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這一生,都離不開一日三餐的煙火氣。
每天去賺錢、工作,買好房子,很多原因是為了吃得安逸一些。
當一個人茶飯不思,或者吃不下的時候,就意味著人生跌入低谷,或者命不久矣。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
把吃飯的智慧搞懂了,姿勢搞對了,人的命運改變,就很容易。
01
命苦之人,吃「無度」。
《禮記》里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吃,是日常生活,也是人的欲望所在。
人窮的時候,羨慕那些吃山珍海味的人;人富有的時候,恨不得上天入地,什麼都嘗一嘗。
也有人考慮到子子孫孫吃什麼。這就是欲望的根本體現。想一想,一個人連「吃」都把控不住,面對食物,張嘴就來,還能有什麼好的運氣?就是有錢有勢的人,也會擺在「吃」這件事上。
其一,吃飯時,不懂察言觀色,情商不高,導致人際關系很糟糕。
小時候,我們在課文里,學了廉頗和藺相如的故事。
廉頗因為嫉妒藺相如,導致趙國的將軍和丞相關系變壞。最后,廉頗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來了一招負荊請罪,得到很多人的點贊。
接著課文里的故事,再往后看。
藺相如退隱之后,廉頗還在做將軍,因為和其他小將軍關系處理不夠好,被趙王嫌棄。他因此去了魏國。
魏國對廉頗很敬重,但是沒有重用。
趙國被秦國攻擊的時候,趙王想把廉頗請過來,繼續做將軍,就派出使者,去看廉頗的情況。
廉頗不知道如何表現自己愿意回趙國的心情,就使勁吃飯,導致自己頻繁上廁所。
使者認為,廉頗上廁所頻繁,身體是不行了。從而,廉頗失去了回趙國的機會。
飯局,是一門學問,應該表現什麼?不應該表現什麼?要深度思考。
通常,人品好的人,會考慮到大家吃什麼,關注老人和孩子的口味,會尊重大家的習慣;在吃飯的過程中,彬彬有禮。
弄清楚飯局的目標,也是很有必要的,避免喧賓奪主;喝酒之后,胡亂答應別人辦事。
有很強表現欲的人,喝酒很厲害,還拼命灌酒;吃飯很夸張,總是突出自己;夸夸其談,管不好自己的嘴。這是留下壞印象的開始。
其二,吃飯時,毫無節制,吃的欲望會帶來災禍。
一個家庭,真的可以吃窮。
更悲劇的是,吃得太奢侈到了,家庭變窮,人的身體也會垮掉。
宋明帝劉彧在做皇帝之前,身體肥胖,吃飯無序,得到一個外號:「豬王。」
當他做了皇帝之后,徹底放飛自己,吃喝的事情,就非常夸張。
史書記載:「蜜漬逐夷。」說他吃魚湯,一頓就好幾大碗。還有一頓吃兩百塊烤肉的豪邁。
吃得太飽了,他就喝醋。什麼亂七八糟的套路,都用了。最后,生命也只有三十四歲。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提卜說過:「能夠攝取必要營養的人要比吃得很多的人更健康,同樣地,真正的學者往往不是讀了很多書的人,而是讀了有用的書的人。 」
最好的吃喝,是讀書,思考。一旦把飯菜當成「滿足欲望」的行為,就是毀掉自己的開始。
02
富貴之人,吃「有節」。
《黃帝內經》里說:「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
管住自己的嘴,一方面是不瞎說,一方面是不胡吃。
嘴管好了,人的自律力,就提升了。
吃能夠有序安排,生活的節奏就對了,也體現了一個人的遠見。
北宋時期,宋仁宗繼承了趙匡胤的節儉的做法,對宮廷的吃喝開銷,管理嚴格。
有一天夜里,他起來,肚子有點餓了,想起來羊肉湯的味道。
身邊的人問:「皇上,要不要安排御膳房,來個夜宵?」
宋仁宗想了想,擺擺手:「算了吧。」
接下來,他給身邊的人上了一堂課。
今天夜里,安排了御膳房,煮了羊肉湯。那麼管理御膳房的官員,就會時時刻刻想到,皇上夜里要吃什麼,導致御膳房的人,天天加班,準備大量的食材。
順理成章,皇宮里其他的人夜里,也會借著皇帝的名義,去要求御膳房來伺候自己。
更可怕的是,皇宮里的做法,會有很多富人學習,導致民間的夜宵,逐步盛行。
從宋仁宗的做法,我們看到了「胡蝶效應」。一次宵夜,導致天下盛行吃喝之風。
在自己吃飽喝足的同時,能夠考慮到別人的吃喝,這是一個人的大格局。
春秋時,秦王的馬被一群人宰殺。秦王憤怒地找到這群人,然后發現,個個面黃肌瘦。他的火氣,頓時就消失了。
隔了一會,他安排下屬,帶著美酒,和這群人一起吃喝。
作為帝王,怎麼能夠沒有憐憫天下的心呢?讓天下人吃飽,這是明君。
作為普通人,幫助落難的人,就是行善積德。若是落難的人崛起了,那就會得到無盡的回報。
03
古羅馬哲學家愛比克泰德說:「是否真有幸福并非取決于天性,而是取決于人的習慣。」
我們的天性是「吃得更好」,但是我們的習慣,卻要「吃得簡單」。能夠把握兩者之間的平衡,人的命運就被牢牢把握了。
每天都要吃,但是你真的「會吃」嗎?需要深度思考,積極行動。
吃的姿勢,永遠不要是海吃海喝,不要胡吃,更不要吃盡天下。
在家,有飯慢慢吃;出外,有飯禮貌吃。
從今往后,努力生活,簡單吃喝,習慣成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