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間,能夠一生富貴舒適的人,其實很少。
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女子有,但比較少,更多的人是出生在平凡的普通家庭,
還有一些女人出生在糟糕的原生家庭里,但靠著自己的努力,後來變得閃閃發光。
比如,香港女兒梅艷芳,還有今天寫的這個上海女人董竹君。
董竹君的出生比梅艷芳還糟糕,12歲時候,因為家境所迫,被父母賣到青樓賣唱。
在那個尤其講究門當戶對的時代,這無疑是將她往火坑里推。
但是,她的人生後來竟然來了個大翻轉,她逃出了火坑,而且14歲時嫁給了自己愛的人---四川總督,成為總督夫人。
在29歲那年,她為了追求獨立,毅然失婚,回到上海創業,後來成為著名企業家,就連周總理也設宴接見她。
文革期間她被關進監獄好幾年,她在獄中還堅持鍛煉身體,出獄后一直活到了97歲。
這樣一個奇女子,她到底有著什麼樣的跌宕起伏的人生?
董竹君在1900年正月初五出生于上海。
父親本是江蘇南通人,後來到上海討生活,當了一名黃包車夫。
她的母親在嫁給父親之前,曾經有過一段婚姻,還和前夫生過一個孩子。
父母都沒讀什麼書。
在董竹君出生后,母親又生下了一個男孩,一個女孩,因為母親奶水不足,加上衛生條件不好,出生后幾個月就夭折了。
董竹君小時候就長得眉清目秀,五官端莊,被周圍的鄰居稱為「小西施」。
這對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夫妻,從江蘇鄉下到上海討生活后,意識到了文化的重要性。
1906年,董竹君6歲,父母把她送到家附近的私塾念書。
董竹君上學時有些調皮,但很聰慧、很機靈,上學的日子,對董竹君來說是快樂的,打開了她的視野。
但好景不長,到了9歲那年,拉黃包車的父親,因為常年勞累,病倒了,生活變得拮據起來。
而她的母親自董竹君出生后,就負責照顧她,當了一名家庭主婦,等董竹君大一點后,她又有時候去富貴人家做幫傭。
但母親生性比較傲氣,受不了主人家的氣,常常做不長久,就被辭退了。
家里的頂梁柱病倒了,不但沒有進賬,還要買藥看病,日子變得異常艱難,常常需要去親戚家借債度日,有時借不到,只能去借高利貸。
到了12歲那年,家里的境況越發窘迫,房租都交不起了,她的學費更是沒了著落。
在這個時候,有人給她母親出了個主意:
你家閨女長得這麼水靈,可以送到堂子里去唱戲。
3年期滿再把她贖回來。
這樣,董竹君的父母信以為真,就拿女兒的三年,換來了300大洋。
1913年,13歲的董竹君被抵押入上海的長三堂子做「小先生」。
長三堂子當時是上海有名的高級妓院,也就是俗稱的青樓。
董竹君因為年齡尚小,她在青樓里賣唱不賣身,
因為生得美麗、又念過書,而且嗓子動聽,讓她在一群青樓女子里脫穎而出,并小有名氣。
負責照顧她的是一個上了年紀的孟阿姨,這個孟阿姨在青樓里做事多年,她看透了世態炎涼,很是憐惜董竹君。
她告訴天真的董竹君:
「來這里的姑娘,不會一直賣唱不賣身,總有一天,媽媽桑會逼著你賣身,
你不要期待有一天你的父母來接走你!
