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風水?
很喜歡一種解釋,就是人與大自然的和諧,達到「天人合一」。
看似神秘的東西,不過是自身對外的體現、認知而已。
世界是你面前的鏡子,你是什麼樣子的,世界就是什麼樣子。
因而,上等人,改變風水;下等人,依賴風水。
01
順應時代,「變」即生存。
地球上的生物,是多樣性的。魚在水中游,青蛙的水田里,螃蟹在溪流里,猴子在爬樹,人在城里......不同的生存方式,讓生物的模樣和器官,都大不一樣。
魚為了更好地游水,因此身體很細長,還有鰓。
猴子的臂力驚人,還特別長,隨時可以抓住樹杈。
「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這是生物學家做出的總結。
人在社會上混,要風生水起,就得走在社會的前面,起碼應該敢于和社會一起改變。誰都不要,停留在過去的某一天,還癡迷過期的成績。
北宋時,在歐陽修做主考官之前,都是以「太學體」的文風為主,因而一大批學生,對太學體,深入研究,還寫得很順溜。
歐陽修做主考官時,進行科舉改革,要求學生的文體,要靈活多樣,優美和實用,都要兼顧。
有一個叫劉幾的學生,第一次科考,寫道「天地軋,萬物茁,圣人發」,試卷還未被閱覽,歐陽修就在上面寫了兩個大字——紕繆。
劉幾落榜后,沒有怨聲載道,而是改名「劉輝」,并且更努力地讀書,改變文風。下次科考,他大放文采,被歐陽修點贊,一舉高中。
時過境遷,我們現在也要參加考試,如果你寫著「之乎者也」之類的話,估計是行不通的。你要德智體美勞,樣樣都行。
認真看看社會,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到今天,進步了多少?如果你不改變自己,就難以找到立足點,更不要說發財了。
用什麼方法,你能生存得更好一些。如果做到了,說明你的「改變」就是對的。
從家鄉種地的人,變成了打工族,同樣的勞動,但是收入不一樣;從自己扛貨,到用機械扛貨,效率大不同,回報更不同。
改變生存的方式,越活越輕松,并且會走在時代的前面,超越一大批人,成為人上人。
02
推陳出新,「變」即能力。
改變自己,不單純是「換套衣服」那麼簡單。
要知道,烏龜就是烏龜,換了馬甲,還是烏龜。
真正的改變,是從「骨子里」變起的,是需要能力的。
蘇軾的才學,是大家公認的。他參加科考時,寫道:「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執法之堅,而樂堯用刑之寬。」
考官梅堯臣對蘇軾寫的文章,非常贊賞,就推薦給了主考官歐陽修。
歐陽修認真讀了文章,對于句子的出處,不是很理解。于是找來蘇軾,交談了很久。
蘇軾說:「句子來源于《三國志.孔融傳》。孔融說,以今日之事觀之,意其如此。對于一件事的意思,要深度理解和拓展,而不是刻板地停留在某一刻。因而,典故和文章,會有出入。」
歐陽修感嘆:「此人善讀書,善用書。」
「盡信書,不如無書」,真正能力出眾的人,不一定能寫出好文章,但是對于智慧的運用,是有一套的,并且敢于打破原有的格局。
古時候,人們很喜歡吃包子。到了諸葛亮這里,就把包子里的肉去掉了,做成了饅頭。
一開始,饅頭用來祭祀,體現人類的文明。
久而久之,饅頭因為保持時間長,味道也不錯,成為了士兵們必備的食物。想一想,既要打仗,又要應付饑餓,饅頭的特點就肯定會被喜歡。
你想要變成風水好的人,就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然后思考去做點什麼。這樣的話,才真正是「前人栽樹,后人乘涼」。否則,你就在大樹下乘涼,呼呼大睡,反而把自己養廢了。
過于安逸的地方,是風水很差的地方;原地繞圈的人,是風水很差的人。
03
調整心態,「變」即境界。
俗話說:「境由心生。」
一個人的風水好不好,要看心境。如果每天都有飯吃,卻在哭窮,那就談不上什麼風水了。想一想,一棟美麗的洋樓里,天天傳出罵人、哭泣的聲音,人人都避之不及,風水也被破壞了。
那些及時順應人生沉沉浮浮的人,很快就會進入角色,笑著生活,因而他們的風水,是流動的風景。
蘇軾被貶之后,約了幾個朋友一起外出散心。
他們走到半路上,天空忽然下起了大雨。大家都狼狽不堪。
蘇軾被雨水淋濕了,但是他忽然發現自己的心情好多了。似乎,大雨是沖洗疲憊用的。
風是微冷的,讓人清醒。
回想起這件事,他說:「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看吧,境界上,他活成了贏家。
人生沉沉浮浮,多數時間在外流浪,但是蘇軾卻被人們敬仰,是文學上的一顆閃耀的星星。
風來了,沐風;雨來了,沐雨;太陽來了,沐陽;星辰和月亮來了,入眠......哪有什麼時間,不是修行?不是奔赴美好?
04
東漢經學家鄭玄在《易論》中寫道:「易一名而含三義:易簡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
宇宙萬物存在的狀態,一是順其自然的,簡單和容易;二是時時刻刻在變化的;三是以不變應對萬變的,保持恒常的。
顯然,變或者不變,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那就沒有什麼不好的風水了。
要相信,每一次改變,不一定更好,但一定更積極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