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沒有讀完一本書了?
中國青年網校園通訊社曾經圍繞大學生讀書話題,對全國864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
近一半學生每天讀專業課以外的書籍的時間不足半小時,40%以上的學生每月讀書不足一本,將近60%的學生對自己讀書的情況不滿意。
日本全國大學生活協同組合聯合會也發布過一項數據,53%的大學生一天的讀書時間為零,大學生一天的平均讀書時間為23.6分鐘。
「網上不是什麼都有嗎?不看書也沒有什麼吧?」
的確,在手機能滿足我們大部分需要的今天,人還需要讀書嗎?
每個喜歡書的人都曾幻想,最好的生活就是在安靜的小鎮上,有一家美好的書店。
陽光打在書架上,茶香伴著書香。
你坐在舒服的躺椅里,時而看天,時而讀書,時而和知己聊聊天。
《偷心書店》就是一個滿足讀書人所有美好幻想的故事,作者卡塔琳娜·碧瓦德,從小喜歡看書,從14歲起就在書店打工。
在《偷心書店》的故事里,你會看到書對一個普通人的不普通意義。
卡塔琳娜·碧瓦德|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01
莎拉是一個平凡的女孩。
她身材纖瘦,不施粉黛,糾結的卷發垂落在肩頭,走到人群里,不能引起任何人的關注。
莎拉唯一與眾不同的地方,就是臉上總有一本書遮著。
毛姆說:閱讀是一所隨身攜帶的避難所,莎拉把這句話的意義詮釋到了極致。
學生時代開始,當同學們忙著在課堂上吵鬧搗蛋的時候,莎拉在看書,眼前是充滿了澎湃、激情、死亡、歡笑的故事。
畢業后,她也如愿到約瑟森書店工作。
書店幽靜美好,還可以用員工價買自己喜歡的書,她偶爾給同樣熱愛閱讀、大她幾十歲的美國筆友艾美寫信,莎拉想:如果能一直這麼過到老,讓書填滿自己的房間,一輩子也算幸福了。
但世事無常,在她工作到第十年的時候,書店倒閉了。莎拉這才發現,自己除了書店,無處可去;除了書之外,一無所有。
艾美得知莎拉的情況,在信中寫道:「假如你想找個安靜的地方度假,非常歡迎你來,破輪鎮會讓你度過愉快的時光。」
雖然素昧謀面,但是共同的愛好讓她們彼此信任,莎拉決定去艾美那里住兩個月。
當她小鎮的時候,聽到的卻是艾美已經去世的消息。
沒辦法,莎拉只能住進艾美的家。
走進艾美的臥室,莎拉驚呆了。
「一邊的墻上有扇沒有窗簾的窗戶,那是整面墻唯一沒有被書本覆蓋的地方。
房間轉個不停,書本在她眼前閃動,至少有幾百本,甚至可能有幾千本。
書本就像七彩霓虹,有厚有薄,有些書很華麗,圖文并茂,有些是便宜的平裝版,也有真皮封面的全套典藏版舊書,類型各不相同。有些書按照字母順序排列,有些按照類型排列,有些則完全看不出分類依據。」
莎拉坐在床上,看著那些書本、色彩、生命與故事,瞠目結舌。
一整晚,莎拉都在為自己的筆友感傷,她想,這麼多書,艾美再也沒辦法閱讀。
書,需要被閱讀、被欣賞,被人認真翻過的書才是最棒的。
莎拉決定,用艾美的藏書在鎮上開一家書店。
02
破輪鎮只有300來人,年輕人都厲害了,連學校都不得不關張,會有人想讀書嗎?
有人告訴莎拉:「我們鎮上的人本來就不愛讀書,大概是因為我們太務實。必須愛做夢才能享受閱讀,這是基本的條件。」
可是愛書之人哪會管那麼多?
「福斯書店」開業了,墻面是開朗的黃色,配上大大的扶手椅、寬敞的閱讀空間,每個人都可以到這里相聚、看書、聊天,享受悠閑時光。
正如鎮民們的預料,幾乎沒有人喜歡讀書,他們更關心莎拉的感情,希望給這個從瑞典遠道而來的姑娘找個男朋友,讓她收獲一段艷遇。
為了讓鎮民們喜歡書店,莎拉想辦法吸引他們注意,她重新劃分了書本的陳列方式。
大家想看怎樣的書呢?是經典嗎?
不,馬克·吐溫說過,所謂經典,是那些人們都聽過,但不想去看的書。
電影《諾丁山》劇照
莎拉來了靈感,她在驚悚小說的架子上寫下一行字:「性、暴力、武器」;
又走到一些悲劇小說前,在一旁寫上:「注意,悲慘結局」;
有一些書,治愈人心,人們看了之后會笑著放下,莎拉將它們命名為「從此幸福快樂」;
她又把所有不足200頁的小書放在一起,寫上:「簡短的美麗」……
莎拉的小心思果然得到了鎮民的回應,越來越多人喜歡到店里閱讀,連隔壁的小鎮都慕名而來,和破輪鎮的居民開始了讀書競賽。
勸人讀書,功德無量。莎拉做到了,她不但讓自己在書里找到了避難所,也影響身邊人一起豐富精神世界。
03
在小鎮生活期間,她也了解了更多關于艾美、關于小鎮居民的故事。
艾美過得并不幸福,年輕時,她愛上了一個黑人,但是父母卻有根深蒂固的種族歧視,出于家庭的壓力,她嫁給了一個自己不愛的男人。
沒有精神交流,艾美只能和書「聊天」,時間久了,就存下了一整個房間的書。
原來,這些書不僅代表著美好,也寄托了艾美的苦悶時光。
莎拉的書店影響了很多人。
一位叫卡洛琳的教師,她來自傳統的天主教家庭,為人保守,不愿結婚。
她閱讀了一些人物關系復雜的愛情小說,改變了感情觀念,邂逅了小她20歲的男友。
一位叫喬治的父親,因為性格粗暴,嚇跑了妻子和心愛的女兒,婚姻也岌岌可危。
開始讀書之后,他慢慢克服了性格上的缺陷,迎回了妻女。
電影《諾丁山》劇照
互聯網時代,我們能專注在一本書上的時光越來越少,微軟公司發布的數據顯示,現代人能夠專注于一件事情上的時間僅有8秒。
打開手機,就能找到問題的答案,能輕易打發一下午的時光,書還是必要的嗎?它還能給我們帶來什麼?
瀏覽手機上零散的文章時,我們的身份是「消費者」,而不是「讀者」,我們自己把握著主導權,不斷選擇自己更感興趣的內容。
認為「這個不怎麼樣」、「這個沒意思」就馬上翻過去,認為「這個太有意思了」就不斷地消費下去。
但當我們決定閱讀一本書時,就只能正襟危坐,保持洗耳恭聽的姿態。
書里有這樣一句話:讓日常閱讀成為砍向我們內心冰封大海的斧頭。
讀書締造了我們的「深度」,你的思考力、想象力、共情力、你陷入困境時候的復原力,都藏在你讀過的書里。
世界上沒有一本書會給你幸福,但幸福的人生里,一定少不了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