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這部電影時,我正讀大學,那時覺得它就是一部平平無奇的愛情片。
劇情無非就是:男孩和女孩既是鄰居,又是同學,女孩一開始喜歡男孩,男孩不喜歡她,後來男孩喜歡上女孩,女孩卻看不上男孩了,最后他們倆互相喜歡,皆大歡喜——這有什麼特別的?
很快,我對它的劇情就淡忘了,只記得這麼一幕:女孩很喜歡一棵梧桐樹,有人要砍掉這棵樹,女孩坐在樹上,說什麼都不讓砍。女孩請求男孩和她一起抗議,男孩沒有。當時覺得,這個女孩還挺重感情的,男孩有些配不上她,除此之外就沒別的感覺了。
今天,我百無聊賴間又重溫了這部電影,看完才驚覺,當年的自己簡直是年少無知,根本就沒看懂它!
這部電影,確實配得上豆瓣9.1分,片中的每一個人物都立體而鮮活,就像我們身邊的人;蘊含的道理更是豐富而深刻,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它講述的,看似是愛情,其實遠不止愛情。
看罷此片,我迫不及待地想為它寫點什麼,但又深感自己粗淺的文筆,寫不出它充實的內涵。
于是, 我選了取片中的男孩、女孩和女孩最喜歡的梧桐樹這三個意象,解讀它們各自的象征意義,并通過其中的關聯,闡述人性中矛盾性的對立統一、活出真實自我與遇見真愛的內在聯系。
一、男孩、女孩差異鮮明的性格特征,代表了人性中矛盾對立的兩面
影片講述了男孩布萊斯和女孩朱莉從幼年到中學時代的共同成長經歷,以及互相吸引的過程。 男孩布萊斯善良、靦腆、懂得為他人著想,卻有些懦弱;女孩朱莉大膽、奔放、特立獨行,卻不太合群,他們看起來是完全相反的兩種人。
影片開頭,男孩隨父母搬到女孩家隔壁,女孩對他一見鐘情,男孩卻對女孩唯恐避之不及——面對與自己完全不同的對方,他們的表現也相反: 一個被吸引,一個排斥。這就好像現實生活中,有人選擇與自己互補的伴侶,有人卻想更想和「同類」在一起。
小朱莉和小布萊斯的初相見
我認為,男孩和女孩如此不同,其用意除了突出角色特點,還有更深層的一面:他們各自代表著人性的兩個極端。
①男孩代表「好看的皮囊」,女孩代表「有趣的靈魂」
第一次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對高中時代女孩的選角不太滿意。男孩的演員是個很帥的少年,頗有紳士氣質;相比之下,女孩的相貌就普通了些,微胖,臉上有小雀斑,頭髮有點少(演員本身還是很可愛的,只是比男孩稍遜,而且妝發設計不太適合她)。
今天二刷,我才發現這樣的選角非常合適。
男孩就應該很帥,只有這樣,女孩一見到他那雙「燦爛的眼睛」,才會立刻淪陷其中,一迷就迷了很多年。
不過,相比這幅好看的模樣,男孩的內心確實比較空洞無聊。
他傾向于選擇一些平庸的事物:
從小到大,他都喜歡穿偏正式的帶領襯衫,喜歡很多中學男生愛好的棒球;
他喜歡淹沒于人群,不愛出頭冒尖,他不想當「拍賣男孩」,那意味著要在舞台聚光燈下接受女孩的競爭,他害怕朱莉那種毫不掩飾的追求方式,因為那會讓他成為大眾的聚焦點;
為了讓朱莉知難而退,他還專門找了個漂亮女生交往(看到這里我都覺得這小子有點「渣」了),這個女生雪莉,也符合他的習慣——徒有其表,內在淺薄。
中學時代的布萊斯
女孩就應該長相普通一些,如果她太美,觀眾就光顧著嗑顏值,不會注意到她有趣的靈魂了。
我很喜歡女孩,她是個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妙人兒」。
她不是一個淑女。
她喜歡和她那個「不務正業」、喜歡畫畫的老爸聊天;
她在科技展上展示了小雞的孵化過程,得了第一名,但比起名次,她更享受這種過程,雞蛋里幼小胚胎的生命力讓她好奇,她把孵化出來的小雞養在自家院里,它們第一次下蛋,她欣喜若狂;
她喜歡坐在梧桐樹上看天空的顏色,看日落的美景,感受風的吹拂,思考老爸傳授給她的深奧道理……
久居城市、被日常瑣碎磨平棱角的我,真的很羨慕女孩豐富多彩的生活。
中學時代的朱莉
雖然我更喜歡女孩,但在片中,男孩好像更受歡迎:他朋友很多,除女主角之外,還有兩個女同學喜歡他,爭著和他約會;至于女孩呢,很多同學,包括男孩都覺得她有點奇怪:怎麼會有人把養雞和坐在樹上看成樂趣呢?
