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講:「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像水一樣去做人,至柔之中有至剛、遇方為方,遇圓為圓,包容萬物。
這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境界。
水往低處流,高人最低調
古人云:「水,避高趨下。」
水,流到低處,方能納百川、成大海。
其實,人也一樣,出頭的椽子先爛。
木秀于林,風必摧之;明月高懸,終將凋零。
《易經》有言:「謙謙君子,卑以自牧。」
做人氣勢不能太盛,世上凡有真才實學,謙卑高貴者,
無一不是虛懷若谷,謙虛謹慎的人。
所以,別自視過高,也不要瞧不起任何人,不卑不亢,才更偉大。
戰國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別具愛才之心。
一次,他經過城門,看到一位衣著破舊的老門吏,在專心看兵書。
便問:「先生何故苦讀兵書,不與他人閑聊?」
老門吏說:「老朽雖年歲已高,但心有報國之志!」
信陵君甚感佩服,含禮告別。
他四下打聽,得知老門吏隱士高人,便大擺宴席,帶著隨從車馬,邀請老門吏。
信陵君沒有一點架子,態度十分謙恭,
入席后,人們見首席坐著的,竟是一個衣著破舊的窮老頭,大感疑惑!
信陵君依舊笑而不語,奉他為上賓。
這個窮老頭,名叫侯贏。
正是這個侯贏,在日后用自己的死,為信陵君攬下了,以下犯上的死罪。
古人們所謂的:士為知己者死,除卻大仁大義之外,
更重要的:是在彼此上得到了更多的尊重和平等。
而尊重、平等的背后,更多的是謙遜。
他們看得見高處,也守得住低處,卓爾不群,卻又謙恭有禮。
《周易》有云:潛龍,勿用;亢龍,有悔。
真正高貴的人,像水一樣,溫厚、寧靜,卻又博大,
而傲慢的人,會因無視他人而陷入泥潭,
其實,世界那麼大,人不過滄海一粟,只有不斷修行,才能看見自己。
只有認識自己,才能認識人生。
水不動則靜,人不動則慧
古人云:「水靜極則形象明,心靜極則智慧生」。
水面波瀾不驚時,倒影便會很清晰,
人也一樣,如果一個人的心很寧靜,才能在鬧市尋一方心靈凈土,生出智慧。
曾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智者遠近馳名,很多人不遠萬里前來學習,
兩人看到遠方的旗幟,其中一人說:「是旗在動」 。
另外一人說:「不,不是旗在動,是風在動。」
兩人爭論不休,引眾人圍觀。
這時 智者走過去,對他們說:「不是風動,也不是旗動,而是你們的心在動。」
曾國藩曾說:「人心能靜,雖萬變紛紜亦澄然無事。靜在心,不在境。」
靜不是沉默,也不是無言以對,而是反省自身,理清思路的一個過程。
它不僅是安身立命的法則,也是伺機而動的蟄伏。
同樣,它也能治愈一切浮躁。
有人曾說:「人生最好的境界,是獨處時安靜的豐富。」
梭羅耐得住自然的萬籟俱靜才寫出驚世巨作《瓦爾登湖》;
陶淵明經得住孤獨,才能怡然安享田園生活,
安靜,是因擺脫了外界誘惑,守住了內心。
豐富,是因擁有了內在,看見了高處。
世間萬物熙熙攘攘,心靜,心安。
學會變通,無形勝有形
古人有云:「圓中則圓,方中則方,壅之則止,決之則行。」
水是天下之至柔,卻能克天下之至剛,
只因水時而奔放,時而細膩,它遇圓成圓,遇方成方,因勢而變,
春為露,夏為雨,秋為霜,冬成雪。
我們的人生也一樣,做人不易太剛,太剛易折。
只有學會變通,才能應對人生的各種挑戰。
從前有個商人做生意失敗,不能釋懷,便找到一位智者。
智者舀了一瓢水,把水倒入杯子,又倒入花瓶,
之后,他又把花瓶里的水倒入土地,水融入土地,不見了。
商人茅塞頓開,人應像水一樣,不管盛進什麼容器,都要適應,山不轉水轉,水不轉人轉!
當我們無法改變世界的時候,能做的只是適應它,
所謂: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只有唯變所適、剛柔相易,才能真正做到無形勝有形。
▽
《孔子家語》有言:
「水唯善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極天。圣人胸中有大道,得失成敗在其中。」
像水一樣做人,容萬物,不高調,有韌性,變則通。
我們這一生,才足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