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良和楊宇霆之間的矛盾,早在郭松齡一事上,就已經初見端倪。
郭松齡臨陣倒戈之后,張作霖將其秘密關押了起來。
一時間眾人都來為他求情,張作霖也拿不定主意了,想暫時放一放。
而郭松齡曾是張學良的老師,對此張學良念及舊日情分,也在其中希望能夠保老師一命。
然而,此時的楊宇霆直接打了一通電話,要求立即處死郭松齡。
這件事讓張學良十分不滿,但似乎也沒有什麼辦法,畢竟自己的父親得知此事之后,也只是說了楊宇霆幾句。
從這件事中,便可看出當時的楊宇霆,已經不把張作霖放在眼里了。
更何況在他的心中似乎也從未瞧得起張學良這個靠父上位的乳臭未干的孩子。
不得不說,楊宇霆在幼主面前的囂張跋扈是因為有功績做底氣,眾所周知的是,楊宇霆是張作霖的心腹。
張作霖在被任命為東北最高行政長官之后,楊宇霆因其卓越的領導才能,被人稱為「東北小諸葛」。
而張作霖之所以能夠成為當時全國實力最雄厚的軍閥,這與楊宇霆從中周旋,為他從日本人手里購買了七個旅的裝備有很大關系。
此外,他還制定了嚴格的軍規,這使得東北百姓對張作霖的部隊還是印象很不錯的,這些都是楊宇霆的功勞。
難得可貴的是,在對地方的治理上他頗具遠見卓識。他組織修建公路、推行新的土地政策、還開了礦。
這些都很好地解決了東北軍的財政開支問題,也造福了一方百姓。
尤其是在整個中國的海軍力量都十分薄弱的情況下,東北軍擁有數艘軍艦,這也是楊宇霆的重要功績之一。
不得不說,楊宇霆憑借自己的才干,推動了東北、乃至整個中國的發展。
而張作霖也正是看出了這一點,在各個方面都對楊宇霆非常包容,認為他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
張作霖去世后,楊宇霆對張學良繼位一事頗有不滿,似乎也沒什麼辦法。
如果沒有這麼一個不爭氣的兒子,那麼司令的位置就是他楊宇霆的了。
張學良有什麼本事啊,無非是靠自己的老子罷了。
盡管自己沒有辦法改變張學良繼位一事,但也不能讓張學良的日子過得太好。
盡管表面上,他說著一切聽從少帥指揮那一套,背后還是想使絆子。
很多張學良已經簽過字的文件,他也硬要從中找毛病,要求張學良馬上改正,這讓新上位的少帥覺得很沒有面子。
此外,他不顧張學良是否休息,自己手中有需要簽字的文件就直接進張學良的臥室,這些行為不僅冒失甚至是大不敬。
張學良一直在忍耐,他對楊宇霆有很多的不滿,迫于大局,只能默默忍受。
然而,接下來發生的一件事,還是讓張學良動了殺機。
1929年1月的一天,楊宇霆和常蔭槐一起來到帥府找到張學良開會,要求常蔭槐擔任東北鐵路督辦處處長一職。
在此之前,常蔭槐就已經擔任黑龍江省主席一職了,張學良看出了二人想要掌管東三省的野心,
心理想,我直接把東三省給你們得了。
在他晚年的回憶中說到,東北難道就沒人了嗎?都給他常蔭槐。
楊宇霆此時的態度似乎也并不是找他來商量的,拿出早就準備好的文件,要張學良簽字。此舉,頗有脅迫張學良之意。
張學良表面上說自己要再考慮一下,內心盤算著要不要處決了二人。
父親在世時,他算得上是功臣,父親不在了,他竟然如此對待自己。
思來想去,張學良決定拋硬幣來決定。
他在心理想,如果硬幣三次都是朝上的,他就處死二人。
第一次,正面朝上。
第二次,正面朝上。
第三次,張學良已經不敢看了,卻還是正面朝上。
張學良自己也震驚了,這樣一個小機率事件,竟然奇跡般地發生了。
他想著,可能是巧合吧,他決定再拋三次,如果是背面,他就處死他們。
接下來的三次,前兩次都是背面,第三次,他要自己的太太過來看。
他太太看過之后,馬上就哭了,哭著說,我知道你要殺人了。
張學良覺得天命難違,當晚就將二人找到大帥府老虎廳,一陣槍響,終結了二人。
現在想想,拋銀元一事,不過是張學良給自己的決定找了一個借口而已。
楊、常二人之死,早在他們野心暴露之時就已經注定了,此后的硬幣之事無疑是堅定了張學良的信念罷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只是可惜了楊宇霆過高的估計了自己的能力,落得了個不得善終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