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總有一些人,喜歡多管閑事。有的人是因為生性善良,熱情好客,熱衷于幫助別人。而有的人則是愛出風頭,喜歡顯擺自己。他們幫助別人只是為了顯示自己的辦事能力,甚至是
為了獲得自己的利益。曾國藩的四弟曾國潢就屬于后者。
曾國藩和曾國荃兩兄弟在外做官,而且都身居高位,做出了很大的功業。曾家人在家鄉湖南湘鄉有著很高的地位和聲望。
曾家的老四曾國潢是一個愛慕虛榮、好出風頭的人,他仗著兩位兄弟的地位,經常帶著十多人到長沙、衡州等地走動。
之所以帶著這麼多人,首先是為了擺譜,除此之外更有實際用途,就是讓這些人搬運禮品。去的時候讓人把禮物從湘鄉送到長沙、衡州,回來的時候再把禮物問從長沙、衡州運回到湘鄉。
曾家自己不可能有那麼多事要辦,只是曾國潢喜歡幫助別人去辦一些事,從中撈得一些好處。而他自己也得到了一個能辦事的名聲。
曾國藩在《致澄弟·望弟不要管閑事》中,就對曾國潢的行為進行了嚴厲訓斥。
他在信中說:「馮樹堂勸弟不必晉省。金石之言,望弟以后信而從之。不特不必到省管閑事,即衡州東征局務及鹽局之務亦可不必與聞。」
他希望四弟要聽信馮樹堂的話,不要到省里多管閑事,即使是衡州東征局和鹽局的事也不能去聽去辦。
在中國,人脈是很重要的,曾國潢的兩位兄弟在外聲譽如此高,他自己在湘鄉乃至周邊地區的聲望自然也很高。
湘鄉和周邊地區的官員鄉紳都對曾國潢極盡奉承,遇到難辦的事都會來找他幫忙。
而他自己也始終樂此不疲,把自己包裝成為一個能辦事、會辦事,辦事能力極強的人。
當然,忙不會白幫,事不能白辦。只要曾國潢能把這件事辦成,就一定少不了銀子和禮物。
曾國藩對四弟的做法十分反對,他在信中說到:「貴介弟三字極不易當,動輒惹人談論,生出謠言。」
曾國藩認為,別人只不過在利用他目前所擁有的權勢,這些都只是眼前的利益,從長遠來看是沒有任何好處的。
「此時家門極盛,處處皆行得通。一旦失勢,炎涼之態處處使人難堪。故不如預為之地,不見不聞之為愈也。」
現在曾家正處于得勢之時,自然時時處處都能行得通,事事都好辦。而一旦哪一天曾家失了勢,就會感受到世態炎涼。原來追著你求你辦事的人也會一哄而散,甚至會對你落井下石。
因此,在得勢之時千萬不要過于放肆,而要時刻警醒自己,給自己留條后路。
曾國藩能夠在其事業處于鼎盛時期居安思危,想到未來有可能會失勢,并盡早為將來做好打算,體現出他沉著冷靜、謹慎小心的秉性。
有這種心態的人可以時常保持平常心,對事物有著清醒的認識,不至于做出過激的事。
官場之中充滿了許多不確定性,有飛黃騰達之時,也有日落西山之時,也許有一朝之日你會從天堂落到地獄,因此時刻保持警醒小心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很有益處的。
同治二年,曾國藩在寫給侄子曾紀瑞的信中,就已經提出過「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
在《致澄弟·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中,又特意強調讓弟弟和子侄們「諄諄慎守」,可見他對這句話的重視。
「與諸弟及子侄諄諄慎守者但有二語,曰‘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而已。」
我國民間有著「惜福」的說法,認為一個人一生中的福氣是有限度的,一旦過早地享用盡了,之后就再也沒有了,因此一定要珍惜福氣,不能一下全部用盡。
古代還有許多民間傳說,都教育人們要懂得「惜福」。
據說宋朝的時候,一個村子里有一個小女孩,她從小喜歡吃燒餅。但她有一個壞習慣,就是吃燒餅時只吃有餡的地方,而把外面的餅圈剩下來扔掉。
在她十四歲時,有一天在外面玩耍,突然電閃雷鳴,一聲巨大的雷響,這個女孩被雷電擊死了。隨后,天上掉下來許多餅圈,原來這些都是這個女孩曾經扔掉的燒餅。
這個故事自然是編出來教育孩子不要浪費的,天上怎麼會下餅圈呢?但也反映出不懂得惜福就會招致惡果這一真理。
曾國藩深諳其中的道理,他雖然身居高位,仍然時刻不忘居安思危,經常教導弟弟和子侄「福不多享,勢不多使」。
他在信中還指出了許多具體的操作方法。
「福不多享,故總以儉字為主,少用仆婢,少花銀錢,自然惜福矣;勢不多使,則少管閑事,少斷是非,無感者亦無怕者,自然悠久矣。」
福不多享,要以儉樸為主。少用銀錢,少用奴仆,懂得節儉,就是惜福;少管閑事,少斷是非,就是「不多使勢」。
反觀生活中,總有一些人信奉「今朝有酒今朝醉」,完全不懂得珍惜福分,甘當月光族,甚至愿為啃老族。不僅消耗掉了自己的福分,也消費了兒孫的福分。
因此,在當今社會,認真思考曾國藩說的這兩句話,對我們的生活也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