更別夢想有一天被老鴇放走!」
還告訴她:
「這些姑娘們離開了父母,離開了家庭,雖然穿紅著綠,金銀玉環,在花天酒地里生活,表面上看起來蠻好,但她們在吞著眼淚,過著得過且過的日子,誰能知道她們心境的悲慘?」
孟阿姨的話,點醒了期待父母三年後來接自己的董竹君。
董竹君那時在青樓非常受客人歡迎,點名要她作陪的達官貴人不少。
她每天入座、敬酒、唱歌,忙個不停,與其他青樓女子賣場時強作笑顏,以討人歡心不同,
董竹君從來不笑,得了個冷美人的稱號。
那個時期,來堂子里的客人不少是革命黨人,也有不少從海外回來的有志之士,他們經常談論國家大事。
這些客人里,有好幾個表示真心喜歡董竹君。
董竹君開始意識到,如果在被迫賣身前,能從這些人當中選擇一個真正喜歡自己的人,就能幫助自己脫離這個火坑。
她迎來了命運的轉折點,她遇到了自己的真命天子,愿意花高價贖她出去。
這個男人就是夏之時,他當時在街上遭到圍捕,無奈之下只能逃往三堂子,進了董竹君的房間。
當時夏之時27歲,家境優裕、早年留學日本,回國后他參加了孫中山領導的革命,在武昌起義中,他在四川率兵打仗,立了大功,在民國政府成立后,他曾被推選為四川副都督。
夏之時對董竹君心生憐惜,也被她的才貌所吸引。
而董竹君也為夏之時的博學、愛國、勇敢、以及真心所折服。
夏之時此前娶過一個老婆,還給他生下了一個兒子,他也是真心喜歡董竹君,不過覺得讓董竹君做小,也有點委屈她。
後來,四川發來電報,說他的老婆因病去世。
這之后,夏之時就鐵了心要娶董竹君,并表示愿意拿錢來贖她出去。
董竹君答應了嫁給他,但是提出了三個要求:
第一,不做小老婆,
第二,要去日本留學,留學回來再生孩子。
第三,自己要逃出去,而不是被贖出來,如果是被贖出來,她就感覺自己是一件商品。
夏之時都一一答應了。
而董竹君也想方設法,從妓院逃了出去,兩個星期后兩人舉辦了簡單的結婚儀式,然后購買了去日本的船票。
到了日本后,夏之時聘請樂老師到家中給董竹君上課,其實是擔心年輕的妻子被會外面的世界誘惑。
1916年,董竹君生下了第一個孩子,女兒夏國瓊。
到了1917年秋天,董竹君已經修完東京御茶之水女子高等示范學校所有課程,正打算去巴黎學習法語。
就在這個時候,此前先一步回國的夏之時從國內發來電報,說自己的父親病重,希望她立馬回國。
董竹君權衡了下,決定帶著女兒回國。
回國后,她先是去上海看望了自己的父母,父親老了很多,眼珠深深地凹進去,臉上也爬滿了深深的皺紋。
後來在丈夫的催促下,董竹君又回到了丈夫的四川老家合江。
夏家在當地的宅子比較闊氣,傢俱很考究,是個大家族,家里還有好些下人。
婆婆其實是丈夫的繼母,這個老太太對董竹君的青樓身份很不滿意,曾經讓夏之時休了她,另外明媒正娶一個大家閨秀。
但夏之時很愛董竹君,沒聽繼母的。
董竹君回到丈夫富家后,她一度努力去適應這個大家族,滿足這個大家族對自己的期望。
她向下人學習家里的規矩,
幫總管記賬
還學習燒菜、繡花,做各種點心,
經常忙到很晚。
此后,她又接連生下3個女兒,一個兒子。
在操勞家務和照料孩子的時候,董竹君還開辦了黃包車公司和絲襪廠,用于創收。
她還將父母接到四川,與自己一起生活,讓父母生活無憂。
夏家當時是個大家族,一共有6房人口,但基本上都依賴夏之時的收入。
女兒們相繼出生,也讓丈夫與她的裂隙漸漸越來越嚴重。
當第3個女兒出生時,夏之時的臉色就開始很難看:
「一看,又是個賠錢的。」
在董竹君眼里,女兒也是自己的骨肉,也是人,也需要關愛,而夏之時受父輩影響,很重男輕女。
