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麻繩專挑細處斷,厄運專找苦命人。」
越是薄弱的環節,越會出問題。越是苦命的人,越會受到生活的打壓。人,要麼越活越好,要麼越活越卑微,沒有第三條路可選。
好起來,很難;壞起來,卻很簡單。有些人奮斗半生,才能過上安穩的日子。有些人一個不小心,做了錯事,半生的積累就消失不見了。
就拿「商業陷阱」來說,不少中老年人信了別人的套路,不僅錢沒了,還負債累累,那他們的中晚年,不就凄慘了嗎?
越是上了年紀,越要有一定的防備之心。人這一生,唯有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才能少走彎路。
人過六十才清醒,缺乏了這幾樣東西,只會越活越沒有尊嚴。
一、缺乏「不理爛人爛事」的智慧。
人這種生物,年輕的時候喜歡多管閑事,到了老年,還是喜歡多管閑事。所以,不少多管閑事的人,都會成為被人嫌棄的對象。
在單位,你多管閑事,同事就會討厭你,上司就會針對你。在社交場,你多管閑事,朋友就會遠離你,還有可能跟你反目成仇。
哪怕在家庭中,也是如此。孩子做什麼,父母都要管,那孩子跟父母的關系,就會產生裂痕。另一半做什麼,你都要管,那另一半就會跟你鬧矛盾。
到了一定的年紀,千萬不要管太多,也千萬不要操心跟自己無關的人與事。所謂「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就是這個道理。
每個人的生活,都只能由他們自己來選擇,該走的彎路,一條也不會少。如此,自己管好自己就行了,別人怎麼做,就隨他們吧。
真正受人尊重的老人,絕對不是好事者,而是做好自己本分的聰明人。
二、缺乏「半精明,半糊涂」的處事方式。
生活,其實特別矛盾。你太精明了,別人會說你不好相處,你太糊涂了,別人就會說你活得不夠通透,如茅坑的石頭。
如何才能避免這樣的情況出現呢?最好的做法,就是堅持「半精明,半糊涂」的處事方式。該精明的時候,不能糊涂。該糊涂的時候,不要精明。
就拿生活的「瑣事」來說,你是執著好呢,還是不執著好呢?我想,還是糊涂點,不執著瑣事比較好。
什麼是瑣事呢?今天老伴煮的菜,多放了點鹽,不合口味,這是瑣事;今天孩子跟朋友聚會,半夜才回家,這也是瑣事......
生活中的瑣事太多了,就跟河里邊的沙子一樣,倘若我們都放在心上,遲早會被這些瑣事給氣死。
《新唐書》有言,不癡不聾不做阿家翁。凡事,能夠糊涂點,就糊涂點。生活太繁雜,我們太渺小,太執著,不會有好結果。
三、缺乏能夠保命的「錢財存款」。
這是一個物質的世界,我們自然也是物質的人。只要涉及到物質,就不得不談到「錢財」。錢,是商業社會運行下去的本質。
在商業社會,吃飯要錢,喝水要錢,就連出門坐個車也要錢。一旦沒有錢,那我們將寸步難行,連小命都保不住。
說句不好聽的話,年輕的學生拼命讀書,畢業的大學生拼命找工作,中年人拼命謀生,老年人退休后還要出去打工,就是為了這庸俗的錢。
錢財,雖然說庸俗,但它是通向高雅的唯一道路。有錢者,生活不僅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沒錢者,生活不僅眼前的茍且,就連遠方也都是茍且。
人到中晚年,可以沒本事,可以沒見識,但一定不能沒錢。要知道,久病床前無孝子,久貧家中無賢妻,這樣的禍事,只會找到貧窮人家。
有錢有酒真兄弟,患難何曾見一人。這是千古不變的真相。
四、缺乏「平安、長久、豁達」的身心。
人,既要注重身體的健康,也要注重心理的健康。身體的健康,涉及到人之小命。心理的健康,會影響生活的質量。
那些「臥病在床」的老人,既不能生活自理,也不能做點自己喜歡的事,哪怕他們活到了100歲,也只能活受罪,一點也不幸福。
鎮上的一位老人,從60歲開始臥病在床,整整躺了15年,不僅背后的肉都爛了,就連整個人也干枯了,最后走的時候,很凄涼。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高質量地活到80歲,比低質量地活到100歲,要更有價值。更何況,不少人連八十歲都達不到,六七十歲就走了。
身體健康的同時,也要心理健康。對于所發生的一切,不要過分計較。跟親人相處,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就好。
身心健康的人,才能活得平安、長久,成為真正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