這很好解釋: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人們在生活中,還是傾向于「物以類聚」,越是特別的事物,越不容易被大眾理解。
②男孩代表理性,女孩代表感性
和現實中大部分的男人、女人一樣,男孩和女孩各自代表著理性和感性,從他們的日常行為和對待家人的態度上就能看得出來。
男孩是個偏理性的人,他的生活是按部就班、循規蹈矩的。
早上等校車的時候,女孩會坐在梧桐樹上大聲地報站,男孩和其他同學一樣,在樹下站著等車,女孩邀請他上樹,他無視;梧桐樹被砍的時候,女孩哭著請求他和自己一起抗議,他猶豫了一下,最終還是在「幫助女孩」和「趕上校車」之間,選擇了后者,因為他覺得女孩的舉動是沒用的,甚至有些冒險,還是上學別遲到這種事比較實際些。
他那個西裝革履、保守固執的老爸嫌棄朱莉一家,而他重感情的外公卻鼓勵他與朱莉做朋友,布萊斯內心不愿傷害朱莉,卻總是聽了父親的話,不肯同她接近。
布萊斯和他的外公
女孩是個偏感性的人,她會對周遭的人物、事物傾注很深的感情。
她給自己養的6只雞都取了名字,并且每一只都能分得清;因為男主的媽媽幫助過自己的媽媽,就把能賣錢的雞蛋拿去免費送給她;心愛的梧桐樹即將被砍,她明知沒用,還坐在樹上拼死抵抗;梧桐樹被砍之后,一向活潑的她郁郁寡歡,哭了好多天。
她有一個「扶弟魔」爸爸,他為了讓自己的智障弟弟住更好的療養院,委屈妻兒在租來的、亂糟糟的院子里一住就是12年,導致妻子不滿。朱莉理解媽媽,卻依然深愛著這個寵愛她、懂得她、喜歡給她講故事、和她一樣重感情的老爸。
朱莉和她的父親
現實生活中,有人偏理性,有人偏感性,其實這都沒有錯,只是個體差異。比如,陌生的老人摔倒了,有人會出于自保,選擇不去扶,這無可厚非;有人懷舊,會攢著一些陳年的老物件舍不得扔,別人不明白這些物件對他的意義,也不能去說他矯情。
③男孩代表「迎合他人」,女孩代表「追求自我」
看電影的過程中,我不止一次地冒出一個想法:
男孩布萊斯活得太「假」了,他就像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那種「老好人」。
他太過在意別人的眼光、別人的感受,這導致他缺乏主見。為了維持表面的和平,他總是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
他不希望被朱莉追求,卻不敢當面拒絕,只會找一些類似「我起疹子了」、「我爸爸叫我回去修個東西」的借口;
同學們對他和朱莉的調侃讓他不安、憤怒,他不敢發火,只能跑開;
父親讓他把朱莉送來的雞蛋還回去,他不敢忤逆,又怕傷害朱莉,就悄悄把雞蛋都扔進垃圾桶;
他很想和外公親近,卻不敢說出來,因為他斷定外公不想對他敞開心扉;
他的好朋友嘲笑朱莉有個智障叔叔,還刻薄地說這個會遺傳,他氣得想揍他,卻強忍怒意,甚至擠出了一個贊同的微笑……
布萊斯的慣用借口——我爸說
女孩朱莉是有棱角、有鋒芒的,她敢于表達自己的訴求,不怕得罪人。
我在前文提到,我很羨慕女孩,不僅因為她豐富多彩的生活,更因為她做到了許多我不敢做的事,比如,堅持做自己。
她對布萊斯的追求明目張膽,毫不矜持,布萊斯越是躲著她,她越是迎難而上,想要幫他「克服害羞」;
她選擇在科技展上展示「小雞孵化」,雖然在多數人眼中比較「無聊」,但她只在乎自己喜歡;
媽媽不允許她養雞,她承諾每天打掃雞糞,爭取到了養雞的權力;
