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小王也去老大辦公室了,之前我還看到過小李進去過,按他們的級別,是沒有什麼需要直接對老大匯報的工作」
「你沒聽說嗎,老大最近喜歡跟下面的人聊」
「聊什麼」
「那誰知道,你也進去一次不就行了」
除了初創的草根團隊,大凡有點規模的公司、企業等,都是有著明確的層級結構的。
在這種層級結構下,一級對一級,遵守規矩,平穩運行,業務開展和工作流程都是追求規范化的。
但是吧,一直有條不紊運行畢竟是一種理想態,實際職場中,低層級規模大、數量多,看似平靜的湖面下,各種波瀾壯闊的戲碼層出不窮。
而有些事,高層如果不知道,會直接影響決策,關乎單位發展。
怎麼才能知道哪里暗潮涌動?
尋常的方式,即逐級匯報。
逐級匯報這事,大家都明天,從低到高,一級一級來。
但中間有個問題,經過層層「過濾」、「篩選」,高層最終聽到的,早已不會是原汁原味,信息缺失還算輕的,怕就怕直接篡改,糊弄自己。
高處不勝寒。
那麼高層怎麼才能聽到「原汁原味」的話呢?
這就出現了另一種匯報方式:越級匯報。
不讓中間商賺差價,直達天聽。
繁冗的層層上報省略了,效率提升了。
原汁原味的素材來了,一手資料掌握了,決策更有針對性了。
高層直接對接底層,領導親民形象樹起來了,凝聚力更強了。
中層解放了,可以好好工作創造效益了。
這越級匯報咋看咋好,但實際上呢?
我們先來看古代一種匯報工作的方式:風聞言事。
風聞言事,簡單說就是古代一群監察官員,可以將道聽途說、捕風捉影的事,在不經過嚴格考證的前提下,直接報告給皇帝,比如聽說了某某大臣干了某件不好的勾當,直接上報,彈劾他。
關鍵的是,即便說錯了,查無此事,這群官員們也不會因為說錯了而被怪罪,如果蒙對了,還有獎賞。
簡直說是一本萬利,空手套白狼。
風聞言事的權力很大,「肅正朝儀。糾彈不法,鞫審重獄,監察軍旅」無所不包。
對象范圍也廣,「自皇太子以下無所不糾」(《通典·職官典》)。
剛開始效果挺好,但慢慢的,就變味了。
因為利己是一種人性,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越往上位置越少,利益越大,為了將競爭者一腳踢開,利用風聞去誣告,成了打擊對手的一種重要手段。
發展下去,撕咬、山頭出現了,江湖恩怨越來越深了。
中層的威望喪失了,基層干活激情湮滅了,最終人浮于事。
舉個例子,兩個人正在競爭某個實職位子,突然領導「風聞」其中一個人犯了事,然后高度重視,調查取證,期間暫停提拔,但提拔窗口就那一段時間,另外一個人已經晉升成功。
那這個人錯過這次機會,即便換他清白,也不可能單獨為他打開提拔窗口。
清朝康熙曾經開過一次「風聞言事」的口子。
那是康熙晚年,面對混亂的吏治和朝堂之上百官噤聲,他讓李光地大開風聞言事,舉報真實的有賞,證據不足的不罰不賞,廣開言路。
然后大臣們「瘋了」,一時「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折子跟雪片似的涌進來。
這讓康熙難以接受了,因為看下來,大清朝只有兩個人沒有被參,一個是孝莊太后,一個是他自己。
風聞言事、越級上報對整個單位風氣影響是很大的,會破壞那所謂的等級制度,讓它等同于虛設,越級匯報可以說是對整個等級制度的挑釁。
另一方面,這會架空中層。
中層的力量可是高層不可或缺的。
自己的安排指示能不能很好的貫徹落實下去,基層的執行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中層。
簡單來說,中層得支持你,肯為你分擔工作,你才能成事。
但越級成風的話,中層一看,得,不伺候了,消極干事了,然后整個部門崩了,你說領導難不難受。
高層是要為中層站台而不是拆台的
。
從這一方面講,高層是必須強調不準越級匯報的。
其實說到這里也可以看出,越級匯報基本上與工作是沒多大關系的。
雖然有些是直屬領導不作為或者懶作為,下屬心懷大局,直接越級匯報。
但這畢竟是少數,越級匯報更多地是一種個人私利之間的互相斗爭,是飯碗之爭。
一般下屬越級匯報都是為了獲得更高級領導的欣賞和信任,或者是踩競爭勢力。
但對于領導本人而言,越級這事倒有另一層含義。
因為整這麼一遭,領導接收了海量的信息,掌握了大量的材料,對單位上下不說是了若指掌,也是八九不離十。
而且,領導明面上可以根據工作需要,實際上是根據自己的需要,去約談調查特定的人。
對了,就是那些跟自己對著干得,不服管的刺頭們,大張旗鼓的去調查一番。
比如說你有生活作風問題之類的,在某些類型單位,這種事不管有沒有,只要潑到身上,那就擺脫不了了,哪怕日后查無此事。
你說對這個下屬影響大不大?
影視劇中,好多嫉惡如仇的人在緝兇時,突然被召回,原因是收到一封匿名舉報信,說犯了某某事,需要調查清楚,也是這個道理。
事實上,領導對越級這事一般是不鼓勵,不提倡、不贊同的,畢竟「風聞」就可「言事」,在現在是站不住腳的,是不負責任的。
再說,如果人人都想越級匯報,那領導得忙成什麼樣,對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