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李小墨曾說:「始終要在言語上勝過他人,是我見過情商最低的行為。」
生活之中,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溝通必不可少,在言語上爭鋒相對,更是常有之事。
有些人的勝負心極重,無論別人說了些什麼,他都會迫不及待反駁對方。
無論對方的說辭是否合理,他都出于本能和習慣去駁斥,非要評一個是非對錯才肯罷休。
這樣做看似是巧舌如簧,贏得了一時的風光無量,實則是一個人最大的愚蠢所在。
自認為如此的能言善辯,可以凸顯出自己的才能,實則只會暴露出自己的無知與淺薄。
這輩子,唯有克制自己的口舌之欲,才能擁有真正的大智慧。
01
愚者善駁
縱觀歷史,不乏有許多自作聰明之人,自詡才智過人,每逢與人交談,便要辯駁一番。
對于別人的說話內容,他們從不認真考慮,只是想彰顯自己的聰慧。
表達談吐之時,更不思考言語是否合理,只要能讓對方啞口無言,自己便心滿意足。
如此不顧后果的肆意反駁,只能逞一時的口舌之快,卻也會將自己推到危險邊緣。
明朝之時,有個王樸的進士,他的性格耿直,經常直言犯上,甚至與皇帝朱元璋也是如此。
因為多次的冒犯,朱元璋將他貶官遣返,但又憐惜他的才干,不久便將其召回,官復原職。
本以為經過這次貶謫,王樸的心性能夠有所收斂,沒想到他依舊死性不改,繼續公開反駁朱元璋。
朱元璋盛怒之下,本想砍了他的頭,沒想到王樸卻還在指責怒罵,最終招致了殺身之禍。
正如《道德經》中所言:「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就功業;而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長期有所長進。
與親近之人辯駁,使其關系疏遠;與旁人辯駁,則會徒增憤懣煩惱。
無意義的辯駁,沒有真正的贏家,在語言上爭高下,只會無謂的消耗。
02
智者沉默
雪萊曾說:「水是喧嘩的,而深水是沉默的。」
當一個人的智慧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即便會受到外界干擾,也只會泛起片刻的漣漪。
只有認知不足的人,才喜歡到處喧鬧,知識與情商雙高之人,從不會到處賣弄小聰明。
因為他們深知「聰明不露,才華不逞」的道理,也明白韜光養晦的益處。
三國時期,曹操求賢若渴,麾下能人異士很多,其中荀攸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曹操一生的戎馬歲月中,正是因為荀攸的出謀劃策,才有了後來一統北方的基業。
雖然荀攸位高權重,但無論身處朝堂之上,又或是居住在家,他都表現得異常低調。
與群臣交往,他從不夸耀自己的功績,在曹操面前,他更是十分內斂,從沒有越界行為。
每次受到封賞,荀攸都百般推辭,就連與朋友私下會面,也很少談及政務軍事。
正因他的不露鋒芒,不爭高下,與不邀功勞,一向多疑的曹操對他信賴有加,同僚也對他十分尊敬。
正所謂:「水深不語,人穩不言。」
君子一向是求同存異,和而不同,智者更懂得向外兼容,沉默是金。
比起滔滔不絕的虛夸之詞,緘默不語更有威力;比起斤斤計較的無謂爭辯,以退為進更有氣勢。
03
強者自省
老子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人活一世,最終還是要面對自己,唯有深刻的了解自己,時刻反省和糾正,才能行走得更穩。
當別人言及自己之時,應當仔細斟酌對方所言,而不要不經大腦的反駁。
若是他人之語言之有理,自己便不推卸也不逃避,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遇事少怨天尤人。
若是別人所說子虛烏有,自己也一笑了之不回應,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遇人別劍拔弩張。
《禮記》中有云:「好惡無節于內,知誘于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
常思己過、深耕自省是一種高貴的品質,亦是對自己和他人負責的表現。
善于自省,在錯誤中成長,才能更好的改變自己,收獲成功。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時,總是與魏征因政見不一而爭吵,辯不過對方只能生悶氣。
但事發過后,他總是能反省自己的言行舉止,也漸漸認同了魏征的直言進諫。
魏征去世后,李世民非常傷心,痛苦地說道: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少了魏征這塊明鏡,也少了一個自省的方式,這才是莫大的損失。
視人之短,則天下無人可交;而看人之長,則世人皆可為己師。
面對質疑和挑戰,愚蠢之人只會一味排斥,讓自己困在原地無法成長。
而真正的強者,則會認真反省自己的問題,不管在試錯和改進中飛速進步。
狄更斯曾說:「無論做什麼事情,都不要著急,不管發生什麼事,都要冷靜、沉著。」
任何時候,都不要急著反駁,善聽不要善辯,默默精進自己,才是一種高明的智慧。
當自己真的足夠強大,任何的喧囂之音,在耳中都會是悅耳動聽的樂曲。
往后余生,不如用沉默去代替反駁,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