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人生領悟
職場語錄集
語錄精選
名言佳句
    
范蠡送西施入吳走了三年,在路上私通,竟然還有了孩子
2023/05/16

野史記載中的美女西施

西施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首,她的容貌是不是她們之中最漂亮的呢?我認為不是。

西施與王昭君、貂嬋、楊玉環并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把西施列為四大美女之首,我認為這種排列與容貌無關,而是按年代排序,也就是說,把西施列為四大美女之首并不是說西施的容貌比另外三位美女出色,而是她出生的年代早于她們。

西施究竟有多美,我們沒有見過,不過她的美能讓水中的魚忘記了游動而沉入水底,這就是「沉魚」的由來。「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中的「沉魚」說的就是西施了。那麼「落雁、閉月、羞花」則分別說的是王昭君、貂嬋和楊玉環。

西施本名叫施夷光,春秋末期出生于浙江諸暨苧蘿村,也就是現在浙江省杭州市蕭山臨浦鎮苧蘿村。大部分史料上說,苧蘿有東西二村,夷光居西村,故名西施。這種說法未必是真,因為施姓人家不可能只有夷光一人,同住西村,為何單單只有她才叫西施呢?朋友們看到這個地方或許會說我這不是「抬杠」嗎?其實我也覺得自己的這種疑問有「抬杠 」之嫌,但并不是沒有道理。所以我認為,西施之名定然是後來才叫起的,最起碼要在她助越滅吳之后。

然而,歷史上究竟有沒有西施其人呢?雖然有些史料上把西施的有關身世說得很具體,但大部分都是野史或傳說,正史上幾乎找不到有關西施的任何記載,就連司馬遷的《史記》上對西施也是只字未提。這樣一位對越國消滅吳國起著重要作用,甚至影響歷史,而且家喻戶曉的女性,司馬遷緣何不把她寫入《史記》?是不是司馬遷也對西施這個人物的真實性持有懷疑態度呢?

有人認為,先秦諸子中,最早提及西施的是《管子》:「毛嬙、西施,天下之美人也。」(《管子·小稱》)毛嬙是和西施處于同一時代的美女,相傳是越王勾踐的寵姬。這是西施出現在書面上的最早記錄。然而《管子》的作者是春秋齊國名相管仲,而管仲則是生在在吳越之戰以前幾百年,何以知道西施之名?事實上,一般認為《管子》一書是戰國秦漢時人托偽之作,因為其中所述有很多事情是發生在管仲以后。所以《管子》中有關西施的內容不足為證。

《莊子·齊物論》中也提到了西施,說「厲與西施,恢詭譎怪,道通為一。

」大意是丑陋的女人與美貌的西施,還有其他稀奇古怪的事物,從道的角度看是不分彼此的。另外《莊子·天運》中還講了一個十分有趣的故事:「西施病心而顰其里,其里之丑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走。」這就是「東施效顰」成語的來源。

《孟子》中也有「西子蒙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之」的話。《韓非子》亦云:「善毛嗇、西施之美,無益吾面;用脂澤粉黛,則倍其初。」 卻沒有對西施的較詳記載。

那麼,西施的故事又是怎樣流傳開來的呢?這要歸功于東漢時的兩部野史——《吳越春秋》和《越絕書》。是這兩部野史最早把西施與吳越爭霸聯系起來,把一位平常的鄉村女子卷進了歷史的風云,成為吳越爭霸中的一種軟武器。

范蠡與西施真的會有愛情嗎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有關西施的文字和文藝作品,大多數都是在《吳越春秋》和《越絕書》的基礎上,經過發酵、醞釀、增飾和再創作而形成的,不過從一些地方志,比如南北朝劉宋孔靈符《會稽記》:「諸暨苧蘿山,有西浣紗石。」《輿地志》、《十道志》、《嘉泰會稽志》:「勾踐索美女以獻吳王,得諸暨苧蘿山賣薪女,曰西施。山下有西施浣紗石」等記載上看,西施在歷史上確實出現過。

在當年西施浣紗之處一巨大方石,上鐫「浣紗」二字,這是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的手筆。浣紗石現在已進入《中國名勝辭典》條目,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今在浣紗石上方,重修了古色古香的浣紗亭,又修建了游步道和棧橋,還有著名書法家沙孟海題寫的「西施浣紗處」。

