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是一本勸人向善的書,但書中一個故事講的卻是「小善如大惡,大善最無情」。宰相呂文懿辭官還鄉,百姓都敬重他公正廉潔,把他當做泰山北斗。有一個鄉親喝醉酒后對呂文公破口大罵,有人告訴了呂文公,但呂文公并沒有選擇追究。
但一年后這個人犯了更大的錯誤,進了監獄,背叛了死刑。這時呂文公心中很愧疚,當時只要選擇了寬容一點,沒想到確實在縱容他,讓他的性子越來越壞。
如果當初跟他計較一下,給他一個小懲罰,也許就不會造成今天這樣的結局。一時的善心,卻葬送了這個人的性命。
為人處世,要秉持一顆善心,但并不是所有的好心都能帶來好的結果,很多的「小善」反而會釀成大禍。
什麼是「小善」,就是心中不忍之后,一念仁慈,不經過深思熟慮,順手為之,這就是小善。
人我們看到街上殘障小孩的時候難免善心發作,施舍一些銀錢,這是舉手之勞,但是卻不能在根本上解決這些小孩兒的生計問題,而且,更糟糕的是,很多犯罪團伙利用人們的善心,去傷害一些健康的孩子,讓他們變成殘障,然后逼迫他們上街去乞討。這一點「舉手之勞」的善良,反而造成了更多孩子的悲劇。
人有感性和理性,善念屬于感性,但行善卻一定要理性。
只憑著感性去行善,卻完全不顧及這樣的善良到底會給對方帶來什麼樣的后果,這樣的善良就只是在滿足自己的私欲,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小善如大惡」。
《道德經》第五章里有這樣一句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意思是說,天地無所謂善與不善,天地孕育了萬物,但是天地對待萬物卻像對待那個丟掉的草狗一樣。
通俗的講就是天地看待萬物是一樣的,不對誰特別好,也不對誰特別壞,一切隨其自由發展,不管萬物變成什麼樣子,那是萬物自己的造化,與天地無關,天還是干天的事,地還是干地的事。
天地萬物的關系環環相扣,比如植物從土壤中吸收養分,食草動物以植物為食,低級食肉動物以食草動物為食,高級食肉動物以食草動物和低級食肉動物為食,高級食肉動物死亡后,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爛后又重歸于塵土,這是一個循環的過程。
在這個鏈條中,都是吃與背吃的關系,假如上天對某種生物特別照顧,那麼處于食物鏈的上游吃什麼。天道規則是一個有機整體,在一張網中,只要一個結點斷了,整張網就會崩潰。
正因為天道不講人情,所以天道規則才能做到「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天網恢恢,疏而不失」,整個世界才會如此有條不紊,秩序井然,新陳代謝,循環演變。
這也是《了凡四訓》想要告訴我們的,雖勸人向善,但善良一定要與智慧相匹配,善良是幫人解脫困境而不是陷入到新的危險當中的。
《了凡四訓》作為「第一善書」,除了教人如何向善,還有教你如何為人處世,是人生必讀的智慧之書。曾國藩讀了《了凡四訓》后,奮然振作,精勤砥礪,終成擎天偉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