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多難需自愈】《主角》:熬過所有的苦,才會遇見更多的甜

delightW11 2023/01/07 檢舉 我要評論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長篇小說 《主角》。這是一部驚心動魄的命運之書,更是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本身。

2019年10月,第十屆茅盾文學獎評選結束,陜西作家陳彥的《主角》,獲得了評委的全票通過。

這部寫盡秦腔50年興衰的作品,展現了時代洪流中秦腔藝人們台上台下的悲歡離合。

書中的憶秦娥,一路走來大紅大紫又坎坷重重,人生的起廢沉浮就像八百里秦川,但她總是能用心走好自己想走的路。

就像作者陳彥說的:

台上‘角兒’的人生際遇,映照出的是現實世界中的人生百態。

戲如人生,靠自己,才是成年人最大的清醒。

01

世事無常須自渡

憶秦娥本是黃土高坡上的放羊娃,11歲時被舅舅帶去縣城秦劇團學戲。

本以為走出山溝就可以改變命運,沒想到舅舅犯了錯,她受到牽連,不能再學戲,還被趕去當燒火丫頭。

小憶秦娥覺得自己再也沒有出路,不如回家放羊。

教唱腔的胡老師卻覺得她是一塊唱戲的好材料,堅持不讓她走。

就這樣,憶秦娥留了下來。

白天她在灶門洞燒火,閑暇時就練習學到的戲劇基本功,既練動作又練表情。

這種苦中作樂,終究沒有被上天辜負。

幾個沒戲唱的老藝人,正發愁自己一身功夫失去傳人。

當他們看到既實誠又刻苦的憶秦娥時,仿佛看到了希望,便拿出看家本領來教她秦腔的唱念做打。

巧的是,他們給憶秦娥教的第一出戲,就是扮演楊家將里的燒火丫頭楊排風。

戲里戲外,憶秦娥都是個燒火丫頭,她手里的燒火棍倒成了練功的道具。

白天灶上燒火忙,她就晚上抽空加碼練,在別人沒起床時練,在劇場關起門來練。

四年后,憶秦娥終于成為能拿捏住戲的角兒。

熬過所有的苦,才會遇見更多的甜。只要自己不言放棄,老天自會給人機會。

後來秦腔的舞台上再次唱起了老戲,16歲的憶秦娥有了上台的機會。

她扮演的燒火丫頭楊排風形象颯爽、功底扎實,場上場下都轟動了。

當憶秦娥憑著一身扎實的基本功,成了名副其實的「秦腔小皇后」,時代的風向又變了。

洋腔、時尚歌舞、模特兒演出占據了舞台,秦腔再一次沒落,她的一身功夫在時代的洪流下已無處安放。

時代拋棄妳的時候,從不會提前打招呼。

但人生沒有真正的絕境,只要信念不倒,就總有再次登頂的可能。

無戲可唱的憶秦娥依然每天要進場練一趟功,她把練功當作融入她血液的事情。     

幾年后,秦腔重新復蘇,年近半百的她又站到了舞台中央,甚至把秦腔唱到了歐美。

楊絳說:

只要我們不向年華低頭,人生的階梯永遠向上延伸。

世事無常,無論遭受多少艱辛,經歷多少苦難,都不要放棄向上攀登。

自渡者天渡,只要心中懷著一粒信念的種子,總有一天會讓生命重新開花結果。

02

人生多難須自愈

憶秦娥成了「秦腔小皇后」后,卻突然發現誰都不待見她了:

以前的老同學因為嫉妒,編造她的丑聞;曾相愛的初戀,為兩個人地位有了差異感到自卑。

這一切都讓憶秦娥感到痛苦。

她認為所受到的傷害都是因為自己做了主角

她覺得身心俱疲,不想唱戲了,只想安安生生過日子,于是退出了舞台,結婚生子,過平常日子。

婚后,憶秦娥依然懷念舞台,在家也從沒停止過練功,生孩子當天還在家里拿大頂。

喜愛秦腔的人們也不愿意看到她放棄舞台,編劇秦八娃甚至還專門為她量身定制了新劇《狐仙劫》。

被秦八娃和劇團領導的真誠感動,憶秦娥決定重歸舞台。

沒想到的是,生活從來不給人喘息的機會,就在她再次成為主角時,災難降臨了。

演出中發生了嚴重的舞台坍塌事故,憶秦娥受了重傷,劇團團長也傷重去世了。

突如其來的打擊,讓憶秦娥開始質疑自己。她從內心里覺得是自己罪孽深重,才會遭遇這些不幸。

她不敢面對發生的一切,只好又回到了山溝里。

但生活還是沒有放過憶秦娥。回到家里,她意外得知了丈夫出軌。

徹底崩潰了的她,住進山里的寺廟蓮花庵,想通過念經來尋求解脫。

可即便如此,她依然沒有忘記練功。

念經時,她把參禪打坐的姿勢改成戲里的「大劈叉」「臥魚」,覺得這樣才能更好地記誦經文。

一段時間后,憶秦娥的心終于靜了下來。

在七月十五蓮花庵舉辦的廟會上,她為鄉親們唱了一出《白蛇傳》,她扮演的白娘子光彩照人,惟妙惟肖。

蓮花庵住持告訴憶秦娥:「把戲唱好,讓更多的人得到喜悅,就是最好的贖罪了。」

最終,內心得到解脫的憶秦娥抱著兒子,離開蓮花庵回到了劇團。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遇到挫折,面對生活的苦難,一味地逃避,只會讓自己走入絕境。

人生在世,誰不是一邊奮力奔跑,一邊努力打傘。

與其等待別人來拉妳一把,不如學會自我調節、自我療傷。

唯有保持自我修復的能力,才能在人生旅途中繼續前行。

03

心有千結須自解

世事輪回,往往出人意料。

憶秦娥的人生被唱戲成就,同時也因為唱戲而吃盡苦頭。

成了主角,是眾矢之的;成不了主角,是進退兩難。

就像戲詞中唱的:

占盡了風頭聽盡了好,捧夠了鮮花也觸盡礁。

憶秦娥本是因為家窮,才不得不選擇唱戲,可是後來,她又真的愛上了這個行當,愛上了站在舞台中央。

然而,一個人是不可能永遠站在舞台中央的。

憶秦娥曾收養了一個叫宋雨的孩子。

一次下鄉演出,憶秦娥看到這個小姑娘特別像自己,頓時起了憐憫之情。

她希望能給宋雨更好的生活,以彌補自己從小沒能有過的快樂。

可讓她沒想到的是,宋雨并不愛讀書,卻喜歡唱戲。

盡管憶秦娥再三反對,但宋雨和她一樣倔強,總是偷偷練功。

拗不過宋雨的憶秦娥,只好悉心指導,而她教給宋雨的第一個角色便是燒火丫頭楊排風。

在台上第一次扮演楊排風的宋雨,也像憶秦娥當年一樣轟動。

現在,站在舞台中央的主角換成了宋雨。

憶秦娥又喜又悲,喜的是她好像又看到了第一次站到舞台中央的自己;

悲的是她心有不甘,因為她失去的不只是角色,還有她的生活方式。

她從來沒想過唱戲的意義是什麼,只是把練功、拍戲,當成過日子的一種。

她也曾覺得成為主角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但在後來的演出中,看到有時竟有數萬觀眾擁到台前,刮風下雨都不離不棄,對于唱戲這個職業她終于有了無悔的認識。

現在,終于體會到了主角意義的憶秦娥,要從主角的位置上退下來了。

可轉念一想:

年少時那些教自己的師傅們,不就是有了傳承才有傳統戲劇的發揚光大嗎?

如果宋雨成了名副其實的小憶秦娥,那自己不是可以更加久遠地活在舞台上嗎?

一念放下,萬般自在。釋懷之間,從此心安。

憶秦娥坦然地在幕后做起了藝術總監,她一字一句、一招一式地教導著那些年輕的秦腔演員們。

當她看到那些年輕人的巨大成功時,從內心真正感受到了傳承衣缽的生命快樂。

蘇軾說:「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人生總是會徘徊在得失之間,但得與失其實都在于心態。

得之坦然,失之淡然,順其自然,才能活得豁然開朗。

寫在最后

伏爾泰說:

人生布滿了荊棘,我們想的唯一辦法是從那些荊棘上迅速跨過。

成年人的世界里,誰都逃不過命運無常的捉弄,誰都有解不開的心結,放不下的執念。

與其向外尋求慰藉與解脫,不如向內培養內驅的動力。

集中精力直面困境,鼓起勇氣戰勝磨難,才是對自己最好的療愈。

要知道,真正決定妳命運走向的,永遠是妳自己。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