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人生領悟
職場語錄集
語錄精選
名言佳句
    
孫中山臨終前想睡在地上,還要求有冰,側室聽后哭道:他還記得
2023/05/23

1925年3月12日,一代偉人孫中山先生在北京與世長辭,享年59歲。

臨終之際,病榻上的孫中山在交代完所有的國事家事后,一直反復念叨著一句話:「我要睡在地下。

宋慶齡和身邊的親友以為他是病糊涂了,都對他說:「地下冷,不能睡。」而孫中山卻又自言自語般說道:「有冰更好。」

眾人聞言不解其意,只道是孫中山已經意識模糊,開始胡言亂語,宋慶齡更是傷心地落下淚來。

然而,若干年后,當孫中山之子孫科去南洋拜訪一位名叫做陳粹芬的女性,無意間說起這段往事時,陳粹芬竟激動得淚如雨下,嘴里不住喃喃道:「他還記得……」至此,她與孫中山在香港屯門那段刻骨銘心的往事才浮出歷史的水面。

提起孫中山的妻子,世人公認的孫夫人有兩位,一位是孫中山發妻盧慕貞,另一個就是宋慶齡。

而唯獨早年伴隨他整個革命生涯的傳奇女性陳粹芬,一直隱沒于歷史的隱蔽角落,不為人知。

陳粹芬,祖籍廈門,1873年出生于香港新界屯門,因為在家排行老四,人稱四姑娘。

年輕時的陳粹芬身材適中,容貌秀麗,雖因家境貧寒未曾入學讀書,卻溫良敦厚,識大體而明大義。

1892年,孫中山還在香港西醫書院學醫期間,他在香港屯門基督教做禮拜,經人介紹偶然結識了19歲的陳粹芬。

彼時孫中山26歲,她的夫人盧慕貞25歲。由于當時盧夫人要照顧兒子孫科,無法追隨孫中山一起顛沛流離,而陳粹芬又對孫中山十分崇拜,同樣立志革命,志同道合的兩人就這樣走到了一起。此后陳粹芬追隨孫中山奔走革命,足跡遍留海內外。

1894年冬,孫中山前往檀香山創立興中會,翌年回香港策動起義。機敏勇敢的陳粹芬也積極參與進入孫中山的革命事業,做了許多聯絡接洽和情報傳遞的工作。

不幸的是,由于軍火籌購轉運關節被清政府發現,這場起義提前事泄,導致孫中山遭到清廷的通緝,從此被迫流亡海外。陳粹芬也形影不離。

她是女中豪杰式的人物,上能騎馬開槍,隨軍征戰,下能烹煮羹湯,侍奉孫中山的衣食住行。在孫中山的生活中,陳粹芬既充當他的衛士,也充當他的護士,協助他的日常工作。

1900年前后,孫中山蟄居日本。清政府明面上派來說客誘降,實際上暗中派出密探企圖迫害。期間,陳粹芬則以妻子的名分掩護孫中山的各種革命活動。

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橫濱組織同盟會。陳粹芬就承擔了接待革命同志的任務。她一手包攬買菜做飯,縫補漿洗的種種活計,在起居飲食上無微不至地照料這些背井離鄉的革命黨人,只為讓他們感到賓至如歸。

當時像胡漢民、戴季陶、廖仲愷這些革命同志都曾受過她的熱情接待和照顧,眾人都親切地稱她為「四姑」。

1907年,孫中山在廣東邊界先后策劃了四次起義,陳粹芬都隨侍左右,終日忙碌,沉著冷靜,連擔任孫中山英文秘書的日本友人池亨吉都稱她性格剛毅,有「女中丈夫」的氣概。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成功,隨后清政府被推翻,孫中山就任中國民國臨時大總統。然而在他功成名就之際,曾經追隨他出生入死的陳粹芬卻悄然離去了。

關于兩人具體的分手時間,說法不一。一般認為大約在1912年4月到5月之間。因為當時孫中山在廣州及香山故居門前的全家合影照中沒有陳粹芬,而在5月下旬,英文秘書宋靄齡就出現了。