西施之美是如何被人發現,又是被誰發現的呢?史籍史料中并沒有詳細的記載。

有人認為是計然發現的,也有人認為是文種找到的,而流傳最廣、文藝作品中出現最多的,是認為范蠡發現了美女西施。但這種說法也只限于民間傳說和文藝作品之中,沒有讓人信服的證據。《吳越春秋》也沒有說明到底是誰發現了西施,只是說:「乃使相者國中得苧蘿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鄭旦。」這里的相者想必就是會看相的人或者是懂得欣賞美的人。這一發現不僅成就了西施,而且還成就了另一位美女——鄭旦。

然而史料中更找不到關于鄭旦的任何記載,文藝作品中,鄭旦也只是作為西施的一個陪襯人物罷了,更無法追究歷史上是不是真的有鄭旦其人了。這個問題,且留給史學家們探究去吧。

持范蠡發現西施這種觀點的人,大都相信范蠡和西施之間有一段美麗而悲壯的愛情故事。是說范蠡在苧蘿村發現西施的時候,兩個人竟一見鐘情,相互愛慕起來。其實這個故事是經不住推敲的,或許這只是民間的一種美好愿望而已。

范蠡出生于公元前536年,勾踐繼越王位后范蠡由文種推薦做了越國的相國時,已經四十多歲了。而西施是在勾踐十二年(公元前484年)被越王選中,這時范蠡已經五十多歲。而西施作為一個少女,史籍中雖然沒有沒有對她生卒年月的詳細記載,那時最多也就是十五、六歲的樣子,在當時幾乎可以做范蠡的孫女了,她真的能夠愛上這個半拉老頭嗎?我想是不會的。所以,我無論如何都不能相信范蠡和西施之間的愛情故事。

但是不管怎樣,越國找到了美女西施和鄭旦,他的滅吳計劃可以繼續進行了 。然而越王勾踐寵愛的一位宮女認為:「真正的美人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美貌,二是善歌舞,三是體態。」西施作為民間一個極普通的賣柴女,她只具備了第一個條件,也就是美貌,還缺乏其他兩個條件。于是,越王花了三年時間,教以歌舞、步履、禮儀等。

《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中這樣描述:「飾以羅榖,教以容步,習于土城,臨于都巷。三年學服而獻于吳。」我們可以想象,西施在這三年之中,發憤苦練,在悠揚的樂曲中,翩躚起舞,婀娜迷人,進而訓練禮節,由一位賣柴、浣紗之女成為修養有素的宮女,舉手投足之間,均顯現出體態之美,待人接物也十分得體。然后,越王又對她進行了包裝,為她制作了華麗而適體的宮女裝束,這才進獻給吳王。

那麼,是誰把西施送到越國去的呢?

范蠡和西施在入吳的路上私通,還有了孩子?

這就出現了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由文種送去的,《越絕傳·越絕內經九術第十四》中寫道:「越乃飾美女西施、鄭旦,使大夫文種獻之于吳王。」這種說法在《周朝秘史》第八十三回中也出現過,「又選美女五十人,內有一美女名西施者,乃西海濱漁家之女,……修表令文種帶入東吳奉獻,文種領貢物浮江而至。」

另一種說法則出現于《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第九》中:「乃使相國范蠡進曰:越王勾踐竊有二遺女,越國洿下困迫,不敢稽留,謹使臣蠡獻之。大王不以鄙陋寢容,愿納以供箕帚之用。」 這兩種說法我們相信哪一個呢?

文藝作品中大多都側重于范蠡送西施入吳的說法,這樣做也許與范蠡與西施之間的愛情故事有關。

《漢唐地理書鈔·吳地記》 還記載了這樣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勾踐令范蠡取西施以獻夫差,西施于路與范蠡潛通,三年始達于吳,遂生一子。」據說是范蠡在送西施入吳途中,兩個人竟然私通,并生下一個兒子。從越國的都城會稽到吳國的都城吳城,距離并不太遠,卻不知為什麼竟然走了三年,慢得簡直像蝸牛一樣了。等到了越國邊境現在浙江嘉興縣南的一個小地方,孩子已經一周歲,能夠叫爹娘并能說些簡單的話了。

