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詩云:「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大到天下,小到一個家庭,都希望一代人勝過一代人。對于整個天下而言,由于人口基數大,所以會誕生出無數的英才,一代更比一代強,這是必然的,也是肯定的。
可對于一個小家庭來說,那就未必了。父母生孩子,就跟開盲盒一樣,生出來的,到底是好的孩子,還是不好的孩子,其實沒有人知道。
父母生了兩個孩子,一個孩子才華平庸,沒啥能力,另一個孩子天賦一般,毫不突出,那父母又能怎麼辦呢?只能教育孩子繼續努力了。
有出息的孩子,看似是父母培養出來的,實際上是他們自己有足夠的悟性,不斷突破,自己修得正果的。
子女有出息的家庭,會有這幾個大吉之象,暗示了風生水起。
一、會讀書,有「一點就通」的能力。
古人有言: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
不去讀書,不積累一些知識,等到做事的時候,就真的「提筆忘字」,啥都不會了。有些事兒,你不去經歷一番,那就體會不到其中的艱辛。
很多人會反駁,在這個年代,讀書到研究生,不也畢業就失業,或者打工996,過得跟工蜂一樣嗎,讀書真的有意義嗎?
我想,讀書真正的意義,不是讓人大富大貴,而是讓人積累到一定的知識和常識,可以舉一反三,有「一點就通」的能力。
舉個例子。他在這一行,用了一年的時間,才搞懂當中的運作過程。你讀過書,反應快,僅僅用了三個月,就能搞懂當中的運作過程。
用更短的時間,搞清楚一件事、一個問題的本質,那你不就有更高的成功率了嗎?
二、性謙遜,有「不驕不傲」的智慧。
在《周易》六十四卦當中,只有一個卦象,從頭到尾都是好的,那就是謙卦。
就連跟天地有關的「乾卦」和「坤卦」,都有不好的方面,為什麼「謙卦」可以從頭好到尾呢?因為謙遜之人,永遠立于不敗之地當中。
曾仕強教授說過,康熙8歲登基,十幾歲除鰲拜,掌握大權后,還平定了草原、三藩、台灣,一生都做得特別好,就跟他一輩子謙虛,聽得進別人的話有關。
謙虛,我們從小聽到大,可為什麼做不到呢?人性當中,存在虛榮的特點。
一個學生,因為某場考試考好了,就得意洋洋,那他終究會面臨失敗。
所謂「滿招損,謙受益。」自滿到了一定的程度,哪怕你是天之驕子,也會走向失敗。謙卑到了一定的程度,哪怕你是一個普通人,也能獲益滿滿。
不論是小孩子,還是成年人,還是謙遜點好。要知道,勝過我們的人,比比皆是。
三、懂低頭,有「悶聲發財」的見識。
一代梟雄劉備,望著諸葛亮,說了一句名動千古的話:備不量力,欲伸大義于天下。(我雖然沒有什麼本事,但希望為了漢室的天下,伸張正義)
有如此志向的劉備,一路以來都「低頭」做人。在曹操手底下的時候,劉備極力隱藏自己,裝成啥都不懂的樣子,可曹操此人眼光毒辣,看出了劉備的英雄之氣。
劉備到了荊州劉表的手下,蟄伏在某個縣城當中,低頭做事,韜光養晦。後來需要跟孫權聯盟,不得不娶孫權的妹妹為妻,還得喊后輩的孫權大舅哥,劉備也認了。
就是這般懂得「低頭」的劉備,從織席販履的貧寒子弟,打拼成了蜀漢的皇帝。可以說,劉備白手起家的經歷,放五千年的歷史當中,也很少見。
人,為什麼需要低頭呢?因為能力不夠,本事不足,底氣難以支撐自己的野心。這個時候,選擇隱于人后,才有出頭的機會。
用四個字來概括就是,悶聲發財。默默地積累實力,等待揚眉吐氣的那一天。
四、善心術,有「駕馭人心」的能耐。
父母的家庭教育,決定了孩子,能夠走到哪一步。如果你是孩子的父母,那你捫心自問,到底什麼樣的家庭教育,才最好?
毫無疑問,有關「人性」的家庭教育最好。大致意思是,要教育孩子,根據自己的性格,以及他人的性格,來調整做人的策略。
做生意的時候,為什麼要把一部分利潤分給手下,把一部分利潤分給貴人,把一部分利潤分給靠山,而不能自己獨吞?因為人生不是一錘子買賣。
懂得給手下利潤,手下覺得跟著你有價值,才會聽你的話。懂得給貴人利潤,貴人認為你知恩圖報,才會繼續幫你。
懂得給靠山利潤, 靠山認為你很懂事,有人情世故的智慧,那他們才會繼續庇佑你。如此,不就有好的人脈,到處都吃得開了嗎?
了解人性,甚至把握人性,才有出頭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