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人生領悟
職場語錄集
語錄精選
名言佳句
    
《資治通鑒》權謀解讀「馬陵之戰」:無論你做什麼事,想要不失敗,3個坑要避免
2022/09/09

【原文】《資治通鑒》周紀二

因起兵,使田忌、田嬰、田盼將之,孫子為師,以救韓,直走魏都。龐涓聞之,去韓而歸。魏人大發兵,以太子申為將,以御齊師。孫子謂田忌曰:「彼三晉之兵素悍勇而輕齊,齊號為怯。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將,五十里而趣利者軍半至’」。乃使齊軍入魏地為十萬崐灶,明日為五萬灶,又明日為二萬灶。龐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齊軍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過半矣!」乃棄其步軍,與其輕銳倍日并行逐之。孫子度其行,暮當至馬陵,馬陵道狹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樹,白而書之曰:「龐涓死此樹下!」于是令齊師善射者萬弩夾道而伏,期日暮見火舉而俱發。龐涓果夜到斫木下,見白書,以火燭之,讀未畢,萬弩俱發,魏師大亂相失。

龐涓自知智窮兵敗,乃自剄,曰:「遂成豎子之名!」齊因乘勝大破魏師,虜太子申。

【譯文】

齊國這時才出兵,派田忌、田嬰、田盼為將軍,孫臏為軍師,前去援救韓國,仍用老辦法,直襲魏國都城。龐涓聽說,急忙放棄韓國,回兵國中。魏國集中了全部兵力,派太子申為將軍,抵御齊國軍隊。孫臏對田忌說:「魏、趙、韓那些地方的士兵向來驃悍勇猛,看不起齊國;齊國士兵的名聲也確實不佳。善于指揮作戰的將軍必須因勢利導,揚長避短。《孫武兵法》說:‘從一百里外去奔襲會損失上將軍,從五十里外去奔襲只有一半軍隊能到達。’」于是便命令齊國軍隊進入魏國地界后,做飯修造十萬個灶,第二天減為五萬個灶,第三天再減為二萬個灶。龐涓率兵追擊齊軍三天,見此情況,大笑著說:「我早就知道齊兵膽小,進入我國三天,士兵已逃散一多半了。」于是丟掉步兵,親率輕兵精銳日夜兼程追擊齊軍。孫臏估計魏軍的行程當晚將到達馬陵。馬陵這個地方道路狹窄而多險隘,可以伏下重兵,孫臏便派人刮去一棵大樹的樹皮,在白樹干上書寫六個大字:「龐涓死此樹下!」再從齊國軍隊中挑選萬名優秀射箭手夾道埋伏,約定天黑后一見有火把亮光就萬箭齊發。果然,龐涓在夜里趕到那棵樹下,看見白樹干上隱約有字,便令人舉火照看,還未讀完,兩邊箭如飛蝗,一齊射下,魏軍大亂,潰不成軍。龐涓自知敗勢無法挽回,便拔劍自盡,臨死前嘆息說:「讓孫臏這小子成名了!」齊軍乘勢大破魏軍,俘虜了太子申。

【解析】

孫臏和龐涓是師兄弟,都在鬼谷子門下學習兵法,兩人的有恩怨,誰對誰錯、誰高誰低且不論。從這段材料來看,龐涓敗給了孫臏,而且還搭上了性命。那麼龐涓是怎麼敗給孫臏的?孫臏給龐涓挖了哪些坑?我們又能從中得到什麼啟發?

