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心理咨詢師的分享:
一個小男孩,一次數學考試得了倒數第一,他生氣地把書撕了,大聲吼道:「我討厭數學!我再也不想學了!我討厭你們!」
等怒氣平復後,小男孩又哭泣道:「我感覺到自卑,我討厭我自己……」
他覺得學不好數學,就是個失敗者,感到羞愧,不喜歡也不接受這樣的自己。
心理咨詢師指出他的敏感、憤怒、羞愧、自我貶低都是自卑情結的典型表現。
正如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阿德勒認為的:
自卑情結是一種過度的自卑感,它迫使人追尋唾手可得的補償和富有欺騙性的滿足。
同時,這種情結會放大困難,削弱勇氣,將通往成功的道路堵死。
深陷自卑情結的孩子會有性格懦弱、膽怯,說話畏畏縮縮,低頭走路,眼神閃躲等表現。
做任何事都抱著「我不行」「我不敢」的態度,更是很難融入社會群體中,自我封閉。
往往,孩子深陷自卑情結與父母的後天教育息息相關。
當父母總是批評打壓孩子時,「你怎麼那麼上不了台面」「說話啊,跟個悶葫蘆一樣!」,讓孩子學會了自我壓抑。
當父母不斷攀比他人,「別人能考第一名,你怎麼就不行」,「你怎麼就不能學學別人呢」,讓孩子學會了自我否定。
當父母總強調付出,「為了你,我放棄了機會」「這一切都是為了你」,讓孩子深陷虧欠之中。
孩子在日積月累中緊閉心房,變得乖順聽話,眼裡的光一點點熄滅。
想要孩子不自卑,父母需要溫柔而又堅定地做好這三件事。
陪伴孩子:我會一直陪在你身邊
有一部超級暖心療愈的電影《彩虹照耀》講述出簡單的陪伴就改變了孩子的一生。
托馬斯從小住在孤兒院,性格孤僻懦弱,總被其他同齡小孩欺負,直到一天一位如彩虹般美麗的女人瑪麗將他領養回家。
看著內心敏感封閉的托馬斯,瑪麗以陪伴的方式開導他。
她精心為托馬斯準備溫馨的房間,親手縫制的衣服;在下雨天,會帶著他玩起踩水坑游戲;每天帶他去海邊,感受大自然的活力,教他與海豹溝通。
瑪麗溫柔的陪伴讓托馬斯有了歸屬感和安全感,他漸漸擁有笑容,變得陽光開朗,還結識了很多小夥伴。
正如自體心理學家科胡特認為的,對自體客體需要的回應是我們心理存活和成長的基本營養物。
孩子的自體需要便是父母的陪伴。
他需要與有力量的父母相聯結,獲得他們的支持和安撫,進而產生安全感。
如同,一個1歲的寶寶自己玩推拉門時不小心夾到手,便會哇哇大哭,奔向旁邊的媽媽。
這便是寶寶向媽媽尋求自體客體的需要。
而媽媽第一時間溫柔地抱起他,撫摸安慰他,親親小手,他會慢慢停止哭泣,恢復平靜。
便是媽媽發揮了客體的功能,給到孩子力量和安全感,安撫了他內心的傷痛。
當父母滿足了孩子的自體客體需要,就能幫助孩子找到安全感和歸屬感,有助于孩子的身心積極發展。
提升他們對自我和負面情緒的接納度,如焦慮、恐懼、挫敗、悲傷等,進而自我探索,追求優越。
當父母讓孩子的自體客體需要持續感到失望,失去了安全感,覺得自己不被關注和愛護。
他就會覺得做任何事情都內心虛弱無力,沒有底氣,沒有方向感,甚至自我否定,自我放逐,容易深陷自卑情結。
父母再多的承諾不如一句:「我會一直陪在你身邊」,給足孩子安全感。
欣賞孩子:你真的很棒哦
現在很多孩子被貼上「玻璃心」「瓷娃娃」的標簽。
經常會說「我不好看」「我太失敗了」甚至嚴重到「我就是垃圾」「我想死」。
殊不知,正是父母習慣性地批評、指責、攀比等不當的教育方式導致孩子對自我錯誤的認知。
想要孩子有客觀的自我認知,成為陽光自信的人,父母需要懂得欣賞自己的孩子。
曾看到一個被網友評為「如果有人這樣對我說,我也不會自卑」的短視訊:
4歲的黑人小女孩看著鏡子中的自己,很難過地說:「我好難看。」
學校髮型師認真說道:
「不許這樣說,當你看著自己的時候,你應該說我真漂亮。
你有超可愛的小酒窩,你特別可愛。
你那麼漂亮,你有漂亮的巧克力膚色。
有幾個人,有兩個酒窩?沒幾個人!你有兩個,我都沒有。
讓我看看你的牙,看看這一口漂亮的小白牙。
你很美,你長大以後可以成為任何你喜歡的樣子。
你還是個四歲的小孩,丑和你沒有任何關系,你要抬頭挺胸。」
髮型師發自內心欣賞和贊美孩子,被網友評為「這番話會是小姑娘一生的光」。
父母真心接納和欣賞孩子,會極大提升孩子的自我價值感。
自我價值感越高的孩子,越不會自卑。
他們不會因為身材、容貌、成績而焦慮,更不會因為別人的評判而自我否定。
眾所周知,天后王菲的二女兒,李嫣,從小就患有兔唇,一直遭受鋪天蓋地的非議,而王菲則非常堅定地跟女兒強調她是個正常的孩子,她很美,一點問題都沒有。
內容未完,請按「第2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