陳粹芬離開的表面原因,是她當時已經患上了肺結核,擔心把病傳染給孫中山,所以在這關鍵時刻選擇了功成身退。

而更深層次的原因,其實也來自身份地位的轉變。陳粹芬沒有讀過書,與孫中山攜手奮斗十余載,卻一直沒有名分,哪怕孫家人一直默認她的地位。

陳粹芬與孫中山相伴多年,隨他出生入死,雖然未與孫成婚,孫家人卻對她十分感激。

孫中山的原配夫人盧慕貞是典型的封建時代的當家主母,對陳粹芬的印象一直很好,還積極勸過孫中山納妾。盧慕貞所生的子女孫誕、孫婉、孫科,也都待陳粹芬極為親厚。

在廣東翠庭村孫中山故居紀念館中,藏有孫中山1910年12月在赴歐途中寫給女兒孫誕、孫婉的信件,內中提到「兩母親」正是指盧慕貞和陳粹芬。

但是由于信仰基督教的孫中山一直拒絕納妾,後來的環境讓陳粹芬的存在與身份變得尷尬。她不愿影響孫中山的領袖形象,故而選擇了離去。

1915年,孫中山與宋慶齡結婚,陳粹芬的表現也相當大度,她說:「中山娶了宋夫人之后有了賢內助,諸事順利了,應當為他們祝福。」

她知道自己不可能再與孫中山相伴,于是在不久后就告別親友,只身遠赴南洋,隱居于馬來西亞的檳城。當年陳粹芬與孫中山發動反清斗爭時,曾多次踏足這片土地,所以這里的愛國華僑多敬重她,尊稱她為「孫夫人」。

也許是飄零多年,出于對親情的渴望,陳粹芬後來在檳城抱養了一位華僑女嬰作為養女,取名孫容,母女倆就在這異國他鄉相依為命。

對此,有人曾為她不平,譴責孫中山「有負于她」,但是陳粹芬卻堅定地表示:「我跟隨中山反清,建立中華民國,我救國救民的志愿已達……我自知出身貧苦,知識有限,自愿分離,并不是中山棄我,所以說中山待我不薄,也不負我。」其胸襟之坦蕩,讓人折服。

在檳城,陳粹芬為謀生計,後來與一名叫陸文輝的商人合伙經營橡膠園,可是不久后橡膠園就倒閉,創業失敗,陳粹芬的生活陷入了困境,幸得當地華僑的幫助才渡過了難關。

陳粹芬雖然離開了孫中山,但是內心始終牽掛他,以及過去兩人一起奮斗過的革命事業。當年孫中山曾送給她的一只金質懷表,她也始終珍藏,帶在身邊。

那是一只殼子上刻有孫中山英文名縮寫的金色懷表,最初是孫中山的外國老師康德黎送給他的,死里逃生的孫中山後來把這塊表送給了陳粹芬,象征二人之間情比金堅,這也是兩人那段相濡以沫的歲月最好的見證。

而每當有人前來拜訪,陳粹芬也總會拿出這只意義非凡的金表,訴說孫中山當年在倫敦蒙難,幸得恩師相救的革命往事。不管身在天涯海角,她對孫中山的感情,可謂數十年如一日。

1925年,孫中山病逝的消息傳來,陳粹芬失聲痛哭,在當地設壇遙祭七天,被南洋人傳為佳話。她說:「我雖然與中山分離,但心還是相通的。

他在北京病危期間,我幾乎每天晚上都夢見他。」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孫科為邀請陳粹芬回國,來到馬來西亞,也是第一次向她提及了父親臨終前那段奇怪的遺言。

陳粹芬聞言淚如雨下,兩人當年共患難的一幕幕再次浮現在他的眼前。

原來當年孫中山和陳粹芬在香港時期,清政府就對他們的多次反清活動很是不滿。因為害怕清廷的人大半夜上門抓人,陳粹芬就睡在地上,這樣一有動靜她就能聽見。孫中山心疼她,提出還是讓自己睡在地上。陳粹芬卻不答應,她說:「地下冷。」孫中山就回答她:「有冰更好。」

