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卷首語
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就像花園一樣,若不打理,就會荒蕪。
就算是血親關系,也不例外。
在這世間,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愛,最為深厚。只是,子女會一天天長大,父母會一天天老去,直到與之永久的離別。
《克斯維爾的明天》中寫道:「其實真正的送別沒有長亭古道,沒有勸君更盡一杯酒,就是在一個和平時一樣的清晨有人留在昨天了。」
面對父母去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應。
有的人,哭得泣不成聲;有的人,卻不會流露出半點的難過。父母去世,不難過的人,多半是以下幾種人。
02、從小與父母感情疏遠,缺少親情感
我有一個閨蜜,她父母重男輕女。
在很多人心里,這是個并不新鮮的事例。
一路成長的路上,她受的委屈,早已讓內心遍體鱗傷。
外出打工十年,她手里的存款不過萬。賺點錢都被父母要走,花在了弟弟身上。
父母疼愛弟弟,弟媳,只有要錢的時候,才想起來有她這麼一個女兒。
母親為了兒子家操勞,累到心臟病突然發作,在睡夢中離開了人世。
她回家奔喪的時候,心里一點都不難過。
她覺得生養之恩,自己早就還完了,躺在那里的,就好像是個陌生人。
父母去世,有的子女不悲傷,是因為與父母之間很疏離。
也許是因為,父母給予的愛很少,不曾讓兒女感受到溫暖和光亮。
親情缺失,父母對子女沒有太多的陪伴,那麼子女對父母的任何遭遇,都會沒有感觸。
父母在兒女心中,沒有留下美好的記憶,沒有過多的交集。當父母離開時,兒女也不會感受到很大的痛苦。
03、因為家庭矛盾,與父母斷絕關系的人
親情,也是需要經營的。
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經營不善,關系斷裂,便會形同陌路人。
《都挺好》中的蘇明玉,得知母親去世,她忙前忙后,出錢出力,但一滴眼淚都沒有掉。
大哥回來奔喪,哭得撕心裂肺。
其實,她也想大哭一場的,可是委屈的情緒大于悲傷。
母親雖然生了她,但沒有給予她愛,讓她在不公平的待遇中成長。
她心里有不甘,從小到大,她都想得到母親的認可,可母親始終對她都是冷漠的,眼神中從來都是鄙夷和不屑。
她與母親早已斷絕了母女關系,親情早已徹底決裂,即便是母親離開人世,她心里的感受五味雜陳。
不只是失去母親單純的悲傷感,有太多憤恨的情緒,讓她無法釋懷。
母親對她的愛稀薄,是她冷漠的最終原因。
父母若與子女之間矛盾重重,彼此之間關系斷裂,沒有親情,那麼,彼此之間的情分也不會太深。
隔閡太深,父母離去,兒女流不出眼淚,沒有悲痛的感覺,是必然的結果。
04、看到父母受盡折磨,死亡也是種解脫
朋友的母親得了癌癥晚期,每天都要吃很多藥,打止疼針,還是抑制不住痛感。
因為化療,掉光了頭髮。
瘦得只剩下一把骨頭,晚上睡不著覺,白天吃不下飯,沒有一點力氣。
朋友陪伴在母親身邊,卻什麼忙都幫不上,沒有辦法帶給母親更多的安慰。
所有治療的方案都用了,母親還是離開了人世。
他并沒有很難過,而是給我講他村子里的一個舊風俗。
有喪事,老家的鄉親們隨份子,在整錢外會加上一塊錢,叫「出頭」錢。
母親重病纏身,疼痛煎熬,去世了,就是苦日子熬到頭了。
他不難過,而是替她感到寬慰,終于可以不痛了。
人活著,不一定都是幸福美好的時光。
面對死亡,結束沒有一點質量可言的痛苦生活,未嘗不是一種幸福。
余華在《活著》中寫道:「生的終止不過一場死亡,死的意義不過在于重生或永眠,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時間。」
若父母生活得很痛苦,被病痛折磨已久,甚至已經沒有了意識,于子女而言,心中雖有不舍,但終究會覺得,父母擺脫病痛折磨,也是一種解脫。
05、總結
人生路上,珍惜與父母的相聚。
我們每個人,與父母的相處時間,其實并不多。
珍惜每一次見面的機會,及時表達愛意。用心經營親情,不管有什麼矛盾和隔閡,都要相信父母與孩子之間,沒有解不開的心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