馬陵之戰示意圖

龐涓之敗與孫臏給龐涓挖的坑

1.慣性思維的坑

公元前353年,魏國攻趙國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援。孫臏、田忌采用圍魏救趙的計策,進攻魏國都城大梁,迫使已攻陷邯鄲的魏軍撤兵。上面這段材料發生的時間在公元前341年,只不過變成了魏國進攻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援,齊國又讓田忌、孫臏統軍繼續用直攻魏國國都大梁的計策解韓國之圍。

俗話說不能再同一個坑里面掉兩次。在公元前353年策劃攻趙國時,可能魏國君臣沒有想到過趙國會向齊國求援。就算想到了,也心理小覷齊國,更沒有想到齊國會直接攻擊魏國本土。所以這次魏國輸了,輸的并不冤枉。(桂陵之戰)

但是12年后策劃攻韓國,在廟算的時候卻似乎忘記了之前教訓。

魏國攻擊趙,趙能夠向齊國救援,而且還直接打魏國本土,逼的魏軍回防。有這個戰例,韓國是不是也可以在扛不住的時候向齊國求援?那麼齊國是不是有可能繼續打魏國本土,逼魏軍回防?

完全可以!

但是,魏國君臣認為,不會這麼巧吧。同樣的招數齊國人會再用一次嗎?貌似魏國君臣選擇性的忽略了這個可能。結果就是齊國又這麼來了一次。

這里孫臏就利用的魏國君臣慣性思維的坑。魏國君臣認為,同樣的計策齊國用過了一次,故技重施的機率低。但是齊國人不管這些,什麼第一次第二次,只要有用就用的去。

在2000年以后,四渡赤水的經典戰例同樣也用現實打了老蔣的臉。你以為我不會故技重施,我就故技重施,而且還不是一次,而是3次。

慣性思維的坑 :我知道遇上什麼事后你會有什麼樣的反應,于是我就故意搞出這個事情來,然后在你后續反應的地方等著你,坑就在這個地方。

2.學識見聞的坑

龐涓和孫臏都是帶兵的行家。甚至學的都是同一部兵法。用咱麼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兩個人的教材都一樣。

嚴格意義來說,打仗要把敵人打敗,別想著什麼以少勝多,都是集中優勢力量打擊敵人薄弱部分。比如解放戰爭初期,咱們軍力弱于國民黨時,都是通過運動戰穿插分割,集中優勢力量殲滅敵人,一點點擴大優勢。

齊魏交戰,齊軍士兵的作戰素養本就不如魏軍。再加上魏軍主場本土作戰優勢,在同等數量軍隊的條件下,齊軍直接和魏軍交戰,必敗。所以想要擊潰魏軍,那就要讓魏軍分兵,給齊軍集中力量圍殲魏軍分部的機會。

魏國兩次被齊國用圍魏救趙(韓國)的策略破壞了作戰計劃,自然是惱火的要死。

這次以一定要好好好的教訓一下齊國,把齊國打痛、打怕、打服。但是對于齊國而言,不管是圍魏救趙還是圍魏救韓,齊國的考量是維持三晉(趙魏韓)三國維持現狀,不希望看到魏國變強。所以,齊國的目的是牽制魏國并不是要真要和魏國拼的你死我活。所以這次戰略目的達到后(魏軍從韓國撤兵)齊軍立馬就開始跑路。

所以,魏國在后面猛追,要給齊國一個好看。齊國在前面跑路,不想和魏國打。

龐涓孫臏都是兵法大家,也都是學同一本教材的。

龐涓知道,想要咬上齊軍,給齊軍一個痛擊,現在的行軍速度不行,但是如果分兵輕兵突進,那麼如果遇上齊軍殿后埋伏,極有可能吃敗仗。所以龐涓暫時不能分兵。

孫臏知道,只要齊軍抱團不分兵,那麼魏軍就拿他們沒什麼辦法。但是這也不是個事,魏軍的軍事素養比齊軍高行軍速度比齊軍快,就算不分兵,被魏軍追上也是時間問題。所以,要給魏軍來一下,讓魏軍停住或者減速。但是,打魏軍主力打不過,除非打魏軍先頭部隊。那麼這就要魏軍分兵。

想要魏軍分兵,前提就是讓魏軍覺得,分兵之后的追擊部隊勝算高、安全。而按照兵法,以多打少、以強打弱勝算最高、最安全。這個知識點,孫臏知道、龐涓也知道。

于是,孫臏出招。

減灶計。孫臏讓齊軍減少做飯的灶台,每天減少一部分。果然這個信息被龐涓捕捉到了。

孫子兵法有云:

