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康熙帝,大家會想起什麼?
有人會說他是古代君主專制社會中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也有人會說他在位期間勵精圖治,奠定了康乾盛世,還有人會說他有卓越的政治才能,實現了國家的完整和統一。
不過,說起康熙皇帝,就不得不提起發生在他身上的一件趣事。
一次,康熙皇帝微服私訪,他到一位老婦家吃飯,正好坐在了一個柜子的前方,而這位老婦卻不讓康熙帝坐在這里,可是最后,康熙皇上卻把黃馬褂賞賜給了這位老婦。
康熙名愛新覺羅·玄燁,出生于永歷八年,即1654年。
他是順治皇帝的第三個兒子,也是清軍入關之后的第二個皇帝。
他八歲即位,十六歲時成功剪除大臣鰲拜及其黨羽。
執政期間,他勵精圖治,奠定了今日中國的疆域,促進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他在位期間,國家正處于內憂外患之中。
國內叛亂不止,國外也面臨其他國家的入侵。
面對國內的叛亂,他積極應對,先后平定三藩之亂,收復台灣。
面對中國北方沙皇俄國的入侵,康熙帝始終堅持民族大義,堅決抵抗沙皇俄國的入侵,迫使沙俄簽訂了赫赫有名的《尼布楚條約》。
他有卓越的政治才能,是清代初期杰出的政治家。
他執政期間,政治安定,國家強盛。
在經濟上,他大力發展經濟。
他執政期間,經濟繁榮,為「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礎。
他一共在位六十一年,這無論是在中國歷史上,還是在世界歷史上,都是首屈一指的。
康熙六十一年,即公元1722年,康熙皇帝去世,享年68歲。
在醫療條件尚不發達的古代,康熙皇帝可算得上是高壽了。
這離不開康熙皇帝平日里的養生之道。
在飲食上,康熙皇帝有著極為嚴格的要求。
他認為,飲食應該講求營養搭配均衡,不應偏食,也不可暴飲暴食。
食物應該追求清淡,以健康為主。
每次出巡,他每到一個地方,總是拒絕山珍海味,而是專吃當地的時令菜。
對于飲水,他也有極高的要求。
一般來說,必須把水加熱煮沸,取蒸餾水使用。
所以說,康熙皇帝平日里注重養生是他高壽的秘訣之一。
他去世后葬于景陵,廟號為圣祖仁皇帝。
他的年號為「康熙」,所以我們稱他為「康熙皇帝」。
一次,在內蒙古巴林草原上,康熙皇帝微服私訪。
他喬裝成一位商人的模樣,跟隨他的侍從也紛紛喬裝成伙計的樣子,跟在康熙皇帝的身后。
康熙皇帝騎著一頭毛驢,走在這群人的中間。
到了晌午時分,大家都累了,康熙皇帝于是提出來找一塊地方歇息。
其中一位侍從說到,「往南邊不遠處就是柳潑子,那兒有一個蒙古營子,我們可以去那里歇腳。」
于是,大家都順著那位侍從所指的方向,浩浩蕩蕩地出發。
走了沒多久,果然發現面前出現了一個蒙古營子。
看到這個蒙古營子,大家都表現得非常開心。
在請示了康熙皇帝之后,這一行人就三三兩兩地走進不同的蒙古包。
康熙皇帝和一位侍從看到近處的一個蒙古包,便朝著這個蒙古包走去。
看到有客人前來,蒙古包的主人于是趕忙出來招待。
走近一看,這個蒙古包的主人是一位年逾六旬的老婆婆。
在得到主人的允許之后,康熙皇帝和侍從走進了這個蒙古包。
剛一進去,便看見蒙古包的正中間有一個柜子,柜子上方有一個被黃緞子蓋著的相框,至于是什麼東西,還不好分辨。
康熙皇帝正好坐在了柜子的前方。
一旁的老婆婆見狀,瞬間表現得非常不開心。
她對著康熙皇帝說到,「我尊敬的客人,請你坐到右邊來。」
康熙皇帝不明所以,頓時感到一頭霧水。
一旁的侍從見狀,忙告訴他,「這是草地的習俗,北方是為尊的位置,是不可以隨便坐的。」
