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個誤區導致孩子越安慰越難過,4個情緒急救技巧,趕緊收藏起來

happy 2023/02/11 檢舉 我要評論

我們有效安慰孩子的關鍵,就是在用行動告訴他們:我願意無條件接納你的傷心和難過,並一直陪伴在你身邊,直到你遠離了傷心和難過。

曾經和朋友聊到這樣一個話題:

當孩子情緒低落時,我們明明是出于好心去安慰他,可不知為什麼,孩子被安慰之後,反而變得更難過了。

朋友的教育困惑,其實在家長群體中占有不小的比例。

在我看來,當孩子感到傷心和難過時,以下這四個誤區或許是導致孩子越是被安慰就越是難過的根源。

01 誤區一:家長只單純地給孩子講道理

很多家長在安慰孩子時,習慣于這樣對孩子說:

「我早就跟你說過,不能跑這麼快,容易摔倒,現在你知道了自己吃大虧了吧,這還不是你自作自受,寶貝,別難過了,我們下次就不能再跑這麼快了……」

事實上,此時家長的潛台詞是:「如果早點聽爸爸媽媽的,你也就不會遇到這種糟心事了。」

家長關注到問題的本身,這當然沒有錯,因為「問題」正是我們需要關注的一個重點,但我們如果僅僅只是關注問題本身,而忽略了問題背後的孩子情緒,那麼,就很有可能孩子越是被「安慰」,就越是感到傷心。

從兒童心理學層面來說,他們需要一個較長時間的過程,才能消化家長講的「大道理」。

一個人尤其是年齡小的孩子,要想接納對方的觀點,首先是取決于情緒,其次才是取決于對方的行為,最後才是對方說的大道理。

很多時候,家長說給孩子聽的大道理,表面上看起來並無邏輯上的錯誤,但對正在傷心的孩子來說,這些大道理更像是一堵墻,阻隔了孩子情緒的流動。

孩子此時聽了父母的大道理,不僅不為所動,反而還會在心裡認定:爸爸媽媽只是想要盡快解決眼前的問題,而不是真的在意我的感受。

在很多時候,家長在看到孩子不配合的表現時,就會下意識地認為:這孩子怎麼這麼不懂事和不講道理,我可都是為你好啊!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