是故卷甲而趨,日夜不處,倍道兼行,百里而爭利,則擒三將軍,勁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爭利,則蹶上將軍,其法半至;三十里而爭利,則三分之二至。

意思是,頂盔貫甲每天跑一百里,能夠到目的地的也就是十分之一。

跑五十里,能到目的地也就是一般,跑三十里的也就是二分之一。

那麼剩下的去哪里了?自然是跟不上大部隊掉隊成散兵游勇不能算做戰斗序列。

除非大部隊停下來修整收攏,這些人是不可能回到大部隊的。

再說,對于一個正在跑路的部隊,更不可能停下來收攏潰兵 。停下來就是作死。

通過這個灶台數量的變化,兵法中關于行軍速度與部隊數量之間的關系,龐涓算出齊軍現在每天行軍速度,現有兵力減員情況,以及齊軍現在的位置(理論計算上的)。

于是下令,分兵輕裝簡行快速追擊齊軍。

嚴格意義上來說,龐涓的判斷其實并沒有問題,都符合龐涓與孫臏所學教材中的知識點。

但是,也正是因為如此,從這里開始龐涓的決策出現了失誤。

毫不客氣的說,教材中的知識點,被孫臏利用起來給龐涓挖了一個大坑。

從《孫子兵法》本意來說,兩軍交戰求勝,一是保持自己強大不犯錯,二是盡可能讓對手多犯錯。

而怎麼樣讓對手多犯錯,那就是通過各種虛假信息讓他們產生錯誤判斷。

其中,學識見聞就是一種能夠被利用的坑。

你以為學識見聞是金科玉律按照做就對了。其實,這個也能夠反著來!

學識見聞的坑:你學了什麼是一回事,用卻又是另外一回事。給你與現實不相符的信息,你得出的方案策略又能符合實際情況嗎?你看到的都是我讓你看到的,那麼你還覺得這個是真的嗎?

3.確定性的坑

龐涓面對如此信息,認為齊軍發生潰逃,為了抓住齊軍剩余主力,龐涓下令魏軍分兵,前軍放棄輜重由龐涓自己帶著快速追擊。

從最后的接過來看,龐涓中了埋伏被亂箭射死。而其中的過程更是匪夷所思,孫臏讓人在大路中間砍倒一棵樹,然后在上面寫「龐涓死此樹下!」又安排士兵埋伏兩側,見有火把就對著那里亂箭齊發,就這樣射殺了龐涓。

如果真是這樣,孫臏當真是多智近妖。那麼到底是孫臏算準了計殺龐涓,還是無意之中賺到了龐涓呢?

現提出幾個疑問?

第一個問題,魏軍分兵輕兵追擊不說,孫臏是這麼知道龐涓會親自帶兵追擊?

公元前353年第一次圍魏救趙,齊魏在桂陵交戰,魏軍敗,龐涓被俘虜。龐涓這次要洗刷上次的恥辱,所以親自帶兵,擊敗齊軍,甚至斬殺孫臏。這麼說好像說的過去。

第二個問題,魏軍追擊,遇到倒下大樹,孫臏怎麼知道魏軍會停下且龐涓會走到那個樹邊?