康熙皇帝聽到這,心里想著,自己是九五之尊,天之驕子,有什麼位置是自己不可以坐的。
于是他哈哈大笑起來,嘴里說著:「那我就更應該坐在這里了。」
可沒等他說完,這位老婆婆的臉色就已經非常難看了。
她對面前這位不知好歹的客人呵斥道,「你知道,你坐的位置是供奉誰的嗎?那是當今皇上的位置。」
說著,便拿掉相框上邊蓋著的黃緞子,只見一個紫檀木鑲邊的畫像露了出來。
畫像上,是一位神情嚴肅的男性。
老婆婆告訴商人打扮的康熙皇帝和侍從,畫像上的人便是當今的康熙皇帝。
康熙皇帝帶領人馬在草原上打了勝仗,才有了草原的安定,草原人民才能夠安居樂業,所以說,對康熙皇帝,草原人民都畢恭畢敬。
他畫像的前面,我們可是連東西都不放的,更別提坐在康熙皇帝的前邊了。
這種行為在草原人民的心目中是大不敬的。
所以這位老婆婆再次對康熙皇帝說到,「尊敬的客人,你還是坐到右邊吧。」
誰知,沒想到的是,這位客人看著眼前的畫像,笑得更厲害了。
他大笑道,「這哪是當今的康熙,簡直像是廟里的判官!」
老婆婆聽到后,勃然大怒。
老婆婆心里想道,這是哪里來的客人,竟然這麼放肆,在康熙皇帝畫像的面前竟然敢大放厥詞,實在是不可理喻。
她一邊想著,一邊趕忙把這位客人及陪同他的伙計趕出去。
伙計見狀要與老婆婆發生爭執,康熙皇帝立即攔了下來。
康熙皇帝往右邊坐了坐,仍是一臉笑嘻嘻的樣子,他對這位老婆婆說到,「老婆婆,不要發火,我只是說你供的畫像與當今皇上長得不像。我經常見到當今的皇上,他長得根本就不是這個樣子。」
聽完這位客人所說的話,老婆婆這才消了消氣。
緊接著,老婆婆一臉疑惑地問這位客人,「你見過康熙爺?」
這位客人笑著答到,「對。」
老婆婆看著這位商人,又趕忙問到,「你是京城來的商人?」
康熙皇帝聽完老婆婆的問題,笑了笑,并沒有作出任何回答。
一旁的侍從見狀,趕忙對老婆婆說,「掌柜又渴又餓,快給我們弄點吃的吧,我們吃完還要繼續趕路呢。」
這位老婆婆聽客人說他們見過當今的圣上,立馬變得恭敬了起來,趕忙去給客人備好飯食。
客人吃完飯菜之后,又在蒙古包之中美美地睡了一覺。
醒來之后,康熙皇帝就準備啟程了。
啟程之前,他命令身邊的侍從給這位老婆婆留下一些銀子。
可是不巧的是,侍從發現身上并沒有帶銀子。
這可怎麼辦?
侍從犯了難,自己陪同當今圣上出行,哪有吃完飯不給人錢的道理?
康熙皇帝見狀,便讓侍從從驢背上取下一件明黃色閃光緞馬褂。
他將這件明黃色閃光緞馬褂交給老婆婆,并對老婆婆說,「三天后,就會有人來贖這件黃馬褂。到時候,你向他要一溝牛、一坡羊,否則就別將這件黃馬褂贖給他。」
說完,客人就騎著毛驢揚長而去了。
果不其然,三天之后,就有巴林王府的人前來。
巴林王府的人看見這位老婆婆,便對老婆婆說,「前天,康熙皇帝來過這里,他用一件黃馬褂來抵了飯錢。我們今天奉命前來,就是要將這件黃馬褂贖回。」
老婆婆聽完后,才得知前天來的人是當今的康熙帝,嚇得出了一身冷汗。
她想起康熙皇帝賞給她的黃馬褂,心里犯起了嘀咕。
老婆婆心想,這件黃馬褂是當今皇上親手賞賜,留這件黃馬褂在家中,可以確保家中永世安康。
一想到這里,老婆婆就作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
她把兒子叫到身邊,對兒子說到,「康熙皇帝的黃馬褂在我們家里,這件黃馬褂可以保證我們全家永世安康,所以說這件衣服我們絕對不能交出去,我們要把它藏起來。」
于是,這件黃馬褂就被這位老婆婆藏了起來。
這個美麗的故事也在巴林草原廣為流傳,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時過境遷,這件黃馬褂現在究竟在何處?
