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就像舊機器,很難再創造出更多的價值,反而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修理維護。
真正想讓自己有一個安穩的晚年,便要懂得在年輕時,就趁早考慮將來老去的時候,需要什麼。未雨綢繆,為自己準備好資源,方能更加安穩度日。
老有所依,是一種希望。
多少父母將自己的養老希望,寄托在了兒女身上。其實,人這輩子,真正能依靠的人,往往是自己。
到了晚年,伸手找兒女要這些東西的父母,日子大多不好過。
人,手里沒錢,就會活得很卑微,很被動,很沒有質量感。
上個月,我碰到鄰居阿姨,七十多歲的年紀,她在垃圾桶旁邊撿起一個紙箱往回走。迎面遇見我,她把紙箱藏在身后,有些不好意思。
她沒養老金,從農村來,幫兒子兒媳看了幾年孩子,如今孫子長大,兒子給他在這個小區租了房子。
每個月兒子給她八百塊錢的生活費。在城市里住,干啥都要花錢。八百元看似不少,但除去吃喝,買點日用品,再生點小病,錢就不夠花。
每當她找兒子要錢,兒媳總要生氣。她不想讓兒子為難,就偷偷撿點廢品賣,賺點零花。還不敢讓別人知道,怕給兒子兒媳丟人。
毛姆說:「金錢有如第六感官一般,如果沒有金錢,便不可能完全利用其他的感覺。」
晚年,沒有收入,伸手向子女要錢花,總是有諸多的不如意。就算兒女孝順,但總有一種拖累他們的感覺,內心充滿愧疚感。
若兒女和伴侶因為給父母錢再鬧矛盾,那麼生活就會更鬧心。
到了晚年,依賴他人,伸手要錢才能活下去,日子必然過得動蕩不安。
人老了,要學會給自己攢錢,讓自己有錢可以作為底氣,活得更體面點。
人老了,總是會覺得孤獨,活得很沒有安全感。
一些父母,不想讓子女去太遠的地方,甚至覺得,子女不必太有出息,能留在父母身邊就好。
經常打電話給兒女,找各種理由要求子女陪伴。
若是,兒女太忙了,便會埋怨子女只知道賺錢,不在父母跟前盡孝道。
可子女成家立業,注定有太多的事情要忙,很難滿足父母一直陪伴的要求。
只想依靠子女,會覺得他們不孝順,不貼心,會與子女之間產生很多誤會。
生活中,總是想讓子女陪伴,自己不懂得花心思經營晚年生活的人,會讓子女很難平衡家庭和事業,活得很累。
同時,作為老人,到了晚年,自己不用心去經營自己的生活,日子會過得很無趣。自然,過不好自己的余生。
一些父母,雖然老了,但是在家庭中,依然很強勢,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
《雙面膠》中李亞平的媽媽,介入到兒子和兒媳的小家庭里。
明面上把自己說得很卑微,是他們的保姆、廚子,全身心地為他們服務。
其實,一直給兒子「洗腦」,告訴兒子「媽是最愛你的人,永遠都不會害你,你得聽媽的話」。
她這樣做,不僅攪黃了兒子的婚姻,還讓孫子享受不到一個完整家庭的溫暖。
李亞平結婚了,作為母親,她依然千方百計地控制兒子的思想,讓他把媽媽放在心里的第一位。
兒子一心取悅她,對很多事情的處理都不理智,以至于傷了妻子的心。
最終,所有人的日子都沒有過好,留在心中的是痛楚和悲傷。
《原生家庭》中寫道:「當你把父母的感受當作你大部分人生決定的基礎時,你正在放棄自己的自由選擇權。如果在你心中,父母的感受永遠占首位,那麼你的人生也將由他們駕馭。」
父母強勢,在家要絕對的主導地位。以為這樣就能更加團結,子女聽話就是孝順。
其實,父母要絕對的家庭地位,勢必會阻礙子女的成長,也會影響子女的家庭關系。這個家很難有好的發展,福氣和運氣也會走遠。
亦舒說:「每一個人最終的歸宿,都是自己。」
人到晚年,一定要有錢,有樂趣,有照顧好自己的能力。
攢些錢,可以自主選擇生活的方式,保證生活質量。讓自己有點追求,在興趣愛好中,獲得更多的快樂、成就感。
別總想著依賴他人,才能感到踏實。靠自己,依然能生活得很幸福。
人老了,心不老,活出精氣神。過好自己的生活,讓內心充實,富養精神世界,活出屬于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