緒。

經常被打罵的孩子,管理不好情緒。

微信里向我吐槽的這位媽媽也是,她說女兒經常對家人大吼大叫,可究其原因,大吼大叫一直是他家的「交流方式」。

生物學有個解釋: 孩子成長中,如果受到肢體、語言、情緒等「虐待」,會導致壓力過度。這時,大腦會產生皮質醇等化學物質,使他對威脅更加敏感,並隨時準備應對。

父母管理不好情緒,孩子也會採取「情緒化」的應對模式。說白了,不過是大人行為方式的復制。

在成長過程中,孩子如果從未得到父母的理解和尊重,在以後生活中,他們也很難去理解和尊重別人。

總是被否定的孩子,不會自我激勵。

很多父母認為,打擊、否定孩子,是激勵孩子的一種方式。他們常常對別人的孩子客客氣氣、贊不絕口;轉向自己孩子,就十分苛刻,沒什麼好話。

孩子不開心,還認為孩子小氣,沒有抗挫折能力。

心理學家克勞德·斯蒂爾說,被否定多了,會帶來焦慮;過多的焦慮,讓孩子很難有良好表現,甚至自我懷疑。

紀錄片《人生七年》中的小孩尼爾,從小活潑可愛、聰明伶俐,卻經常因犯一些小錯受到責備。後來他變得敏感、自卑,甚至頹廢,成了一個有精神疾病的流浪漢……

跟父母不親的孩子,缺乏交往能力。

孩子的社會性,從出生起就開始了。父母養育、陪伴孩子的整個過程,都在培養孩子的交往能力。

如果父母羞于對孩子表達愛,很少跟孩子親近,孩子的交往能力,也會受到影響。長大很可能害羞、沖動,渴望愛,卻又不懂愛。

這樣的孩子,在親密關系中很吃虧,需要很努力,才能突破自己。

所以,很多父母會疑惑,怎麼一到青春期,原本「聽話」、「懂事」的孩子,就開始態度「惡劣」,排斥自己?

其實,不過是埋藏在孩子內心深處的傷口,積累的「怨氣」,在自我意識覺醒後,開始隱隱作痛,想要尋求出口而已。

父母覺得孩子的行為、態度有問題,孩子可能也正在忍受,父母不當的對待方式。

他們直到長大成人,都受困于「情緒」和「交往」問題,甚至討厭自己,為何身上總擺脫不掉父母的影子……

「我就這脾氣」,是教育不好孩子的真正原因

父母們可能也很委屈,「我們那時候,家長哪管什麼教育?不比現在的我們『粗暴』得多?」

我們身上,不也是上一輩的影子……

幾十年都過來了, 「我這個人就這脾氣」,還能怎麼辦?

這其實是我們經常走入的一個教育困境:

父母先給自己貼上 「低情商」的標簽,然後就「理所應當」地認為,傷害孩子也沒辦法,我這人天生就性格差。

可這種默認「情商」無法改變的想法,跟孩子說自己「成績差,是天生笨」,不是一個道理嗎?

我們不允許孩子「擺爛」,自己卻在「畫地為牢」。

我小時候很怕走親戚,因為每次到別人家,從進門開始,就會被數落,「你喊人啊」,「快,打招呼」,「這麼大了,叫人都不會,一點都沒禮貌」……

事實上,我爸媽都是特別內向的人,他們很少招呼人,也從沒教過我該怎麼招呼;被他們一「提醒」,別人的目光全在我身上,我更尷尬,更喊不出口。

當然,接下來,他們的聊天話題就有了:「這娃兒就是嘴笨,隨我。」「太內向了,跟我一樣,沒出息。」「哪裡像你們家娃兒……」

父母倒是在「自嘲」中緩解了尷尬,孩子卻在一旁受傷得抬不起頭來。

長大了,因為想要改變,我逐漸擺脫了那個連「招呼都不會打」的自己,也不會再強迫孩子打招呼;

可是爸媽,幾十年過去了,因為堅信「我就是這性格」、「這輩子就這樣了」,仍躲在自嘲「內向」來緩解尷尬的殼里。

心理學有個詞叫「代際傳承」,說的是,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帶有來自原生家庭的創傷,這種創傷,會一代代延續。

但事實上,「代際傳承」不是必然,也可以停止。

總是困步不行,才是我們教育不好孩子的真正原因。

這個世界上,沒有完全完美的原生家庭,也沒有完全無創傷的人。

內容未完,請按「第2頁」繼續閱讀
女領導突然提拔你,無非兩個原因,能力強只是其中一方面!
2024/04/22
面對裁員,別傻傻聽安排,聰明人都這樣做
2024/04/22
職場中,領導愿意提拔的員工,從來不是工作表現最好的那些人?
2024/04/22
與領導搞好關系,沒那麼復雜,做好這三點就行
2024/04/22
領導不提拔你,還讓你負責重要工作,三點看透
2024/04/22
當上領導就變了個人,這三個原因太過真實
2024/04/22
西方「金瓶梅」《查泰萊夫人的情人》:靈與肉之間,忽略誰都不行
2024/04/22
《簡愛》:一個跪著的靈魂,撐不起一種燦爛的生活
2024/04/22
《白鹿原》: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傳統里,沒有例外
2024/04/22
《悲慘世界》:最悲慘的是,大多數人不是缺錢,就是缺愛
2024/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