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鏈》是法國作家莫泊桑,在1884年完成的短篇小說。初次讀《項鏈》,是因為作品名字好看。
不知為何,一看到「項鏈」,總覺得有些許摩登的氣質。仿佛從名字,就知道這是一個關于虛榮的故事。
故事發生在19世紀的法國,女主角瑪蒂爾德嫵媚嬌柔。
雖然對名貴的珠寶、炫麗的服裝(貴族),心向往之,但貧富間的懸殊橫亙在那里,命運只將她安排給了普通的教育部職員(中小資產階級)。
瑪蒂爾德既驕傲又好面兒,雖然嫁是嫁了,但心卻是「不安分」的,所以每天沉浸在珍饈佳肴、錦衣華服的幻想中。
幻想雖是免費的,但是瑪蒂爾德卻是痛苦的,心理學上稱這為心理落差。
心理落差指對自己的期望值過高,或是原本擁有的卻因為特殊原因而失去,從而無法實現或是很難實現,理想與現實產生落差。
瑪蒂爾德期望自己能過上貴族的生活,但現實只是一個普通的中小資產階級。她雖然如愿地盛裝出席舞會,卻始終要面對曲終人散后的落寞。
如果等待她的只是落寞,或許瑪蒂爾德只用「失落」,就可以應付。但或許,虛榮好面兒,是需要代價的。
瑪蒂爾德面臨的是3萬6千法郎的債務,債台高筑的美嬌娘,被巨額的賠償,壓彎了腰、壓粗了手腳。
1法郎=1.1633人民幣。根據巴爾扎克在《官場現形記》中的描寫,一個司長年收入是1200法郎,瑪蒂爾德的丈夫只是職員,年收入低于1000法郎,還要擔負一家子的開銷。
以前讀《項鏈》時,我只看到瑪蒂爾德的虛榮,現在再讀,我看到了作者想傳達的另一面,即生而為人,面子重要?還是里子重要?
俗話說,「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張皮」。很多人特別怕被人輕視,所以非常在乎自己的面子。
瑪蒂爾德就是其中一個。她天生麗質,自命不凡,卻因低配的出身,嫁給了普通的職員。
所謂,天生麗質難自棄。
她鮮少出去串門,因為每次看見別人珠光寶氣,就會有心理落差,就會艷羨怨懟,所以她寧愿一直活在幻想中。
丈夫雖然財富不夠,但寵妻十足。他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弄到了一張舞會邀請函,又花了400法郎,給她買了一條裙子,只為博得瑪蒂爾德的笑容。
瑪蒂爾德覺得貴婦人都該有珠寶,所以她去跟朋友借了條鉆石項鏈。舞會上的瑪蒂爾德,光彩照人,艷壓群芳,虛榮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如果項鏈沒丟,或許瑪蒂爾德後來的生活,不會有任何變化。但不幸的是,項鏈丟了。這條給她風光,又給她不幸的項鏈,扯去了瑪蒂爾德所有的青春。
鉆石項鏈需要3萬6千法郎,瑪蒂爾德本就沒存款,丈夫微薄的工資,更是杯水車薪。整整十年,3650天,87600小時,5256000分鐘,想想都難熬。
瑪蒂爾德辭去傭人、搬進地下室,從中小資產階級,變成了城市平民。從十指不沾陽春水、終日想入非非的美嬌娘,變成了潑辣粗野的貧寒婦人。
如果她知道,幾個小時的面子,需要用十年去償還,瑪蒂爾德還會在乎面子嗎?但人生沒有如果,愿賭就要服輸。生活中改變我們命運的,往往就是一些小事和一個決定。
好的皮囊千篇一律,指的是面子;有趣的靈魂百里挑一,就指的是里子。
關于「里子」,百度百科上給出的解釋是,某些東西的里面或內部。對人類來說,里子就是人最本質的東西。
那麼,什麼才是人最本質的東西呢?比如道德底線,比如契約精神。瑪蒂爾德雖然丟了項鏈,但她也為丟失的項鏈,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她遵守了契約精神,堅守了道德底線。有借有還,既沒溜之大吉,也沒詭辯作假。既在舞會上、朋友前保留了面子,也沒失掉里子。
而瑪蒂爾德的丈夫,也遵守了婚姻的契約精神。雖然清貧,卻并沒因為妻子丟失項鏈,就將她舍棄,而是和她共同背負起了債款。
「貧賤夫妻百事哀、大難臨頭各自飛。」莫泊桑筆下的盧瓦瑟爾(瑪蒂爾德的丈夫)有情有義,盡顯夫妻間的溫暖。
莫泊桑筆下的瑪蒂爾德,也不只是光講求面子的虛榮者,而是遵守契約精神,敢于承擔、不逃避的勇敢者。
事實上,對莫泊桑而言,瑪蒂爾德從一開始,就得天獨厚。盡管生活不盡如人意,但是她獨特的氣質和內在的風韻,就足以支撐她的美麗。
而這份提前就埋下的內核,才是莫泊桑想傳達給讀者的真正內涵。正如他在開頭寫的那樣。
有些女子天生麗質,嫵媚嬌柔,偏偏由于命運的陰差陽錯竟降生在清寒的工薪家庭,他便是此中的一人,他還說,女人本就沒有什麼等級品位,家庭世襲,她們的美貌,她們的風韻,她們的魅力,就是她們的出身,他們的門第。
