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封建王朝的漫長歷史中,宋朝無疑是一個非常有存在感的朝代,尤其是北宋。
北宋,是中國歷史上文化最昌盛、科技最發達、藝術最繁榮的歷史時期之一。
歷史學家陳寅恪先生就說過:「華夏文化歷經千載,登峰造極于趙宋之世」。
而說到宋朝的明君,宋仁宗趙禎必須占一席之地。
但是誰能想到,這位一代明君,竟然是一個尼姑所生的孩子?
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這段撲朔迷離的北宋秘史。
這位尼姑,其實就是北宋宋真宗的李宸妃、謚號章懿皇后的李氏。
李氏本為杭州錢塘漢東郡王李仁德的千金小姐,從小過著優渥的生活。
她生母早逝,後來父親又因病過世,家道中落,繼母改嫁。
孤苦無依的李氏無處投靠,只得削發為尼。
李氏本打算青燈古佛了卻此生,然而命運的劇本總是讓人出乎意料,不久,李氏就遇到了人生中的貴人——劉娥。
當時的劉娥在后宮中位份僅為美人,但是卻與皇帝宋真宗恩愛有加。
宋真宗也有意冊立劉娥為皇后,但因為劉娥出身貧寒并且還未生育皇嗣,一直被群臣詬病。
劉娥在宮中與民間秘密尋找生子良方,卻一無所獲。
後來聽說寺廟庵堂求子最靈,于是宋真宗和劉娥決定到寺廟進香祈福,恰好遇到了已經做了尼姑的李氏。
李氏雖然做尼姑打扮,但是卻難掩姣好的容貌與身姿,并且頗有世家大族風范。
上香時,宋真宗也不由多看了在旁侍立的李氏兩眼,這也引起了劉娥的注意。
于是進香結束后,劉娥沒有立即回宮,而是在殿后密室召見了李氏。
劉娥近距離仔細端詳,發現李氏確實天生麗質,并且沉穩持重,落落大方。
詢問之下,才發現李氏出身高貴,如今孤身一人,無家世背景可依靠。
對于后宮地位未穩的劉娥來說,李氏是絕佳的輔佐之人,于是她軟言細語勸說李氏隨她一同進宮。
李氏權衡利弊之后欣然同意還俗,成為了劉娥的貼身侍女,侍奉左右。
劉娥是宋真宗最為寵愛的嬪妃,雖然她是蜀地孤女,出身低微還做過歌女,入宮之前也已經嫁過人了。
但她還是憑借自己的魅力,讓宋真宗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
后宮之中,宋真宗最經常去的就是劉娥的寢宮,二人關系十分融洽。
但是有一個問題,一直橫亙在劉娥的心頭,那就是她還沒有子嗣。
后宮最不缺的就是花容月貌的年輕女子,入宮多年的劉娥深知花無百日好,沒有子嗣而空有皇帝的寵愛。
時間久了,色衰而愛弛,一切都會煙消云散。
在宋真宗的堅持下,劉娥的后宮地位已經晉升到妃位。
然而劉娥的野心絕不止于此,她想做的是皇后之位,如果沒有子嗣,這是不可能實現的。
李氏隨劉娥進宮之后,很快就適應了宮中的生活,侍奉的差事做得滴水不漏。
不僅劉娥十分滿意,經常前來的宋真宗也贊不絕口。
就這樣,劉娥心中產生了借腹生子的念頭。
李氏家世清白又無后台,只能默默接受,劉娥便特意制造皇帝與李氏親近的機會。
這天,宋真宗又來到劉娥宮中。
劉娥主動提出替皇帝更衣沐浴,之后悄悄換成李氏侍奉。
後來,李氏就發現自己懷孕了,劉娥心頭的大石也落了地。
宋真宗更是龍顏大悅,冊封李氏為崇陽縣君。
當時宋真宗只有幾個公主,還未有皇子,因此對李氏肚子里的孩子寄予厚望。
據說,宋真宗經常到后宮陪伴李氏,囑咐她注意飲食及日常活動。
