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作為古代封建社會中最高權力的代表,掌管整個國家的所有事務。
有的皇上出生顯赫,本就是名門望族,比如劉邦,即便家道中落單說到底也是劉漢正宗,即便當上了皇上也不會有人質疑。
而就有這麼一個人,出生于貧寒家庭,甚至被官府欺凌,遭受到官僚和地主的岑岑剝削。
但是卻用自己的力量,推翻了當時腐敗的元朝的統治,建立起了明朝,這個人就是朱元璋。
本是一名處事賢明的良君,一日批奏折到深夜,卻將一個送來熱粥的宮女處死,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朱元璋從小家境貧寒,從小成為放牛娃的他只為了好好地活下去,即便是這樣,朱元璋一家還是要受到地主階級和官僚政府的層層剝削。
到了後來自己的所有親人都因為饑荒離開了人世,只有朱元璋幸運地活了下來,家破人亡的朱元璋被迫開始了流浪。
那時候的朱元璋不過十來歲,卻流浪在大街小巷,吃草根喝糟糠,每日靠著乞討謀求生計。
後來實在走投無路的朱元璋,做出了一個艱難的選擇,放棄留下子孫后代,而是出家成為了一個和尚吃齋念佛六根清凈。
就這樣朱元璋成為了一名和尚,硬是在亂世中存活了下來。
到了1352年,朱元璋加入到推翻元朝的紅巾軍中。與其說是想要推翻元朝亂世,還不如說朱元璋不過是想討口飯吃,在亂世中活下去。
可加入到軍隊中的朱元璋在一次次的戰斗中發現,自己竟然在統率軍隊這方面有著天賦。
朱元璋靠著天賦打贏了一場又一場的勝仗,慢慢地撼動了元朝的統治地位。
隨后在眾多人才的幫助下,先是讓江南地區徹底擺脫了元朝的統治,隨后一路北上,
將元朝眾多將領擊敗,直逼元大都。
最終在1368年建立了明朝,而朱元璋也成為了皇上,史稱明太祖。
從一個食不果腹的乞丐,到一個推翻亂世統領天下的皇帝,可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因此登基之后的朱元璋,對自己的皇位看得極其的重要。
朱元璋為了自己來之不易的皇位,開始懷疑起身邊的所有人,即便是一路跟隨著朱元璋推翻元朝的開國功臣,也被朱元璋一直懷疑著,不敢敞開心扉。
隨后1380年胡惟庸案爆發,無數功臣被迫入獄殺害,甚至牽連了數萬人被害。
等到胡惟庸案徹底結束之后,朱元璋首次取消了宰相,這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職位。
失去宰相輔助的皇上,一時間工作量大大上升,幾乎每天都要批閱奏折到深夜,連休息也沒有時間。
再加上太子的離世,讓朱元璋的內心受到了深深的打擊,身體也因此越來越差。
一日,朱元璋照常批閱奏折到深夜,因為身體的不適以及繁瑣的工作,不禁讓朱元璋咳嗽起來。
而這時有一名宮女見狀,端著一碗熱粥送到了朱元璋的身邊,本是想獻獻殷勤,從而改變自己的命運。
朱元璋見到這一碗熱粥時卻當機立斷直接下令,粥留下,人斬了。宮女本是好心好意地關心皇上,最后卻落下個處死的下場,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在朱元璋這個皇帝的眼里,這個突如其來的宮女壓根不是來關心自己,而是一個對自己生命有威脅的一個刺客,是某個忌憚自己皇位的人,來刺殺自己的。
再加上朱元璋的性格本就鐵血,做出這樣的決策也是合情合理的。
宮中本就是重重把關,閑雜人等很難接近皇上。
就連朝中大臣進諫都要先稟告公公,隨后讓公公轉達皇上,在皇上同意之后,才能夠加入屋中向皇上覲見,即便是見到了皇上二人也都相隔甚遠。
而現在,僅僅是一名宮女,卻能做到接近朱元璋,難免會被朱元璋當成來刺殺自己的刺客。
若宮女本就處于好意,那麼一個地位卑賤的宮女,卻能夠順利地來到皇帝的身邊,那必然是背后有著相關的人脈,才能越過守衛和公公來到皇上的身邊。
而這卻不被朱元璋所知,自然會讓朱元璋感到威脅,
即便她只是一個宮女。
朱元璋在胡惟庸案中,始終保持著寧可殺錯一千,也不放過一個的原則,對自己的開國功臣都是如此,更何況是一個小小的不重要的宮女呢。
殺錯了不過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宮女,殺對了則是保住了自己的性命,還能將宮女有關系的人物震懾住,一舉兩得。
不僅僅是宮女,以及門口的守衛也因為玩忽職守被朱元璋處死。
隨后朱元璋派人調查了宮女以及守衛的身份,結果卻發現,這個宮女真的只是一個平平無奇的宮女而已,并沒有什麼所謂的幕后黑手。
她聽到皇上咳嗽后,便將自己的所有積蓄交給了守衛,守衛也在試過毒之后將宮女放了進去,在宮女眼里本是一個改變地位的好機會,結果卻得了個人頭落地得下場。
一個宮女總想著投機取巧來改變自己的命運,卻沒有摸清楚皇上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一個鐵血皇帝,怎麼可能會被一時來自宮女的體貼所感動呢。
太突兀的出現只會引起他的猜疑,寧可殺錯一千不可放過一個,并不只是說說而已,
而是真實的現實。
朱元璋身為君王,每日要處理來自全國各地大大小小無數政務,身心俱疲的他完全沒有心思去弄清楚這個突然來到自己身邊的宮女,是不是一個要刺殺自己的人。
朱元璋只能當機立斷,節約時間解決問題,這想來也是合情合理。
看歷史,不能因為一件事情就判斷一個人的好壞,朱元璋在整個歷史上仍是功大于過的,他所創造出來的成就,是歷代皇帝中多數人沒有辦法比較的。
再加上朱元璋本只是一個乞丐,最后卻成為了開創大明盛世的皇帝,不得不讓人敬佩他的智慧以及才能。再加上常常批閱奏折到深夜的勤勉,朱元璋也可以算得上是一代明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