梧桐樹被砍的時候,她明知自己力量薄弱,還是誓死和負責看書的成年人抗衡,他們嚇唬她「要麼下來,要麼連你一起放倒在地」,她也絲毫不怕;
她明知道爸爸對智障叔叔的偏愛,讓媽媽的不滿,還是選擇和爸爸一起探望他,并告訴媽媽「我很高興我去了」。
朱莉保護梧桐樹
我們都渴望活出女孩那樣的「真自我」,卻在日復一日的瑣碎生活中無奈地發現,似乎越長大,越活成了男孩那樣的「老好人」。
除此之外,男孩和女孩還代表著許多截然相反的人性特質:
男孩代表保守,女孩代表冒險;男孩代表現實,女孩代表理想;男孩代表人類文明禮儀,女孩代表自然原生態……
二、梧桐樹是男孩和女孩人生的交集、成長的里程碑,象征著人性中對立兩面的融合
①梧桐樹是男孩和女孩生活軌跡和情感軌跡的交集
男孩和女孩是多年的鄰居,但因為兩家人觀念的不同,其實很少打交道;雖然他們是同班同學,朝夕相處,卻始終一個追,一個躲,沒有認真地聊過一次天,連朋友都算不上。
梧桐樹生長在他們的校車車站旁邊,因此每天等校車的時候,他們會在這里相遇,一個坐在樹上,一個站在樹下,進行短暫的交流—— 梧桐樹是他們生活軌跡的交點。
男孩和女孩相愛之前,互相之間一直是不理解的,這種不理解,在梧桐樹身上集中體現:
男孩不懂女孩坐在梧桐樹上看風景、看校車到底有什麼好玩的,女孩也不明白男孩為什麼不肯上樹坐坐,享受一下這最快活、最美好的感覺;梧桐樹被砍的時候,男孩不懂女孩為什麼要拼死護著一棵樹,女孩不懂男孩為什麼不肯幫忙。
梧桐樹被砍之前,女孩瘋狂地追求男孩,梧桐樹被砍后,女孩對男孩慢慢冷淡,男孩卻對女孩一天比一天感興趣。故事的最后,男孩在女孩家的院子里種下一棵梧桐樹苗,因為他終于懂得了梧桐樹對女孩的特殊意義;女孩本來還在抗拒男孩的追求,一見男孩這個舉動,馬上接受了他的愛,因為她男孩已經從不懂她,變得懂得她了 ——梧桐樹是他們情感軌跡的交點。
②梧桐樹是男孩和女孩開始改變、成長的里程碑
上文分析道,男孩和女孩代表人性的兩個極端,但其實,他們內心世界里也藏著不為人知的另一個極端。 他們彼此是對方的鏡子,照出了被隱藏的自己。
男孩潛意識里崇尚內在美,女孩也崇尚外在美
男孩布萊斯和膚淺的「花瓶女孩」雪莉有過一段短暫的交往、一次約會,但他從來沒有愛過雪莉,他不知不覺地被「有趣的靈魂」朱莉所吸引,拿著印有「朱莉守護梧桐樹」新聞的報紙,看得出了神。
女孩朱莉一開始被男孩吸引,就是因為他漂亮的眼睛。後來,她發現男孩不過是虛有其表,「部分的總和少于全部」,她立志和他再無瓜葛,可在拍賣會上,看到閃光燈下帥氣的他,還是忍不住的心動。
男孩也有感性的一面,女孩也有理性的一面
男孩總是找各種借口躲著女孩,不愿意和她打招呼,把她送來的雞蛋扔進垃圾桶,這些行為看起來很渣,很傷人,但他的出發點絕對是善良的—— 哪怕女孩再讓他難堪,他也從來不想讓她難堪。哪怕不喜歡她,也絕對不想傷害她。
他和外公不親近,但他很想和外公親近,他能夠體察外公對外婆的思念,也很想幫他排遣,只是不好意思說出口;他以細膩的心思,發現了父親對朱莉一家的嫌棄中,其實藏著對他自己的嫌棄, 他怕父親,也理解父親。
女孩朱莉喜歡男孩很多年,喜歡到當眾擁抱他、在課堂上陶醉地聞他頭髮的味道,但她卻在爸爸的提醒下,理智地透過男孩那副好模樣去觀察他的內在,站在中立的角度,審視自己對他的了解是否真實—— 她很熱情,但她絕不是一個戀愛腦;她能全身心投入地愛一個人,也能置身事外審視這份愛。
她和父親是最親密的父女,也是最知心的朋友, 梧桐樹被砍的時候,別人怎麼都勸不動她,唯獨父親一句「是時候下去了」,讓她立即接受了現實;她支持重感情的爸爸把錢都花在智障叔叔身上,卻也理解媽媽的不滿:畢竟,誰愿意在租來的、亂糟糟的院子里住十幾年呢?她用自己賣雞蛋得來的錢修整了院子,盡可能地提升家人的生活品質。