陳粹芬這才知道,原來在離世之前,孫中山先生還牢記兩人當年的患難深情,動容不已。

之后在孫科的邀請下,陳粹芬回到了香港,并于次年前往廣州,幫助孫科一家操持家務,照顧他的一雙兒子,直到兩個孩子後來都長大成人,考取大學。

1936年,蔣介石南下廣州,為答謝陳粹芬當年對他流亡日本時的照料,還特意送上了10萬元,給她作為建筑房屋及養老之用。足見陳粹芬在當年那批革命黨人的心中,威望很高。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陳粹芬不顧年老,到處宣傳抗日救國必勝的精神。她為抗戰中出生的諸外孫取名為必勝、必興、必達、必成、必立,表示抗戰必勝救國必成之信心。

抗戰勝利后,陳粹芬帶著女兒一家重返香港。

她的養女孫容(結婚后改名蘇仲英)後來與孫中山的侄孫——孫乾結婚,膝下育有5男一女,這讓讓一生坎坷的陳粹芬感受到了過去想也不敢想的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

她與孫中山的結發夫人盧慕貞情同姐妹,對孫科一家視如己出,孫氏族人也將陳粹芬視為家中一員,稱其為「陳夫人」。孫中山逝世后,盧慕貞、陳粹芬和宋慶齡都上了孫姓的族譜。

1957年,養女蘇仲英因癌疾在香港病逝,年僅44歲。這讓白發人送黑發人的陳粹芬不勝悲痛,憂思過度加上老病侵襲,她從此只能依靠輪椅行動。

1960年,陳粹芬在香港辭世,享年87歲。陳粹芬一生低調淡薄,她的治喪形式也頗為簡單,不登報,不登訃告,家人將其葬于荃灣的華人墓地。

作為孫中山背后的女人,陳粹芬因為種種歷史原因,一直被排除在孫中山的身邊。但是作為一個女人,她被孫家乃至當年的同志們認可,并最終名正言順成為孫家的一員。

1986年底,在孫中山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大會舉行之后,女婿孫乾回到香港收拾岳母的遺骨,將陳粹芬改葬于中山縣翠亨村的北山頭,并在墓碑上寫明:「孫陳粹芬夫人墓。」署名為:「婿孫乾率外孫孫必勝、必興、必達、必成、必立建立」,目的邊上還鑲刻著國民黨元老居正等人的題詞。

縱觀陳粹芬波瀾壯闊的一生,她有著非尋常女子能有的胸襟。她可以不計較名分、面子和任何回報,陪著愛人出生入死,護他周全,轉而又在他功成名就之際坦率離去,選擇成全。這份豁達的心性,也讓陳粹芬贏得了廣泛的敬重。

也許這就是大愛無聲,愛情的最高境界是志同道合、心意相通、互相包容。除此之外的一切,不過人世浮云。

END.

女領導突然提拔你,無非兩個原因,能力強只是其中一方面!
2024/04/22
面對裁員,別傻傻聽安排,聰明人都這樣做
2024/04/22
職場中,領導愿意提拔的員工,從來不是工作表現最好的那些人?
2024/04/22
與領導搞好關系,沒那麼復雜,做好這三點就行
2024/04/22
領導不提拔你,還讓你負責重要工作,三點看透
2024/04/22
當上領導就變了個人,這三個原因太過真實
2024/04/22
西方「金瓶梅」《查泰萊夫人的情人》:靈與肉之間,忽略誰都不行
2024/04/22
《簡愛》:一個跪著的靈魂,撐不起一種燦爛的生活
2024/04/22
《白鹿原》: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傳統里,沒有例外
2024/04/22
《悲慘世界》:最悲慘的是,大多數人不是缺錢,就是缺愛
2024/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