因此后人便在那地方修建了一座亭子,并取名為「語兒亭」,用來紀念范蠡和西施之間的愛情結晶。這簡直就是純粹的野談了,也只能作為讀史的一種佐料,姑妄聽之罷了。

西施、鄭旦等人到了吳國,「吳王大悅」(《越絕書》),簡直神魂顛倒,欣然接受。伍子胥顯然看出這是越國的陰謀,趕忙進諫:「不可,王勿受!」(《越絕書·越絕內經九術》)

伍子胥說:「臣聽說五色可以令人眼睛不明,五音可以令人耳朵不聰。夏桀被商湯取代而滅亡,商紂周文王取代而滅亡。大王今天如果接受了越國的這些美女,以后必會遭殃。臣還聽說越王勾踐晝夜不停地處理國事,聚集了數萬計的敢死之士,他若不死,他的滅吳的心愿一定會達到。而且越王勾踐做事誠信仁義,能聽勸諫,廣進賢士,他若不死,定會成就他的名聲。臣更聽說越王勾踐夏天穿毛裘做的衣裳,冬天披葛布做的衣裳,以磨煉自己,這個人如果不死,必定會成為我們的死敵。臣聽說賢士是安邦治國之寶也;美女是禍國殃民之害。夏因末喜而亡,殷由妲己而亡,周幽王因褒姒誤國,這些例子,大王不能不以之為鑒啊!」

吳王哪里能聽得進去,于是接受了西施、鄭旦等美女。

夫差得了西施、鄭旦等越國的美女,其淫逸之心越發不可遏止。據六朝時梁·任昉《述異記》卷上描述,吳王夫差在建好的姑蘇台上,另外建了一座春宵宮,經常在這里與西施等宮女徹夜歡飲,為此還造了一個能裝千石(古代重量單位。

《漢書律·〈律歷志〉上》:「三十為鈞,四鈞為石」)酒的大酒缸。夫差又在宮里修建了一個水池,取名為天池,天池中又造了一艘青龍舟,青龍舟中設置了很多妓樂,夫差每天在這里與西施嬉戲。

除此之外,吳王在宮中又修建了兩處淫樂的地方,一處叫海靈館,另一處叫館娃閣,用銅作瓦溝,美玉作欄桿,門戶楹欄,都是用珠寶玉器裝飾來。其華麗之極,不能用文字盡述。夫差從此沉湎于酒色之中,陶醉在靡樂聲里,終日面對的是嬌媚的笑臉和風情萬種的舞姿,這無疑也加快了他走向滅亡的步伐。

然而吳國的滅亡真的是西施一手造成的嗎?

西施給后人留下的種種疑團

有人把吳國的滅亡歸咎于西施,說她是紅顏禍水,這種觀點未免有失偏頗。有時我們真的不想把「紅顏」與「禍水」聯系在一起,可是這兩個詞卻偏偏就有了聯系。這種聯系自古就有,「紅顏禍水」的說法在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屢見不鮮,也有各樣的文字流傳下來。

就古書上有記載的,諸如夏朝喜聽「裂帛」之聲的妹喜,商代制造「炮烙」之刑的妲己,周朝引出「烽火戲諸候」千古笑談,留下「一笑傾國,再笑傾城」無窮思索的褒姒,春秋時期「色媚吳王」以助勾踐復國的西施,唐朝「三千寵愛于一身」的楊玉環,使得吳三桂「沖冠一怒」的陳圓圓,等等等等。這些「紅顏」,都歷史上頗為有名的,除了西施在后人眼中還有些光彩之外,她們大都在歷史的興衰與王朝更替中承擔了過重的罪名,因而也抹殺了她們所有的「紅顏」色彩,只剩下「禍水」的名聲。

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我們知道,任何朝代的興亡都有它的政治原因,而把這種興亡的責任歸咎到一個女子頭上,未免有些言過其實。當然,我們也不能否定這些「紅顏」也有充當了「禍水」的可能,但她們絕不能擔當一個朝代或者一個國家滅亡的主要責任!正如蘇秦在《六國論》中所說:「亡六國者,非秦也,即六國也。亡秦者,亦秦也。」國家的興亡是統治者自己的責任,最起碼要負主要責任。

不過,對于西施,后人大都寄予無限同情和贊譽,說她深明大義,為了越國的前途和利益忍辱負重,舍身入吳,成就了她一世美名。 其實我認為,后人有點太抬舉她了。西施的所謂美名,大多是後來的文藝作品強加給他的,這只是人們對美好事物的一種向往和寄托。我們不難想象,一個美少女,難道她不向往那種平靜而自由的生活?不渴望得到屬于自己的愛情嗎?封建勢力之下,西施無法抗拒,所以她的美名是不是也有她的太多無奈呢!

