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中國是個禮儀之邦,自古以來就崇尚「禮尚往來」。
隨禮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了,尤其是在親戚交往的時候。
結婚、生子、升職、加薪、喬遷、生日……但凡人情世故,都逃不開一個「禮」字。
而那些情商高的人,往往是從會「隨禮」開始的。
親戚之間隨禮,一定要守住這三條規矩!
- 1 -
禮尚往來,吃虧是福
隨禮,其本質是一種情感的溝通,代表著你的生活態度。
它并不是簡單的錢財禮金的交換,而是加深感情的方式,也是關系親密的體現。
很多人,在隨禮的時候,會用一個本子記好,收到的禮物也會記好。
別人給了多少,自己就回報多少,如果多給了,顯然就吃虧了。
有位朋友家辦酒,一個親戚到她家吃酒席,隨了五百元。
有親戚就問他:「你家辦酒時,人家給你隨禮一千,你怎麼就隨禮五百呢?」
他竟然說:「她拖家帶口來我家吃酒席,坐了三個座位,寫一千平均每人也才三百多。我一個人來她家吃酒席,寫了五百,還少嗎?」
此后,朋友就和那位親戚漸漸疏遠了!
親戚間的禮尚往來,其中的感情價值,遠遠超過錢財禮金的價值。
若是太講究對等或者看中回報,勢必會「自討苦吃」。隨禮也就失去了本身的意義。
親戚之間,隨禮時,少一些計較,多一些體諒。
要記住:小禮隨心,不要較真,大禮助人,別怕吃虧。
- 2 -
量力而行,禮輕情重
親戚之間隨禮,很多人講求「等價交換」,你來我往之間,非要「持平」才覺得有面子,不掉份。
比如,寫在禮簿上的禮金,如果前兩年對方寫禮兩百,那麼今年的回禮,一定會是三百,這樣,才顯得沒有「占便宜」。
可若是沒有明碼標價的禮物,就會讓人很為難了。
家里條件一般的人,很多時候能夠送出的禮物,多半是「自產自銷」的土特產:茶葉蜂蜜筍干,土雞土鴨臘肉等。
而那些家里經濟條件比較好的人,送出的禮物,大多是名貴煙酒、時興的電子產品等。
兩相對比,在有的人眼中,便覺得自慚形穢,自己的禮物不值錢,人家的禮物很昂貴。
要麼一再推辭,不予接受,要麼給予數倍的回禮,讓送出禮物的人進退兩難。
其實,親戚之所以是親戚,就在于能夠互幫互助,而不過分計較誰做得多,誰作用大。
就像大象和螞蟻,各有所長,并沒有誰更好,誰更差的的分別。
只要在關鍵時刻,親戚之間能同心同德,共渡難關,就意味著,這份親情還在。
正所謂:「禮輕情意重!」
隨禮不在金錢的多少,而在是否有心意在里面!
所以,親戚之間隨禮,若是關系一直都走得很近,就不要太客套,量力而行,不管是送出禮物,還是接受禮物,都歡喜,都釋然。
- 3 -
對不存好意的親戚,拒絕隨禮
關系好的親人,他們真心希望你過得好,當你遇到困難的時候,會給予及時的幫助,他們也會尊重你的選擇和決定。
和這樣的親人相處,你會很有安全感,家里有喜事的時候,你也會第一時間道賀。
你的付出是值得的,彼此之間真誠往來,情分才會變得越來越深。
可是,面對那些不存好意的親戚,就不用再刻意迎合了,要收起你的大方。不管他們多麼熱情邀請你參加宴席,都要堅定拒絕。
李大爺已經62歲了,很多親戚覺得他每個月有退休金,兒子又那麼會賺錢,他身上肯定有不少積蓄。所以,不管誰家有喜事,都會叫上李大爺。
而李大爺又是特別大方的長輩,每次都會給不少禮金。雖然大家表面上都對他很客氣的樣子,但其實內心并沒有真正尊重過他。
李大爺對所有親戚朋友都很好,可是等他生病需要照顧的時候,卻沒有一個親人去醫院看望。
從那之后李大爺就看清了,他收起了自己的大方,誰家親戚的子女結婚、孫子滿月等等,他一律都不去了。
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都是相互的,你關心我,我關心你。
如果一個人對你不存好意的話,就不用再迎合了,不管你付出多少,都無法贏得真正的尊重和關心。
- 4 -
知乎上曾有個問題:「哪個細節,會讓你忍不住去佩服一個人的情商?」
一個高贊回答是:「不怕隨禮,更會隨禮。」
是啊,多少交情,都斷送在隨禮上;又有多少交情,是成于隨禮的。
隨禮,就是隨喜,大家喜氣洋洋過節日,慶祝好事發生。
隨禮,就是隨時要講禮,不能因為不講理,寒了大家的心。
親戚之間隨禮,一定要記得以上三點,關系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