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頓到底應該吃多少,按量還是按需?最合適的參考其實是這個

li李 2023/01/10 檢舉 我要評論

孩子吃得少了,家長害怕孩子沒吃飽,營養跟不上,影響發育。孩子吃得多了,又擔心營養過剩,導致肥胖。

真的是吃多吃少都發愁。

因此網絡上有了很多檢測孩子吃沒吃飽的方法,真的是踩中了媽媽們的「痛點」:

拳頭丈量法:通過孩子拳頭的大小來確定主食的食用量,比如,孩子一頓應該吃兩個拳頭大小的主食。

網球丈量法:用網球的數量來說明不同食物的食用量,比如,每天食用不超過一個網球大小的肉,每天的水果用量要保證達到3個網球的大小。

撲克牌丈量法:用撲克牌的大小代表每天各類食物的食用量,比如,每天食用一張撲克牌大小的豆制品。

更有甚者,給出了每天的食譜,詳細到每餐要吃什麼,吃多少。

這些方法看似給了家長們一個個標準答案,幫助家長解決了孩子吃多吃少的問題,實際上卻容易讓家長陷入另一個機械化的誤區。

每個孩子的高矮胖瘦不同,身體素質不同,所需要的營養也所不同,如果只是按照一個標準答案去決定孩子每頓的食用量,無疑是太過絕對化了。

所以,孩子每頓飯吃多少,最好的方法就是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和特質進行調整,滿足孩子自身的需求。

首先,要尊重孩子的意愿。

進食是人的本能,就算是嬰兒,也知道通過動作和哭鬧表達自己的饑飽狀態。

因此,孩子是完全能夠判斷出來自己是饑餓狀態還是飽腹狀態的,除非生病等極個別情況。

有的孩子傾向于少食多餐,有的孩子更喜歡每頓吃得飽一點,尊重孩子的意愿,更容易滿足孩子的進食需求。

中國營養協會發布的平衡膳食寶塔,也專門強調「回應式喂養,逐步鼓勵自主進食」。所以,家長們要學會放手,一頓飯的飯量由孩子主導,家長主要是引導和鼓勵。

其次、合理搭配食物,營造輕松的用餐氛圍。

當然,孩子還小,會更加偏向于自己喜歡的食物,不會考慮營養搭配,并且可能會存在挑食的情況。

這時候,家長想要幫助孩子均衡營養,克服挑食的習慣,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巧變花樣

家長們可以用不同的做法去烹飪孩子比較抗拒的食物,比如孩子不喜歡吃炒土豆絲,家長可以為其做土豆泥、土豆餅等。

很多時候,變換做法會帶來驚喜。而且,人的喜好是會改變的,間隔做一做,說不定哪天孩子就喜歡吃了。

2.同類代替

如果孩子不喜歡吃青菜,可以用油麥菜、生菜等其他綠葉菜來代替,如果孩子不喜歡吃米飯,也可以用面食來代替。

很多食物的營養價值是相類似的,我們總可以找到類似的食物來補足孩子所需要的營養。

3.營造輕松的用餐環境

如果孩子正在吃飯,家長各種嘮叨,或者總是提一些孩子不喜歡的事情,顯然,孩子會抵觸吃飯這個環境。

吃飯的時候,家長們可以降低對孩子的期待值,包容為主,飯桌上更多談論一些有趣的話題,讓孩子感覺良好,自然也會更期待吃飯時間!

孩子一頓到底吃多少?這是一個因人而異的問題,家長們可以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更多參考孩子的進食意愿,然后通過一些方法去鼓勵引導孩子均衡進食。

當然,如果孩子飯量很少或者暴飲暴食,問題比較嚴重時,還是要尋求專業人士的指導。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