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的人才叫見過世面?」
在這個物欲橫流的世界,世面給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金錢、地位、高檔場所。
如果世面單指物質,而忽略內涵,那也是一種膚淺。
文化素質提不上去,去再多地方,用再名貴的物品,都是井底之蛙。
而多數見過世面的人,都有這3種表現。
01不刻意找存在感
有人曾經問過這樣一個問題,說電視劇里的武俠高手,為何都隱居在深山?
下面有人回答說,因為真正的高手,都不輕易顯山露水。
現實里,卻有許多人喜歡在人群中刻意表現自己,如果一個人過分的高調張揚,結果往往只會適得其反。
卡耐基曾說:「真正的智慧是懂得收斂自己的光芒,避免刺傷別人和樹敵。」
當你經歷的事、遇見的人多了,也就越來越清晰自己想要什麼、想過什麼樣的生活。
一些人喜歡炫耀,待人接物趾高氣揚,那是因為他們的所見所聞還是太少。
在心理學上,一個人越缺什麼,就越愛炫什麼。
殊不知,人生路上,留下的會越來越少,剩下的也越來越重要,見的世面越多,欲望反而越少,面對誘惑越淡然。
越是見過世面的人,越不需要去尋找存在感,他們渾身散發的光芒,就是他們最大的存在感。
02學會尊重,接納不同
正所謂「君子和而不同」,在具體的問題上不必奢求一致,但卻不妨礙彼此之間互相欣賞。
北宋兩大名相都有此胸襟。
司馬光,保守派。
王安石,改革派。
兩人互為政敵,彼此都認為對方的主張荒謬至極。
司馬光落魄時,皇帝讓王安石評價司馬光,王安石對其人品、能力、才學都給予了高度的贊賞,司馬光因此得以全身安然而退。
後來,王安石遭到彈劾時,皇帝尋問司馬光建議,他懇切地說:「嫉惡如仇,胸懷坦蕩,忠心耿耿,有古君子之風。」
后人將他倆的這段淵源美譽為「君子之爭」。有利益之爭的人尚且能如此,更何況在生活中,看不慣的大多是無關緊要之人呢?
就像康德說的那樣:「我尊敬任何一個獨立的靈魂,雖然有些我并不認可,但我可以盡可能地去理解。」
見過世面的人,不會以自己的意志凌駕于別人之上,能夠接納別人的不同,尊重別人的不同。
03知深淺
生活除了好事,還有各種壞事。除了富有,還有貧窮,有各種陰暗面。
有些家長會帶孩子去高檔場所游玩,還會去貧苦山區轉一轉,希望他們能看到這個世界不同的樣子。
對于成年人,也就是我們說的閱歷。
其實,遇事時的不同反應,就能看出見過世面和沒見過世面的區別。
剝去物質的外衣,見世面本質的含義是「經不經事」。
它取決于你在社會上,對生活資料的積累,對事件本質的參悟。
有人遇事,能夠預見它的嚴重性或普遍性,然后進行簡單平靜的處置。
而有的人,則遇到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都會驚慌失措,庸人自擾。
知道生活深淺的人,其實就是眼界寬、格局大。
這個世界太大了,誰也沒有資格說自己領略過天地萬物。世面,也是見不完的。
但我們可以通過看眾生,去領悟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