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人生領悟
職場語錄集
語錄精選
名言佳句
    
黑塞《悉達多》:我們終其一生,都在尋找最真實的自己
2022/10/25

有人說:全世界的年輕人都愛黑塞。今天給大家解讀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赫爾曼·黑塞的代表作 《悉達多》。這是一本啟迪人們找到自我的「心靈之書」。

你一定聽說過《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但你可能不知道它的作者保羅·柯艾略曾被《悉達多》所拯救。

我第一次接觸到《悉達多》是在1967年,我那年二十歲,被父母送進了一家精神病院。我并不知曉,在我房間窗戶的鐵欄之外這本書正點燃一代人的激情。

保羅·柯艾略在黑塞《悉達多》的導言中這樣寫到。

他從這本書中獲得開悟,幾天后便從精神病院被放出。

心理學鼻祖榮格贊嘆:「讀黑塞的書,像在暴風雨的深夜,感受到燈塔的榮耀。」

這本書究竟有怎樣的魅力,令無數人為此癡迷呢?

它講述的并非是佛陀的故事,而是我們千千萬萬尋常人的一生。

如果你正被焦慮所裹挾、被迷茫所困擾,不妨跟隨悉達多一起去探索。

01

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

小說的主人公悉達多是一位古印度婆羅門的貴族青年,擁有人們所羨慕的一切。

他是父母和家族的榮耀,也是萬千女性仰慕的青年才俊。

所有人都熱愛悉達多,可是他自己卻并不快樂。

他的內心悸動不安,始終為無法找到關于「自我」的答案而困惑不已。

于是,悉達多決定放棄所擁有的一切,跟朋友喬文達一起加入苦行的沙門行列。

在做沙門期間,他學會了諸多克己之法與修煉之道,戰勝了饑餓、疼痛、焦渴和疲憊。

但他發現苦行僧式的生活,只是對現實的逃避、對痛苦的暫時麻醉。

猶豫彷徨之際,他遇到了世尊佛陀喬達摩。

喬達摩已經功德圓滿,達到了成千上萬的婆羅門弟子正在苦苦追尋的境界。

好友喬文達決定追隨佛陀,而悉達多卻選擇獨自走上了修行之路。

他說:

佛陀本身所經歷和體驗到的秘密,覺悟,智慧,是無法用教授給任何人的,所以我要繼續走自己的道路,走出自己的解脫之路。知識可以傳授,而智慧只能自己體悟。

心理學上有個效應,叫「巴納姆效應」。

指的是人很容易被外界信息所干擾,習慣于用他人的眼光來審視自己而忽視最真實的自我。

而自我知覺,就是不斷擺脫外界的影響、了解自己內心的過程。

我們洞察別人的思想,吸收別人的思想,卻沒有內化為自己的思想。

最終追逐的就是別人的影子,思想成為他人的映射,卻從來都不是我們自己。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聽過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正如書中所說:

