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有句名言:「為學日益,為道日損」。這句話如果單獨拿出來說,至少有兩種解釋:
一、學習知識,學的越多,增長的知識越多,所以說是益;而為道正好相反,要去除情欲、執著、妄想等等習氣,修道越久,習氣就越少,所以說是損。
二、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學習有好處,也有壞處,學習可以增長知識,但同時在道心方面,卻一直在減損,學的知識越多,減損的就越多。用佛家的話講,就是所知障,知道的知識越多,自性智慧被障礙的就越多。
這兩種解釋,按字面意思來講,都解釋得通。但放到原文中講,那就只有第一種解釋了。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四十八章》,下面我們看看具體的原文: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故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我們看完全文,意思就很清晰了。
在做學問方面,學得越多,知見增長的就越多,所以叫益;而修道呢,就是要修正錯誤,把自身的各種毛病習氣去除掉,每天改掉一個毛病和過失,毛病和過失就會越來越少,所以叫損。
那為什麼要修道呢?就是《大學》中講的「明明德」。我們自性本具無量智慧德能,但因為后天沾染上各種不良習氣,貪嗔癡習氣很嚴重,從而障礙了我們自性智慧的顯現,智慧被這些習氣蒙蔽住了。
就好像廚房里的燈泡,出廠的時候本來是很亮的,但放在廚房使用一段時間后,上面就會有很多灰塵和油污覆蓋,就越來越暗了。我們只有把它表面上的這些油污灰塵清洗干凈,才能恢復原來的明亮。
所以我們才需要修行,修正自己的人生道路,就是修道。
我們明白了修行的原理之后,就要進入正式修行了。但剛開始修行的時候,我們是用理智去控制我們的情欲和習氣,到最后養成習慣以后,不但情欲和習氣都淡化消失了,就連那理智的心也消失了,因為一切都已經自然而然,心境兩忘,沒有任何私心雜念了。
就好像孔子說的「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無論怎麼做,都不會違背規矩了。這就到達了無為的境界。到達這種人生境界以后,再出去做事,就可以大有作為,所以說「無為而無不為」。
老子這段話,其實是對國家的統治者說的。作為一國之君,只有沒有私心雜念,大公無私,才能取得天下。如果有私心,就會有欲望;有欲望,就會干擾民眾的生活,總是干擾民眾,就會失去民心,失去民心,就會眾叛親離,所以說「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