加上當時夏之時仕途不順,他被解除公職后,一蹶不振,開始抽鴉片、打牌,脾氣也越來越壞常常借著小事發泄內心的不滿。
夏之時還不同意女兒接受教育,覺得女兒長大了,嫁出去就得了。
還是董竹君一再堅持,才讓女兒們都上了學堂。
有一次,夏之時因為看見大女兒與到家中做客的男同學嬉戲打鬧,就認定大女兒敗壞家風,責罵女兒:
「上梁不正下梁歪,和你媽一樣沒有教養的東西。」
隨后還丟給女兒一根繩子,說讓她自我了斷。
1929年,董竹君為此和丈夫爆發了激烈的爭吵。
爭吵時,丈夫提起一把刀向董竹君扔去,董竹君奪門而出,才躲過這一刀。
這件事,讓董竹君的心徹底死了,她帶著4個女兒頭也不回地離開了丈夫的家。
董竹君回到了上海,開始的日子異常艱難,父母依然是租住在弄堂里。
最困難的時候,她典當了身上所有值錢的東西,只為了能給孩子交學費。
後來,她在朋友的幫助下開了一家紗廠。
那時,大女兒國瓊考上了上海音樂專科學校,成為上海著名的俄國音樂教授查哈羅夫的得意門生。
其他3個女兒,則被董竹君送進了寄宿學校,這樣便于她全身心投入工作。
但因為戰火,工廠剛有些起色就化為烏有,期間,她的父親也去世了。
丈夫還在等著她回心轉意,他以為董竹君走投無路,就會回來找他,他放出狠話:
「你董竹君離了我夏之時要是能在上海帶著幾個孩子活下去,
我就在我的手掌上給你煎魚吃!」
但董竹君決定靠自己在上海生存下去。
當時,夏之時沒有分任何財產給董竹君,除了一些珠寶首飾,加上一些比較貴重的衣物,董竹君別無他物。
到了上海,租了一間小小的房子住。
可以說,她當時一點創業資本都沒有,但是情商很高的董竹君,此前積累了不少人脈關系。
董竹君在與夏之時共同生活期間,她透過丈夫,認識了很多國民黨要員和當權的人,很多都是夏之時的故交。
這是這些關系資源,讓她到了上海后,能夠助她一臂之力。
而且她在四川有過創辦黃包車廠與絲襪廠的創業經歷。
她的命運再次發生翻轉,在友人的資助下,1935年,董竹君創辦了錦江川菜館。
因為此前在日本呆過,所以她對裝修和審美很有心得。
錦江飯店當時的裝修采取高規格,典雅精致,而且硬件方面很過硬,裝了空調暖氣,
餐具一盤一碟,都彰顯著高雅,很受當時的達官貴人、文人的追捧。
當時杜月笙非常喜歡在錦江菜館宴請朋友。
到了1936年,董竹君又創辦錦江茶室,在這個茶室,她多次掩護和資助共產黨人和愛國人士,而且做到了天衣無縫,一直沒有暴露。
子女個個都很上進
創業初期是艱難,但是再艱難,她都讓幾個女兒堅持學習,大女兒學了鋼琴,後來成為頗有名氣的鋼琴演奏家。
而且她不讓女兒來飯店來找她,她希望為孩子營造一個純凈的學習環境,不想讓孩子們過早地沾染上江湖上的三教九流。
董竹君與女兒國瑛
在董竹君的嚴格要求下,幾個女兒成績都很優秀,都勇于追求自己的夢想:
1946年,大女兒國瓊到美國深造音樂、
二女兒國琇、三女兒國瑛赴美學習電影,
1947年,小女兒國璋赴美學習西洋文學和圖書館學。
雖然,兒子沒帶在身邊,但是她一直寫信給兒子,讓兒子感受到母親對自己的愛。
1944年,18歲的夏大明正在成都讀高二,當時正值抗戰時期,他決定輟學參軍。
他和同學一起被分配到了中國遠征軍新一軍,新一軍當時的軍長是國民黨高級將領孫立人。
1945年,日本鬼子被趕出了中國,但是,夏大明又被指派去參加內戰,他不愿意干這樣的事情。
于是,董竹君利用自己的人脈,以回家看望生病的母親為由,將夏大名從兵營里救了回來。
夏大明後來到了江蘇省南通農學院學習,選擇了避開政治,但是他後來還是被錯劃成了右派,被下放勞改3年。