吳國滅亡之后,西施也隨之銷聲匿跡。對于她的結局,眾說不一。有的認為她死了,有的認為她還活著。認為西施在滅吳之后還活著的人,似乎帶著一種理想主義和浪漫主義色彩。

《越絕書》中記述:「西施,亡吳后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文學戲劇作品大都這麼描繪。說吳國滅亡的當天,范蠡做了兩件事,一件是勸他的好朋友、一同共患難的文種,趁早離開勾踐。

再一件事就是找到西施,帶著她逃入太湖,駕一葉扁舟,消失在煙波浩渺的云水之中。

這當然是最美好的結局了,同時也是人們最期望的結局。這一結局對后世產生的影響最大,也是一些文藝作品最為認同的。

認為西施在滅吳以后死掉的,大致分為兩類:

一類是西施因愧疚而自縊。西施助越國滅掉了吳國后,一方面感到欣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另一方面也感到內疚,覺得對不起吳王夫差,更對不起范蠡,在這種異常矛盾的心理壓抑之下無法解脫,最后自縊于館娃宮內。但這種結局往往是出現在一些話本和戲劇中演繹的情節,不足為信!

第二類就是沉江或沉湖,而大部分都傾向于「沉江」的說法。因為「沉湖」的說法認為是范蠡把西施沉入太湖中去的。說吳國滅亡以后,越王因為西施的美貌想要將她留在身邊,但是范蠡堅決反對,他要越王吸取吳王教訓,不能被美色誘惑。他設下計策,派人用越王的車把西施騙到太湖,又把她騙上船,到湖心的時候,趁西施不注意,狠心將西施從船上推下,西施就這樣溺死于太湖之中了。這種說法未免殘忍,也與范蠡與西施之間的「愛情」之說也是相悖的。

無論「沉湖」還是「沉江」,關于西施被「沉」而死的記載,最早是出現在離吳國滅亡(公元前475年左右)不到百年的《墨子·親士篇》中:「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賁之殺,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吳起之裂,其事也。

」 意思是這些人都是「死其所長」——因各自的所長招致相同的禍害。西施是因其美貌而被沉入江或湖遇害的。

而把西施沉江或是沉湖的「兇手」,除范蠡外,還有吳國人。民間有一種傳說,吳國滅亡后,吳人把一腔怒火都發泄在西施身上,用錦緞將她層層裹住,沉在揚子江心。吳人之外又有勾踐。越王勾踐曾說:「亡吳之功,西施當屬也。」勾踐認為吳國的滅亡源于夫差沉湎于西施的美色,為了避免西施的美色反過來殃及越國,他恩將仇報,賜西施沉江而死。

勾踐之外還有越王后雅魚,據說越國滅吳后,勾踐欲將西施收進后宮。越后認為西施是「禍國之女」,擔心西施禍害越國,就令手下將其裹進牛皮袋子中沉入江底了。這種說法因較為符合君王好色、王后妒嫉的心理,比較流行。《東周列國志》上也是這種說法。

這才真的叫做「眾說紛紜」,用俗語來說就是「各說各有理」。看來,圍繞在西施身上的謎團還真的一時無法解開。無論她在歷史上是否真的存在過,無論她是隨范蠡而去還是被沉江或是沉湖,西施都將成為一朵浪花,淹沒在滾滾的歷史長河之中!

女領導突然提拔你,無非兩個原因,能力強只是其中一方面!
2024/04/22
面對裁員,別傻傻聽安排,聰明人都這樣做
2024/04/22
職場中,領導愿意提拔的員工,從來不是工作表現最好的那些人?
2024/04/22
與領導搞好關系,沒那麼復雜,做好這三點就行
2024/04/22
領導不提拔你,還讓你負責重要工作,三點看透
2024/04/22
當上領導就變了個人,這三個原因太過真實
2024/04/22
西方「金瓶梅」《查泰萊夫人的情人》:靈與肉之間,忽略誰都不行
2024/04/22
《簡愛》:一個跪著的靈魂,撐不起一種燦爛的生活
2024/04/22
《白鹿原》: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傳統里,沒有例外
2024/04/22
《悲慘世界》:最悲慘的是,大多數人不是缺錢,就是缺愛
2024/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