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情商高的人,從不說這四句話

2023/05/20 檢舉 我要評論

遇事時,不說怨話

祥林嫂的悲劇,一方面在于她坎坷的經歷,另一方面源于她的性格,太喜歡抱怨,逢人便訴說自己的不幸遭遇,結果導致本就坎坷的人生更加糟糕,雪上加霜。

人就是這樣的,當一個人訴說自己的不幸時,人們會同情他,安慰他,但如果他一直沒完沒了的抱怨,天天發牢騷,人們就會從同情逐漸轉為厭惡。

魯迅小說里這樣描述人們對祥林嫂的態度:連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們,眼里也再不見有一點淚的痕跡了。

真正高情商的人,絕對不會總說負能量滿滿的怨話,遇到不順心的事,他們會自己獨自消化,會找很要好的朋友傾訴,但一定不會到處抱怨,逢人便訴苦。

很多時候,抱怨只會讓問題更糟糕。

交往時,不說沒有分寸的話

一天,有位婦人滿心歡喜帶來四幅古畫,請國畫大師黃君璧鑒別真偽。

婦人還很得意洋洋地說,這是自己花了不少錢,才從國外搶回來這幾件國寶的。

黃君璧看了前面兩幅畫后,告訴婦人都是假的,到了后面兩幅畫時,黃君璧說,看起來不錯,畫家的筆法相當老練,我也說不準,但一定有欣賞價值。

婦人聽罷,雖有些失落,但一想到有兩幅或許是真跡,又喜上眉梢。

婦人走后,黃君璧重重地嘆了口氣:「冤枉啊,花了那麼多錢,四幅都是假畫。」

友人不解問道:「既然都是假畫,剛才為什麼不說呢?」

黃君璧說:

她對自己的眼光那麼有自信,又已經花了那麼多錢,而且當著她的那麼多隨從的面,我能說是假的嗎?以后找機會再提醒她吧。

錢對她來說是小事,傷了她的面子,可就是大事了。

她已經買下了那些畫,無論真假,已成定局,如果當面點破,會讓她既下不了台,又傷了感情。

與人相處,拎得清說話的分寸,是最基本的素養。

生氣時,不說惡話

一個人如果說話不經大腦,隨意開口,會給自己招惹來禍端。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對自己說出去的話沒有把握,寧可不說話,也別多說話。

曾國藩剛剛踏入官場時,為了在同僚面前表現自己,說話口無遮攔,常常因此得罪人。

直到有一次差點丟掉性命,他才幡然醒悟,并給自己立下規矩:謹言,刻刻留心。

後來,他事事謹言慎行,為人處世也求「穩」字。正因為深諳「少言少禍」這個理,也為他以后平定叛亂,發展洋務,增益不少,以致後來一路升遷,成為晚清一代名臣。

人言可畏,你無法估量你的一句惡語會給他人帶來多少傷害。

我們說話之前,一定要在腦中思考一下,說出的話是否有價值、有意義,是否照顧到了與你交流的人,是否合乎場合。

你會說話的程度,決定了你人生的高度。

心亂時,不說糊涂話

說話最忌「搶」。真正有水平的人,說話前一定是考慮清楚,等恰當的時機再說出來。

有一天,一位學生心急火燎地找到蘇格拉底說,「老師,告訴你一件事,絕對讓你出乎意料……」

蘇格拉底立馬打斷他:「你告訴我的話,經過三個篩子過濾了嗎?」

學生有點摸不著頭腦。

蘇格拉底連續問了三個問題:

你要告訴我的事是真實的嗎?

這件事是善意的嗎?

這件事對你重要嗎?

學生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蘇格拉底語重心長地說:「既然不真實,不是善意又不關你事,那就不要隨意說了。」

粥要慢慢熬,茶要慢慢品,人在惱怒心煩意亂的時候,說的多半是氣話、糊涂話,這個時候,不妨冷靜下來,有話慢慢說。

緩慢而清晰地說話,既為思考留有余地,讓自己準確傳達信息。也能讓對方感受到尊重、親切,更舒服順耳。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