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
1、人不可以茍富貴,亦不可以徒貧賤。
出自宋·蘇軾《上梅直講書》。
一個人不能為了獲得功名富貴而做茍且之事,也不能完全安于貧賤而無所進取。富貴只要得之于正途,也不必刻意拒絕;貧賤的境況有機會得以改變,也不必假裝清高而不去爭取。
2、意之所向,雖金石莫隔。
出自宋·蘇軾《葆光法師真贊》。
意志所向,即使是金石也不能阻斷。此句以比喻修辭法,形象生動地表明為了真理、理想而百折不撓的人格追求。
3、宜守不移之志,以成可大之功。
出自宋·蘇軾《賜太師文彥博乞致仕不允斷來章批答》。宜,應該。此言要成大事業,就要有堅定不移的志向。意在鼓勵世人越是艱難的時刻,越要抱定志向不可改變,那就距成功不遠了。
4、萬全之利,以小不利而廢者有之矣。
出自宋·蘇軾《思治論》。
任何事情總是有利有弊,再高明的治國之策,也不會只有利而無弊。承認利弊,同時權衡利弊的大小,然后避弊而取利,爭取多向好的方向發展,自然成功。若因有一弊而棄其萬利,見樹不見林,因噎廢食,必無治國之策可用,結果只能是無所事事,一事無成。
5、威與信并行,德與法相濟。
出自宋·蘇軾《張世矩再任鎮戎軍》。
做官既要有嚴厲的一面鎮住屬下,又要有誠信的一面讓人心服;既要對屬下關心體貼,又要依法公正辦事,不徇私情。
6、為國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
出自宋·蘇軾《因擒鬼章論西羌夏人事宜札子》。
治國當剛柔相濟,儒、道之術并用。對內應當寬輕簡便,清靜無為,不要窮折騰;對外要審時度勢,于外敵當用猛則用猛,不可畏首畏尾。
7、回狂瀾于既倒,支大廈于將傾。
出自宋·蘇軾《告文宣王文》。
回,挽回。既,已。支,支撐。挽回即將傾頂而下的狂浪,支撐起即將倒塌的大廈,此言偉人于危難之際的大作為。
8、天下之患,莫大于不知其然而然。不知其然而然者,是拱手而待亂也。
出自宋·蘇軾《策略第一》。
國家發生了變亂,還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天下的禍患沒有比這更大的了。不知國家變亂的原因,這是坐等變亂來臨的行為。蘇軾這話是強調治國應該有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的憂患意識。
9、天下之患,最不可為者,名為治平無事,而其實有不測之憂。
出自宋·蘇軾《晁錯論》。
天下的禍患,最危險的情況是表面上太平無事,實際上卻隱藏了巨大的憂患。這話的意思是告誡宋朝統治者,治國應當要有憂患意識,不要為表面的太平所迷惑,要有防患于未然的措施。
10、天下治亂,出于下情之通塞。
出自宋·蘇軾《朝辭赴定州論事狀》。
天下是否能夠太平,關鍵在于民情民意是否通達到執政者。這是蘇軾的政治見解,今天看來仍是對的。只有下情上達,居上位者能夠了解民間的疾苦,采取適當的措施,才能安定國家,為民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