有一天,宋真宗正在御花園中陪李氏散步,李氏頭上的玉簪不慎滑落在地。
宋真宗就著這一偶發事件在心中祝禱:如若這只玉簪沒有摔破,就說明李氏肚子里的是男孩。
而宮女撿起來后,發現玉簪確實完好無損,宋真宗十分高興,也可以說明他太盼望能有一個有朝一日繼承大統的皇子了。
十月懷胎,一朝分娩,李氏果然不負眾望,生下了一個皇子。
而這個孩子自然遵照起初的安排,被交給劉娥撫養,并且對外宣稱就是劉娥的親生子。
由于這個皇子是宋真宗唯一的兒子,也是嫡長子,劉娥因此終于揚眉吐氣。
當時的皇后郭皇后因病駕崩,兩年之后,即大中祥符五年,宋真宗冊立劉娥為皇后。
做了皇后的劉娥,不僅處理后宮之事井井有條,對于國家政務的處理也給了宋真宗很大的幫助。
劉娥因此深得宋真宗的倚重與寵愛,甚至在真宗駕崩后,獨掌朝政十年之久。
而這段歷史,也正是「貍貓換太子」的事實來源,京劇、豫劇等都有這一經典劇目。
在經過藝術的渲染加工之后,劇情變成了這樣:
時任欽差大臣的包青天包拯接到一樁冤案,一個衣衫襤褸、雙目失明的老婦人說自己是當今皇上的生母。
包拯通過調查,還原了當年的情景。
李娘娘懷上了龍種待產,而劉皇后沒有生育子嗣,心生嫉妒,于是謊稱自己也有孕在身并與李娘娘同期生產。
待到李娘娘產子之后虛弱之際,劉皇后買通了接生穩婆以及隨侍,將一只貍貓剝皮,替換了剛出生的皇子。
皇帝來到后宮,便聽到皇后產下皇子而李娘娘產下貍貓怪物的消息。
一怒之下,皇帝將李娘娘打入冷宮。
李娘娘百口莫辯,又擔心劉皇后還要殺人滅口,于是趁亂逃出皇宮,隱姓埋名地躲藏了二十多年。
查清真相之后,包拯將李娘娘帶回京城,與皇帝母子相認。
戲曲的結尾沉冤得雪,母子團聚,作惡之人也得到了應有的懲罰。
今天來看,「貍貓換太子」的劇情存在著太多漏洞和bug,自然不是真的。
但是文藝作品都是來源于現實生活的,深宮之中借腹生子的秘聞,經過民間的以訛傳訛,就變成了「貍貓換太子」。
而真實的歷史當中,李氏并未被打入冷宮,還在產下皇子之后被封為才人,但是也沒有獲得宋真宗的寵愛與憐惜。
從客觀的角度分析,李氏是可悲的,她只是滿足劉娥得到皇嗣的生育工具而已。
唯一可以聊以自慰的是,她產下的皇子趙禎,日后成為了北宋的千古名君。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本來孤苦無依在尼姑庵中清冷度日,卻一朝成為陪伴至高無上的皇帝的身邊人。
雖然她的權柄不及劉娥,但也是錦衣玉食,安穩度日。
李氏自己也很明白這一點,所以她從未以「天子生母」挾而自重,而是處處以劉娥為尊。
或許也是因為李氏的「識相」,後來她又獲得了幾次后宮晉封。
在她因病去世時,身份已經是正一品的李宸妃了。
李宸妃去世,劉娥本打算秘而不宣,以普通宮女的身份將其草草下葬。
而當時的宰輔呂夷簡提醒她,紙是包不住火的,皇子趙禎一天天長大,遲早會知曉李宸妃才是他的生母。
到時候如果他發現自己的生母曾經被劉娥刻意隱瞞,并且如此慢待,必然會勃然大怒。
劉娥聽到這樣的提醒后驚出了一身冷汗,她下令用后宮嬪妃的高規格禮儀,為李宸妃辦喪。
據民間傳說,劉娥還在李宸妃的棺槨中注入水銀,水銀具有防腐保險的作用,可令尸身不腐,容貌如生。
後來,明道二年宋仁宗從燕王趙元儼處得知了自己的生母正是李宸妃。
他立即下詔,追封李宸妃為莊懿皇太后(后改為章懿皇后),并專門建了一座奉慈寺供奉牌位,不時前往祭奠追思。