1940年,為躲避日本人和漢奸的刁難,董竹君流亡菲律賓,直到1945年才回國。
此期間,錦江飯店委托給她手下的人打理。
為了支持革命,她還出資創辦了印刷廠和紙品廠。
1951年,全國到處推廣公私合營。
董竹君也在這一年,將凝聚了無數心血的錦江餐廳與錦江茶室交給了國家。
據估計,這兩家店當時價值3000兩黃金(相當于當時的15萬美金)
后擴建為錦江飯店,成為上海接待中央領導和外賓的重要場所。
董竹君起初任錦江飯店首任董事長兼經理,但2年后就遭到排擠,權力被架空。
1953年秋,董竹君到北京,周恩來和鄧穎超專門派車接董竹君到中南海西花廳用餐。
餐桌上,周恩來舉起酒杯親切地對董竹君說:
「多年來,你為黨在各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我敬你一杯。」
「身為都督夫人拋棄榮華,單槍匹馬,參加革命真難得。」
因為對革命事業的貢獻,加上上交一手創辦的錦江飯店,
董竹君被委任為第二至七屆全國政協委員。
但是,這樣一個對革命、對國家做出巨大貢獻的人,還是沒能逃脫「文革」的迫害。
文革期間,1966年,她在上海的家被抄家,家里之前的東西都被奪去,還被關進監獄五年。
1957年,兒子夏大明也被錯劃成了右派,之后他被下放勞動了三年。
但董竹君自己此時也面臨很多問題,沒有能力幫助兒子,只能經常寫信,鼓勵兒子。
1962年,夏大明才好容易被摘掉了右派帽子。此時他已經36歲了,因為政治的緣故,他一直未婚。
夏大明41歲才與相戀多年的女友結婚,但在兒子結婚五個月后,母親董竹君便被關押了。
被關押期間,她積極鍛煉身體,還鼓勵其他難友,將自己的御寒之物拿出來幫助其他的人。
1972年董竹君被釋放,7年后被正式平反。
她的幾個女兒,後來都在國外定居,事業方面都挺獨立的。
出獄后,幾個女兒都給她寄錢,兒子則在身邊陪伴她,她過著平靜的生活,還寫了一本回憶錄。
1997年12月,董竹君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7歲。
她到了晚年,沒有對政府有任何詆毀之言,她從容淡定地生活著,她說:
「我從不因被曲解而改變初衷,
不因冷落而懷疑信念,
亦不因年邁而放慢腳步。」
一直到老,她都保持著優雅的生活態度。
她這一生,跌宕起伏,童年生活艱難,12歲被賣到青樓賣唱,
14歲逃出妓院,嫁給自己仰慕的男人,後來因為理念不同,與丈夫分道揚鑣。
她走上了獨立創業的道路,還打造了聞名上海灘的錦江飯店、錦江茶室,為革命事業,為新中國的發展,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面對被曲解,被關進監獄,她堅強、樂觀地面對一切。
父母給了她美麗的皮囊,這是她得天獨厚的一個優勢,
但是讓她改變命運的其實是她的智慧,她的胸懷,以及堅強,奮發向上。
她的4個女兒,因為有她這樣一樣開明而有智慧的媽媽,才都受到好的教育,後來都在國外過上了獨立自主的精彩人生。
這是一個不安于現狀,勇于追求美好生活的美麗女人,
也是一個善于把握機遇、善用各種資源的商界女人,
也是一個在困境時能夠坦然面對、自強自立、樂觀的優雅女人。
她這一生,跌宕起伏,全靠自己改命,還改變了4個女兒的命運,
讓她們免受封建思想的毒害,讓女兒們成為自己人生的主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