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誡子書》說,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放不下心中的物欲追求,做不到淡泊名利、心平氣和,就會難有大成。
陶淵明辭棄官職,居住在一個寧靜的村莊,因此有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獨立人格;周敦頤拒絕官場腐敗,才有了「出淤泥而不染」的潔身自好;王冕淡泊名利,留下了「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的佳話。
漢將霍去病,曾六次出擊匈奴,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他出身貧寒,雖從小過著奴仆的生活,但卻沒有失去自己的志向,後來環境發生了變化,他也沒有沉入榮華富貴之中,仍然淡泊明志,一心想著國家命運和天下興亡的大事。
公元前123年,漢武帝考慮到霍去病精于騎馬射箭,作戰英武勇猛,就令大將青挑八百精銳的騎兵歸霍去病指揮出擊匈奴。霍去病在帶領騎兵作戰中出奇制勝.活捉了單于的叔父、相國、將軍多人,首戰告捷。在以后的抗擊匈奴戰爭中又屢建奇功,漢武帝非常高興,賞賜他高官厚祿,為他建造豪華的府宅,霍去病看著這些雕梁畫棟,富麗堂皇的深宅大院,只說了一句話:「匈奴未滅,何以家為?」說完,翻身上馬,又向軍營奔去。
人生于世中,對于物質過度的追求,往往會消磨宏遠志向。而這種消磨又往往會是在不知不覺間,所以提倡淡泊明志是極有必要的。霍去病雖然戰功顯赫,但他不肯享受漢武帝的物質賞賜,是因為他將為國家勵精圖治放在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