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聽過這樣一句話:「餓ㄙˇ膽小的,撐ㄙˇ膽大的。」
做人做事,要有「大刀闊斧」的氣派,才更容易成功,這也是格局很大的征兆。
似乎,一個人越大氣,越有財氣,成為了大家的共識。
事實上,任何事情,都要因地制宜,根據現實場景來判定。
對于職場上的人來說,越有本事的人,越善于隱藏,他們為人處事的時候,顯得很膽小。
02
第一,在處理人際關系方面,大家都很敏感,需要膽小一些。
同事交流的時候,常常會說到這樣的話題:某個人,你對他印象怎麼樣?
接著,大家都對該人進行評價,有人說「好」,有人說「壞」。還有人進行了舉例說明,并且提出了自己當時的感受。
老祖宗告誡我們:「隔墻有耳。」
你說過的話,很快就會傳入到當事人的耳朵里。并且對方不會向你解釋,就直接和你交惡了。
特別是對個人的情感問題、家庭丑聞,一旦說出來,就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鳴。需要忍一忍,最好還是別說。
有本事的人,談到人際關系,喜歡說「挺好的、我不太清楚、也許吧」之類的話,說完了,就安靜了。
03
第二,在「提拔加薪」方面,考慮單位大局,需要膽小一些。
戰國時期,趙襄子坐在了趙國的第一把交椅上,重用了大臣任登。
任登向趙襄子推舉兩個人——膽、胥己。
趙襄子和膽、胥己第一次見面,就安排他們做中大夫。官職超越了很多人。
有人不服氣,認為趙襄子不經過考察,不試探實力,就隨意提拔人,這是沒有道理的。萬一用錯了人,后果不堪設想。
趙襄子解釋:「當年,我考察了任登,后來我知道了任登的人品,這就是理由。」
職場上的人際關系,是一環扣一環的。有人舉薦人才,上司提拔人才,因人設崗,都很常見。但是在提拔人的時候,要注意綜合考慮,要讓大家心服口服。
提拔就意味著加薪,改變命運。如果任人唯親、啟用無法勝任工作的人,就難以服眾,導致大家做事的時候,出現「氣鼓鼓」的情況。如果重用了小人,賢明的人就會離開。
「人心隔肚皮」,重用人,還是謹慎一些為好。
04
第三,在改變運行規則方面,牽一發而動全身,需要膽小一些。
一個單位的規則,一旦執行下去,就意味著改變了所有人的工作方式,甚至會涉及到某個地方的經濟發展。
明朝思想家袁了凡在擔任寶坻知縣的時候,許諾要做一萬件好事。
因為工作繁忙,他做好事的時間就少了,總是悶悶不樂的。
有一天,他做了一個夢。夢里說,如果想辦法減稅,一萬件好事,一次性就做完了。
夢醒了,他思考了很久,然后找到五台山的幻余禪師咨詢,夢里的事情,是否妥當。
經過反復運籌,袁了凡把當地的稅負調整了一下,每畝土地減少一分四厘六毫。可謂是,細心到了「絲毫」。
古人說:「差之毫厘,謬以千里。」
涉及到「全盤」的規則,如果不膽小一些,隨意修改,就會犯以偏概全、固執己見的錯誤。如果中途要收回規則,就會失去公信力,導致以后的規則,難以推行下去。
05
第四,在「反超同事」方面,有一段不動聲色成長的過程,需要膽小一些。
毫無疑問,任何單位,都存在勾心斗角的情況。畢竟,大家都相信這樣一句話:「不想做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為了職位和收入,自己不往上走,怎麼行呢?
但是你要超越同級別的同事,需要想很多辦法,關鍵是提升自己的能力,擴展自己的人脈,做出不一般的成績。
你的成長,是不能告訴別人的,否則會被別人碾壓,或者有幾個人一起和你「針鋒相對」。
要知道,越往上走,位置就越少。你要是占有了某個位置,就意味著一群人長期沒有晉升空間了。
學會不動聲色地提升自己,在提升之后,不動聲色地工作,從不炫耀自己的位置,不暴露自己的收入情況,才能減少職場競爭的壓力。
還有一種可能,你現在的下屬可以變成你的上司。如果你太高調了,難免以后不被穿小鞋。任何情況,都要考慮到,防著點。
06
第五,在處理「建言」方面,避免三人成虎、偏聽偏信,需要膽小一些。
春秋時,齊國的君王齊簡公收到了一份建言:大臣陳成常、宰予常常鬧矛盾,雖然兩個人都很有本事,但是一山不容二虎,需要盡快做出決定,罷免其中一個人。
齊簡公不以為然。
過了一段時間,陳成常、宰予在朝廷上就扭打起來了,場面非常混亂。齊簡公才后悔莫及。
政治家呂不韋評價這件事:「是不知恃可恃而恃不恃也。」
也就是說,依靠了不可靠的東西,就等于沒有依靠。
單位上,我們常常收到同事、下屬的建議,也有一些和單位有關聯的人士,會提出建議。如果不及時處理,會導致矛盾放任;處理不當,就會導致矛盾惡化;處理的尺度不對,就會適得其反。
單獨聽一個人的建言,是不全面的;聽了一群人的建言,可能是三人成虎的情況,真的很麻煩。關鍵在于,平時對單位的觀察,對人品的考驗,這樣的話,才能把建言處理好。
07
蘇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
人在單位,既要用制度管人,還要用人情留人、用道德教化人。把人的關系、人與事的關系都處理好了,才能游刃有余。
有道是,細節決定成敗。我們不得不膽小一些,不要忽視每一個細節。
一個人的真本事,大概就是——心有猛虎,細嗅薔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