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不管面對任何問題都是如此,只有提前規劃,才可能塑造一個好的結果,也會有一個大概的定準和方向,即便中途遇到一些變化,也不至于束手無策。
如果莽撞行事,最終將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比如在生活中,有的人習慣性地給事情制定一個初步規劃,對事情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然后在深入實踐之后逐漸實踐、調整,最后達到自己的目的。
而有的人,則只是帶著一種想法,簡單莽撞地來解決問題,而這樣的方式就只會得到一場徹頭徹尾的失敗。
雖然說計劃趕不上變化,我們要隨著事態的發展不斷調整自己的策略,但是,在任何時候都應該有一種提前謀劃的意識,對于未來發展的每一種可能性,都要有一個大概的預判和分析,以備不時之需。
《韓非子》之中有一句話說:
桓赫曰:「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舉事亦然,為其后可復者也,則事寡敗矣。
這句話是桓赫所說,意思是說:雕刻木偶的時候,最好先把鼻子雕刻的大一些,眼睛雕刻的小一些,這樣的話如果鼻子太大還可以改小,眼睛太小也可以加大。如果一開始鼻子就雕得太小,以后也無法增大了;眼睛一開始就雕得很大,后面需要改動也無法再改小了。所以任何事情都是預先謀劃,才不至于到無法挽救,徹頭徹尾失敗的地步。
所以說,君子不立于危墻之下,常人也不做瓜田納履之事。
不管在謀劃問題還是應對突發事件之時,都應該相對理性和正確地面對問題,并做出應對方案,目的就是為了以自己的言行舉止,使未曾發生的問題消失在萌芽階段,或者將突如其來的問題,控制在最小的損失范圍之中。
而這一切,都在于我們自身具備對事物的客觀判斷和預測之中。
對于我們每一個人來說,當經歷了一些事情,走過了一些人生的路之后,就要對事物有正確的判斷,也能相對理智地掌握自身狀態,這也是最起碼的處事基礎,并且我們要將這一個基礎貫穿于自己的潛意識之中,并形成一個良好的思維習慣。
因為在人生的很多時候,特別是面對問題的關鍵節點,都是在潛意識中的思維習慣影響著我們作出決定,最終影響自己的人生。
明初有一個功臣叫郭德成,他是朱元璋的得力戰將,喜歡嗜酒,淡泊物欲,幫朱元璋打下天下。
但分封功臣之時,他只得了一個驍騎舍人,朱元璋要給他封再大的官,他說:「我平時好喝酒,腦袋不靈了,如果當大官,豈不是誤了國家大事嗎?」
就這樣,郭德成推脫了這一功勞,因為這件事情,朱元璋也對他頗為賞識,後來經常約他去后花園喝酒。
有一次醉酒之后,郭德成嘴上沒有把門的,對朱元璋說:「我最討厭自己這亂糟糟的頭髮,真想把它剃了去當和尚。」
這一句話刺痛了朱元璋的自尊心,朱元璋覺得他在諷刺自己,但是看到郭德成醉成這個樣子,就沒有計較。
第二天,郭德成酒醒之后,想起來自己酒后失言,說了一句得罪圣上的話,不禁冷汗直冒。沒過多久,真的跑去寺廟把頭髮剃了,當了和尚,整天誦經念佛。
朱元璋看郭德成真的剃度出家,心中的疑慮、忌恨都消除了,也沒有計較這件事情。
後來因為朱元璋猜忌有功之臣,以胡惟庸案為借口,殺了許多人,而郭德成卻因為此前的事情得以保全自己。
這便是人生的未雨綢繆,通過提前預判事物發展而規避自身過失,在生活中,只有當一個人具備了這樣的心思之后,才能規避可以規避的風險。
《周易》之中說:「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左轉》之中也提出「思則有備,有備無患」等各種思想。
這些道理都是告訴我們,要懂得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人生至理,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用警惕的態度審視風險。
在生活中,很多人之所以在危險面前依然犯錯的原因,有一個最根本的地方,就是被主觀意識和物欲,遮蓋了自己看問題的正確態度。
比如說,本來應該以謹慎小心的態度去看待問題,但是卻在物欲的沖擊下,只盯著利益而忽略了風險,從而讓風險鉆了空子;或者面對本來能夠提前規劃的事情,卻因為主觀的盲目自大,麻木了自身,失去處理問題的正確手段,這一切,都是應該摒棄的錯誤習慣。
如果能改變舊有的習慣,糾正了錯誤的態度,才能改變可能面臨敗局的風險,總之,預先謀劃,謹小慎微,才是在最大程度上防患于未然的處世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