男孩其實也「不好惹」,女孩其實也很「善解人意」
男孩外表是一個「老好人」,其實內心是「不好惹」的,一開始,他不敢發火,不敢得罪人,後來卻慢慢釋放出了天性:
和雪莉約會的時候,他居然當著全體同學的面棄這個「全校最辣的妹」而去,大膽地直奔朱莉,并且想當眾吻她;
朱莉從餐廳跑掉之后,他不顧一切地去追,之前嘲笑過朱莉的那個好朋友很生氣,說他瘋了,并且要和他絕交,他終于吼出了以前不敢說的話——「閉嘴!」「我也不想要你這個朋友!」
一開始,女孩是張揚的,特立獨行的,到了後來,她也開始在意別人的看法,體察別人的感受:
拼死守護的梧桐樹,到最后還是砍了,因為她知道這是別人的地盤,別人有權處理,她不能為難無辜的伐木工人;
拍賣會上,她明明很想競拍和布萊斯約會的機會,但看到另一個男孩沒人競拍,內心同情,就花8美元拍下和這個男孩的約會,讓他不至于落單;
布萊斯的媽媽邀請朱莉一家去做客,朱莉不想去,但看到自己媽媽期待的眼神,想到她長久以來的委屈和隱忍,還是心軟地滿足了她的愿望。
自此,我們發現了一個奇妙的事情:男孩和女孩都在向對方的方向成長、改變。這種改變,是從梧桐樹被砍開始的,梧桐樹就是他們成長路上的里程碑。
故事的最后,男孩和女孩都活出了對方的樣子,也就是自己性格中隱藏的一面,他們獲得了真實和圓滿,也真正地懂得了對方。
彼此懂得,就是愛的開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梧桐樹是他們的「媒人」。
③梧桐樹象征著人性中矛盾兩面的融合統一,象征著個體與自我的和解
梧桐樹是一個很豐富、很奇妙的意象。它本身就是一個矛盾的綜合體:
在樹下的男孩眼里,它就是一棵普普通通的樹而已;在樹上的女孩眼里,它卻是望向世界的窗口,見證成長的地方,具有特殊的意義。
它是理想化的,人坐在它上面,是那麼高,可以看到天空的色彩,感受風的撫摸;它又是腳踏實地的,它賴以生存的土地可以任人處置,它也可以任人砍伐,就是這麼殘酷。
它是靜止的物體,在那里站了好多年,哪怕有人砍伐,也無法挪動;它又是不死的精神,它活在朱莉爸爸的畫里,傳承在布萊斯種下的幼苗里,印刻在兩個年輕人的腦海里,且隨著他們的成長,不斷被賦予新的意義。
各種各樣的矛盾,在梧桐樹身上對立著,又高度統一著——就像人性。
王陽明說過:
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
正如硬幣有正反兩面,人本身也是矛盾的綜合體。一個人不可能只被動不主動,不可能只幻想不務實,不可能只堅持自我,不融入社會……
表面上,我們常常希望自己是 完美的、光明的、招人喜歡的,背地里卻又埋藏著一些 小自私、小陰暗、小叛逆。
故事的開頭,男孩不懂女孩,女孩也不懂男孩,他們總是鬧別扭。 正如我們搞不懂自己,總愛在心里和自己打架。我們面朝陽光,背后藏著陰影,不敢接納自己的另一面,不敢活出真我。
故事的結尾,男孩和女孩共同種下一棵新的梧桐樹,此刻他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這是兩個人的相知相愛,更是一個人與自己的和解。只有活出真實的自己,才能遇見真正的愛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