而此時劉娥已經病逝,她也因呂夷簡的勸諫,避免了被開棺鞭尸、挫骨揚灰的命運。
宋仁宗感念劉娥對生母的善待,後來對劉家后人也很仁厚。
在劉娥的悉心教導下,趙禎也不負眾望,性情寬厚仁慈,博聞強識。
趙禎十二歲那年,宋真宗駕崩。
隨后,趙禎在十三歲即位,一開始,劉娥以皇太后的身份輔政。
後來劉娥去世后,宋仁宗知人善任,廣開言路,鼓勵創新,支持新政。
經濟繁榮發展,文化與科技也百花齊放。
歐陽修、范仲淹、王安石、蘇軾等千古留名的文人,都在這一時期嶄露頭角。
中國特有的計時工具「蓮花漏」,還有能累計記錄里程的「鼓車」,都是在此時期發明的。
正如「仁宗」之「仁」,趙禎以仁愛治世,十分關切平民百姓的生活。
他勤勉治國,憂國憂民,在他的帶領之下,朝中的文武大臣也都紛紛效仿,做出了許多利國利民的政績。
朝臣們因為政見不同出現分歧時,宋仁宗也不會徇私偏袒,而是采取朝堂公議,召集群臣共同商議,聽取大家的意見。
宋仁宗尚德緩刑,只要不是原則性的惡劣問題,一般都會從輕發落。
因此就算政見不合,大臣們也和平相處,謙謙有禮,朝中也鮮有冤假錯案發生。
關于千古明君宋仁宗的朝堂軼事,史書中有不少記載。
宋仁宗曾有一個寵妃張氏,姿色出眾,宋仁宗對她極盡寵愛。
出于愛屋及烏的心態,對她的家人也大開方便之門,給予了很大的權力。
尤其是寵妃的伯父張堯佐,更是節節高升至宣徽南院使。
這引起了滿朝文武的不滿,剛正不阿的包拯更是在朝堂上當面直諫:
「陛下您登基以來,基本沒有出現敗德失道的事情。然而近年來您重用張堯佐,引得朝堂上下議論紛紛。而且下達張堯佐的任命詔書那天,天氣陰晦不清,實屬兇兆。
作為執政大臣,臣必須忠言相諫。請陛下馬上罷免張堯佐,這樣才能合天意順人情。」
包拯越說越激動,甚至唾沫星子都噴到宋仁宗的臉上了,可以說是一點面子都沒給皇帝留。
換做其他皇帝,或許就直接治他一個犯上之罪。
宋仁宗卻宅心仁厚,只是擦了擦臉,不僅沒有降罪于包拯,還真心聽取了他的勸諫,收回成命,將張堯佐罷黜。
正是這樣寬容大度的態度,才能帶領國家進入太平盛世。
宋仁宗統治之下的大宋王朝可以說是一個繁榮盛世,他的仁德賢明甚至影響到了鄰國。
在外交方面,宋仁宗也貫徹以「仁」相待的方針,互不侵犯,互相尊重,并沒有以侵略擴張疆土,而是促進民族融合,與鄰國保持著良好的邦交關系。
當時的高麗是宋朝的附屬國,每年要進貢給宋朝定量的貢品和財物。
宋仁宗登基后,高麗國王見他仁慈心軟非常好說話,于是就開始減少進貢的財物。
一開始還找各種理由,例如谷物歉收、水旱災害等。
後來索性光明正大,眼見著進貢逐年減少,大臣上書仁宗,請求出兵攻打高麗國,以儆效尤。
宋仁宗聽了,擺擺手表示拒絕,并說出了自己的理由:「無故減少貢品是高麗國王的過錯,高麗國的百姓是無辜的。而若是出兵攻打,承受戰亂的卻是普通百姓。此事不妥。」
而高麗國王聽聞后,不禁為自己的行為感到羞愧和后悔,并對宋仁宗的寬宏大量非常敬佩。
後來宋仁宗駕崩,大宋百姓悲痛萬分,消息傳到遼國后,遼國國君耶律洪基也痛哭流涕,哀嘆世間又少了一位如此賢明的君主。
他甚至下令,為宋仁宗在遼國建了一個衣冠冢,全國上下哀悼三日,以追思悼念宋仁宗。
《宋史》中,對宋仁宗的評價是「為人君止于仁,(仁宗)帝誠無愧矣」。
意思是說,做皇帝的最高境界就是實行仁政,而仁宗皇帝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