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最傷孩子的做法:就是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個暖男

happy 2022/12/25 檢舉 我要評論

前幾天,我帶著親戚家的小孩去超市買玩具,看到這樣一幕。

一對母子,媽媽在玩手機,而小男孩一動不動地盯著櫃檯里的玩具汽車不肯

走。

只顧著玩手機的媽媽才意識到孩子沒有跟上來,她走到兒子身邊,順著孩子的目光看過去,問兒子怎麼了。

「孩子,你是不是想要這個玩具車。」然後小男孩點點頭。

接著媽媽說:「孩子,可是這個玩具車要100元,買了玩具車,媽媽就不可以化妝品了。」

小男孩聽了之後,說:「媽媽,是不是如果我買了玩具車,你就不能買化妝品了?」

媽媽回答了句是的,小男孩依依不捨地把自己的目光從玩具車的方向移走。

他走到媽媽身邊,說:「媽媽,我不要買玩具車了,給媽媽買化妝品,玩具車雖然好玩,可是爛得快。」

媽媽很高興兒子如此懂事,聽話,體諒自己的感受,說了句我兒子真好,是個小暖男。

可是,臨走之前,小男孩還是看著玩具車的地方,眼睛泛著淚光和媽媽離開了。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男孩努力討好別人,關心別人,把別人的感受放在第一位,可是卻永遠忽略自己的感受。

如果是因為要討好別人,照顧別人的情緒來「暖」別人,這樣犧牲掉自己內心感受的「暖」不要也罷。

「暖男」式的培養

是父母最錯誤的決定

曾經,看過這樣一個小故事:

有這樣一位媽媽,很重視孩子的培養和教育,想要自己兒子成為「暖男」。

從小,教導他做什麼事情要在乎別人的感受,要學會謙讓和體諒別人,別人需要幫忙時要學會幫助別人。

有一次,小姨帶著自己的女兒來家裡做客,而媽媽和小姨讓兩個孩子自己在房間里玩,突然,聽到一陣小女孩的哭聲。

媽媽和小姨兩人進去房間,小女孩哭著說:「大姨,哥哥不讓我把他的魔方帶回家玩,可是我很想把這個魔方帶回去。」

聽了之後,媽媽對兒子說:「你是哥哥,要會照顧妹妹感受,要會體諒他人,不可以這樣子做,要記得媽媽平時對你說的話。」

然後,男孩很不情願地把自己最喜愛的魔方給了妹妹。

而母親卻是很開心地說了句,你做得真棒。

直到男孩成年以後,男孩患上了抑鬱癥,原因竟然是母親「暖男」式的培養讓他感覺活著很痛苦,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無法說出心中想要的。

有人說,「暖男」式的教育是一種道德綁架,是父母壓制孩子天性的一種教育方式。

是每一位媽媽或者女性構想出來的完美男性,把這種構想實現在自己兒子身上,讓孩子性格越來越完美化,束縛住了孩子的天性。

這幾年,暖男好像成為了教育男孩的至高境界,無論是誰家孩子做得很暖,便會馬上被人夸獎。

然而,卻沒有人知道, 父母「暖男」式的培養,卻是最錯誤的決定。

培養孩子

不要讓「暖男」變成孩子的束縛

《敞開心扉的少年》里,有這樣一個小男孩,他從小是一名小暖男,寵愛妹妹,體諒媽媽,尊敬爸爸。

有一次,爸爸讓他去關廚房裡煤氣,手肘不小心按到了旁邊的報警器,這下可把哥哥嚇壞了。

爸爸在客廳外面聽到報警器聲響後,立馬跑進來關掉煤氣,轉身扇了他一巴掌,大聲說道:「之前不是教過你嗎,怎麼還做不好?」

媽媽看到了,反而安慰被嚇壞的兒子,結果卻反被兒子安慰:「媽媽,這都是我的錯。」

然後很誠懇地對爸爸道歉:「我下次再也不會犯了。」

正是因為男孩的聽話懂事,讓人心疼他。

事後,男孩和工作人員哭著說出了自己的心裡話:在這個家裡,他一點也不快樂。

想起一句很火的話:

「暖」,把一個人銬上了沉重的枷鎖,一把無形的枷鎖,擺脫不掉的枷鎖,束縛了一個男孩的童真與快樂。

所謂的「暖男」,只不過是犧牲自己罷了。

父母總是教導孩子,你要懂事,你要聽話,學會體諒,做個「小暖男」。

卻不知,要求孩子被迫地去討好,去換位思考,去替人著想,只會讓孩子一步步陷入泥潭,被銬上「暖男」的枷鎖。

一味求「暖」

只會讓孩子失去自我,活在「暖」的世界

青年蔣方舟曾經說過一句話:

「我因為太希望別人喜歡自己了,而成了一個諂媚的人。」

而這句話,用在小暖男身上也十分合適。

一味求「暖」,只會讓孩子寧願委屈自己,也要成全他人,習慣聽父母的話,也習慣了壓抑自己的情緒。

法國電影《少年斯派維的奇異旅行》中,斯派維就是一個小暖男,他愛父母,愛姐姐,愛弟弟,自己能做的事情從來不會要求幫忙。

他不僅對家人好,也對身邊朋友好,也會體諒別人。

內容未完,請按「第2頁」繼續閱讀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