大多數人仿佛一片落葉,在空中翻滾、飄搖,最后踉蹌著歸于塵土。極少數人如同天際之星,沿著固定的軌跡運行。沒有風能動搖他,他內心自有律法和軌道。

真正的幸福,是能夠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

02

投入生活,即是真正的修行

悉達多在告別喬達摩之后,繼續走上了求道之路。

婆羅門的智慧、沙門的戒律和喬達摩的講道,都讓悉達多覺得失去了自我。

只有拋棄這些外界的束縛,才能慢慢地靠近內心真實的自我。

他開始用心去感知世間萬物,流光魅影在他眼中閃耀,日月星辰在他心中運行。

他渴望體驗塵世生活,向名妓迦摩羅學習愛情,向富商迦摩施瓦彌學習做生意。

前者給了悉達多情欲的極樂體驗,后者則帶著悉達多步入商界,學會賺錢和花錢。

他利用自己思想、等待與齋戒這些技能指導生活,并獲取了巨大的社會財富。

歲月如流,悉達多在飽食豐衣的日子里幾乎察覺不到光陰的流逝。

然而他逐漸沾染了世人的幼稚與膽怯、貪婪與懶惰,墮落于世俗的愛欲與財富。

他不斷尋找刺激,試圖在醉生夢ㄙˇ的寡淡生活中找到一絲波瀾。

他沉溺于ㄉㄨˇ博,對乞丐不再仁慈,對施舍毫無興趣,也不再借錢給求助的人。

他學會的恰是他年輕時最難接受、最蔑視的東西。

可悲可嘆的悉達多只剩下衰老和疲憊,曾經視為真理的世間,如今卻是枷鎖和負荷。

一遍遍填滿欲望,又一遍遍品嘗孤獨。

朱德庸說:「人的欲望就如同牙膏一樣,當它被擠出來之后,就很難再擠回去。」

過度膨脹的欲望,讓悉達多迷失自我并陷入無止境的貪婪中無法自拔。

悉達多選擇了逃離,再一次成為一個修行者。

他厭惡那自我放棄、自我ㄉㄨˊ害、自我折磨的自己,于是滋生了求ㄙˇ之念。

在絕望地準備跳河自ㄕㄚ之際,他荒蕪的靈魂猛然蘇醒。

他意識到,只有經歷過心理上和生理上真正的體驗,才能做到真正的斷絕。

他不僅用思想,還用眼睛、心靈和肉體經歷了塵世的一切,也慶幸自己經歷了它們。

誠如梭羅在《瓦爾登湖》中所言:「生活不在于擁有,而在于體驗。」

真正的自我,就是過去一切體驗的總和。

我是我接觸過的人、碰到過的物、感受過的歡樂、迷失過的痛苦等等所有的一切,才有此刻的我。

沒有體驗,就永遠不會有覺知。

人生是一場修行,紅塵就是最好的道場。

03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尋找真正的自己

離開世俗生活的悉達多,決定成為一個擺渡人。

他找到當年渡他過河的船夫瓦耶迪瓦,跟他學習劃船制槳、耕田勞作。

他每天在河邊傾聽著河水的聲音,領悟生命的真理。

悉達多在這條河中看到自己的一生,少年的悉達多、成年的悉達多、老年的悉達多,仿佛沒有過去、沒有未來,一切都是本質和當下。

然而苦難未盡,仍會再次輪回。

在幫助喬達摩弟子渡河的過程中,船夫意外救了因被蛇咬傷的迦摩羅和其兒子小悉達多。

可迦摩羅卻ㄉㄨˊ發身亡,留下小悉達多跟著兩位船夫一起生活。

但兒子從小嬌生慣養,無法忍受貧窮困苦的生活。

他帶來的不是幸福安寧,而是對悉達多的厭惡與折磨。

終于在一天矛盾爆發后,兒子選擇了憤然離他而去。

悉達多承受著愛而不得的痛苦,同時也想起少年時期的自己是怎樣迫使父親答應他出門苦修,讓父親心痛的情形。

他幡然醒悟,每個人都要獨自走過自己的人生,在漫長的旅途中蒙受玷污,承擔罪過,痛飲苦ㄐ丨ㄡˇ,尋覓出路。

他不再與命運搏斗,不再與意志作對,而只是專注于眼前,用心感知當下的每一刻。

最后悉達多徹悟:

審視世界、解釋世界或藐視世界,或許是思想家的事。我唯一的事,是愛這個世界。不藐視世界,不憎惡世界和自己,懷抱愛、驚嘆和敬畏,注視一切存在之物和我自己。

就像陀思妥耶夫斯基說的:

「要愛具體的人,不要愛抽象的人;要愛生活本身,勝于愛生活的意義。」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尋找最真實的自己。

真正的自我應該存在于真實的生活中,存在于我們能夠接觸到的當下。

唯有接納自己、接納他人、接納世界,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

寫在最后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出了人生的三大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從第一階段不知前路幾何的迷茫,到第二階段上下求索的無怨無悔,再到第三階段真正的大徹大悟,這也正是悉達多的修行之路。

人的一生,就是不斷認識自己的過程。

我們是自己的出發地,也是自己的目的地。

當我們融入生活、體驗生活、熱愛生活,我們擁有的就是有意義的一生。

最后,用《悉達多》中的一句話送給迷霧中的你:

我不再將這個世界與我所期待的,塑造的圓滿世界比照,而是接受這個世界,愛它,屬于它。

女領導突然提拔你,無非兩個原因,能力強只是其中一方面!
2024/04/22
面對裁員,別傻傻聽安排,聰明人都這樣做
2024/04/22
職場中,領導愿意提拔的員工,從來不是工作表現最好的那些人?
2024/04/22
與領導搞好關系,沒那麼復雜,做好這三點就行
2024/04/22
領導不提拔你,還讓你負責重要工作,三點看透
2024/04/22
當上領導就變了個人,這三個原因太過真實
2024/04/22
西方「金瓶梅」《查泰萊夫人的情人》:靈與肉之間,忽略誰都不行
2024/04/22
《簡愛》:一個跪著的靈魂,撐不起一種燦爛的生活
2024/04/22
《白鹿原》: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傳統里,沒有例外
2024/04/22
《悲慘世界》:最悲慘的是,大多數人不是缺錢,就是缺愛
2024/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