這里里做個場景推測。

龐涓帶著追擊部隊走到大樹位置,排頭兵見狀準備清理道路。但是看到大樹被扒了樹皮上面還寫了字。

要知道,那個時候除了貴族和學子,大部分人都是文盲,我簡單的百度了一下,有數據說春秋戰國識字率大概是8%,我覺得這個數字明顯高估了,能有1%就很不錯了。

所以,排頭兵基本上不可能識字,因此只有往上報。好不容易遇到一個能識字的軍官,過來一看。這里有兩個假設。首先,這個時代是戰國時期,尚未統一,文字各種各樣。就算軍官識字,也未必認得這個是魏國文字。其二,如果這個軍官認得,看出上面寫的是「龐涓死此樹下!」那麼他敢跑回去對龐涓說:「將軍,前面有顆大樹倒在路中央,上面寫了你要死在樹下。」你信不信,龐涓立馬會用擾亂軍心的罪名將其斬殺。

(排頭兵更是如此)

所以這個識字的軍官只有跑回去對龐涓說:「將軍,前面有顆大樹倒在路中央,上面寫了字,卑職不認識。」(換成排頭兵也會如此)于是龐涓走過去看。這下,龐涓就真過去了。于是乎,孫臏的伏兵萬箭齊發,把龐涓給射死了。

這一切都太巧合。我個人認為,孫臏其實就是想個魏軍的追擊部隊打個迎頭痛擊,沒想到真能殺了龐涓,這算是巧合吧。甚至來說,孫臏壓根就沒想要殺龐涓,從后面孫臏的生平來看,在這次馬陵之戰齊軍勝利之后,孫臏選擇了隱居,可見龐涓之死對孫臏的沖擊很大。以至于孫臏有些心灰意懶(田忌出逃也有這方面的因素。)

嚴格來說,龐涓的死,和他的求確定性有關。如果龐涓專心盯住目標,就是為了追孫臏,可能也沒這事。但是,在他追擊的路上,出現了很多超出他預知的東西,他要確定是否會給他帶來影響,于是他掉坑里。

其實只要是個人一輩子都在追求確定性,從工作、婚姻、收入、失業。其實和人喜歡追求確定性,消除心中的不安全感有關。對于與自己相關的、未知的東西,都想搞清楚,結果這就被人利用。

求穩定的坑:你想每件事情都想搞明白,那麼我就多給你弄一些你不明白的事。如果你不管不問緩則罷了,但是只要你一旦接觸了,那麼你就甩不掉了。這也叫好奇心害死貓!

成功路上的三個坑

最后小小的總結一下,馬陵之戰以龐涓之死告終,龐涓在當時也算是聰明人。但是他的死卻給后世的聰明人們敲響了一個警鐘。

1.不要以為你的經歷了很多,就以為你的經驗能夠為以后提供幫助。經驗同樣困住了你的手腳和思維方式。既要用經驗同時也要跳出經驗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待問題。

2.不要以為你學的多、學歷高、知道的多,就以為你能夠看破世事。殊不知,你看的東西很多時候只是表面而已。這些在幫你的同時,同樣給定了一個思維框架,讓覺得違反了就是不可能。所以,學的東西要用,但是有的時候也要忘記這些東西,這樣才有新的可能。

3.求穩定可以理解,不過世界上不存在絕對穩定,都是在不斷變化中。穩定的含義是放棄波動、放棄不確定性。而波動、不確定性卻代表著機會,從新締造穩定的機會。如果你想追求確定性,那麼你不能在現有的存量中尋找,應該在現有存量之外找到新的存量,才能夠確保你現有的東西再次趨于穩定。

女領導突然提拔你,無非兩個原因,能力強只是其中一方面!
2024/04/22
面對裁員,別傻傻聽安排,聰明人都這樣做
2024/04/22
職場中,領導愿意提拔的員工,從來不是工作表現最好的那些人?
2024/04/22
與領導搞好關系,沒那麼復雜,做好這三點就行
2024/04/22
領導不提拔你,還讓你負責重要工作,三點看透
2024/04/22
當上領導就變了個人,這三個原因太過真實
2024/04/22
西方「金瓶梅」《查泰萊夫人的情人》:靈與肉之間,忽略誰都不行
2024/04/22
《簡愛》:一個跪著的靈魂,撐不起一種燦爛的生活
2024/04/22
《白鹿原》: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傳統里,沒有例外
2024/04/22
《悲慘世界》:最悲慘的是,大多數人不是缺錢,就是缺愛
2024/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