據調查,老婆婆珍藏的這件黃馬褂現在在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右旗博物館。
這個博物館是內蒙古自治區第一家旗縣級博物館,館內藏有大量文物,主要是契丹和遼代的陶瓷品以及清代蒙古族的生活用品。
而康熙皇帝當年賞賜給老婆婆的黃馬褂也陳列在博物館之內。
只見這件黃馬褂身長見臍、袖長及肘、四面開褉,一看就知道價值不菲。
其實有關「黃馬褂」,我想大家都很熟悉。
「黃馬褂」不僅是身份的象征,更多的是一種榮耀。
在中國古代,黃馬褂其實分為兩種。
一種是清代的一種官服,而另一種便是皇帝御賜的「黃馬褂」。
就第一種來說,凡是任命的大臣,幾乎人人都可穿黃馬褂。
例如御前大臣、護軍統領、內大臣、侍衛什長等皆穿黃馬褂。
這黃馬褂就類似于我們今天上班所穿的衣服,只是表明自己的身份而已,并沒有過多的權力摻雜其中。
而第二種「黃馬褂」就是皇帝親手御賜的黃馬褂。
這件黃馬褂就不僅僅是一件衣服那麼簡單,更為重要的是,這是一種榮耀的象征。
而很多時候,黃馬褂便是作為皇上欽賜的權力。
皇上欽派大臣外出辦案,為了行事方便,便會給大臣賞賜一件黃馬褂。
這件黃馬褂就相當于皇上的圣諭,只要欽派的大臣拿出皇上賞賜的黃馬褂,其他大臣便會如皇上親臨一樣,對其畢恭畢敬。
同樣,當年康熙皇帝在內蒙古巴林草原賞賜給那位老婆婆的黃馬褂也屬于第二種黃馬褂的行列。
那件黃馬褂可謂是價值連城,可既然如此,為何那位老婆婆不將那件皇帝親手御賜的黃馬褂換回一溝牛、一坡羊,或者是賣給其他人?
首先,能讓皇上親手御賜黃馬褂的人少之又少,能獲得皇上親賜的黃馬褂真的稱得上是光耀門楣的大事。
這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已經是不是錢財所能相媲美的了。
更何況,作為普通的平民百姓,能見到當今皇上的次數少之又少,大多數人一輩子恐怕都不能見當朝皇上一面。
而這位老婆婆不僅見到了康熙皇帝,還拿到了康熙皇帝御賜給她的黃馬褂,心里肯定十分欣喜。
老婆婆對于康熙皇帝可是十分敬重的,就連那張康熙帝的畫像她都視若珍寶,每日將其作為神明一樣供奉。
既然如此,對于康熙皇帝親手御賜的黃馬褂,這位老婆婆就會更加珍視,絕不會為了錢財將其抵扣掉。
其次,皇帝御賜的黃馬褂是一件稀罕之物,能擁有已經是無上的榮耀。
這對于普通百姓來說,已是莫大的福氣,大家肯定是希望將其珍藏起來。
若是將其變賣給他人,一時之間或許可以拿到更多的財物,可是若是有朝一日被皇上知道自己親手御賜之物竟別他人變賣出去,這在皇上看來是大不敬之罪,分明沒有把皇上看在眼里。
所以說,為了家族的安康,這件黃馬褂必定得好好保存。
此外,老婆婆將黃馬褂保存下來最重要的原因,便是這件黃馬褂可以使整個家族永世安康。
既然黃馬褂是稀有之物,得到它的人肯定不會多。
而黃馬褂又是當朝皇帝親賜,于是這件黃馬褂就被賦予了一定的權力。
假使有朝一日,這位老婆婆的子孫后代犯了事,如果到時候拿出這件黃馬褂,辦案的官員看到,必定會對該案件細細斟酌。
如有必要,官員也會向上稟告。
如果不是特別大的死罪,看在這件黃馬褂的份上,老婆婆的后代也會無罪赦免。
所以說,在這件事情上,這位老婆婆還是非常有遠見的。
她的這一個細微的舉動,便可以保得整個家族世代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