《一代宗師》有句台詞,至今印象深刻。「人活在世上,有的活成了面子,有的人活成了里子,都是時勢使然。」
19世紀的法國,戰爭不斷,內閣人員也在不停變化。雖然啟蒙運動逐漸解放人民的思想,但是階級等級仍舊森嚴。
主要分為大資產階級,也就是貴族、中小資產階級、城市平民、無產階級。瑪蒂爾德的丈夫是教育部職員,屬于中小資產階級。也就是位于不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中間地帶。
森嚴的階級層級,讓出身清貧的瑪蒂爾德,無法認識貴族,也根本不可能嫁進豪門,所以,她只能委身嫁給一個普通人。
而當時法國的女人,囿于家中,還沒完全獨立解放,經濟上依舊需要依附男人。即便有改變自己、創造財富的心思,也只能將命運交托在丈夫手中。
讀過《項鏈》的人,大多覺得瑪蒂爾德愛慕虛榮,但卻很少有人會察覺,她作為女人的無奈和辛酸。
正如莫泊桑所說,瑪蒂爾德是那麼的天生麗質,雖然穿著粗制濫造的衣服,但是在女人堆里,卻依然光燦奪目。
一個天生麗質的女人,在捧高踩低的法國社會,又怎能甘心做一顆不起眼的綠葉呢?但是,她沒辦法,她只能依附男人。
莫泊桑是現實主義作家,他的小說一向以現實為題材,帶著濃重的現實批判色彩。
他塑造的人物形象,既不夸張,也不濃重,尤其著力于人物真實的內心感受。
魯迅在《我怎麼做起小說來》中曾說過:「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中不幸的人們,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效果。」
莫泊桑出身在沒落的貴族,嘗盡了人生百態,他的小說靈感,雖多取自于生活,卻并不完全將生活狀態簡單復制。
他習慣從細碎的小事中,找出那些被人忽視的東西,以小見大,引人深思。這樣既避免了繁瑣拖沓的描述,又飽含了深意。
《項鏈》這部作品,就是由借項鏈這樣的小事出發,首先展示了瑪蒂爾德的虛榮。然后又從丟項鏈后,瑪蒂爾德夫婦,遵守契約精神,敢于承擔的做法上,展現了人的可貴精神。
在語言方面,莫泊桑從不恪守既定的規則,它偏愛白描式的語言風格,用文字描寫色彩、營造最真實的畫面感。
法國作家法郎士曾評論說,莫泊桑的語言雄勁、明晰、流暢,充滿鄉土氣息,使人們愛不釋手。他具有法國作家的三大優點:明晰、明晰、明晰。
的確,白描式的描寫,明晰的畫面感,給了我們充分的想象空間。下面是我從《項鏈》里,摘抄下來的句子,我們一起來欣賞下這位語言大師,運用白描的手法,在畫面感的營造上,有多麼的傳神。
·她的家里陳設簡陋,四壁蕭索,桌椅板凳破破舊舊,衣裳穿著皺皺巴巴。她幻想自家的接待室四壁掛著東方的帷幔,被青銅做的大燭台照的通亮,寧靜優雅;幻想自家有幾個掛著絲絨簾幔的客廳,里面的傢俱雅致美觀,擺設奇巧珍貴。
這一段是瑪蒂爾德坐在家里,想入非非的描寫。
莫泊桑運用「皺皺巴巴」「破破舊舊」「通亮」「絲絨簾幔」等詞語,將瑪蒂爾德家中的一貧如洗,和幻想中的金光燦燦形成鮮明的對比,突出了瑪蒂爾德現實中的悲哀和失落。
·她得洗碗碟鍋盆,玫瑰色的手指在油膩的碟碗上、在鍋盆底上受磨損。她要手挎著籃子,跑水果店、雜貨鋪、肉鋪,她要一個子一個子地捍衛自己那可憐的錢包,討價還價,錙銖必爭,常常遭人辱罵。
項鏈丟了,為了歸還項鏈,瑪蒂爾德夫婦背上了三萬六千法郎的債款。瑪蒂爾德雖然不富裕,但也算是中小資產階級,也有傭人伺候,也是個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嬌媚娘子。
但是如今,只能親歷親為,「玫瑰色的手指在油膩碗碟上」「錙銖必爭」等一連串的描寫,將瑪蒂爾德欠債后的生活,描寫的淋漓盡致。仿佛一個被生活所迫的女子,就站在我們面前。
小說雖短小,但是用詞斟酌,給了讀者強烈的畫面感。在字里行間,也傳遞了作者對等級的批判、對貧苦人民的同情、對人具有兩面性的客觀展示。
《平凡的世界》里有一句話「人們寧愿去關心一個蹩腳演員的雞毛蒜皮,也不愿了解一個普通人波濤洶涌的內心世界。」
雞毛蒜皮雖然無聊,但是因為罩上了演員的光輝,就變得有趣多了;而普通人內心的澎湃,因為普通,卻不被人重視。
我們常被浮夸的表象所迷惑,卻最易忽視深層的東西。這也就是為什麼好看的皮囊讓你愛不釋手,有趣的靈魂你卻讀不懂的原因。
所以,有人為了網紅,一擲千金;也有人為了整容,訪遍「名醫」,卻很少有人會為了提高能力,苦其心志、勞其體膚。
最近,「量子波動速讀大賽」刷爆了朋友圈。5分鐘讀10萬字的噱頭,吸引了不少家長的駐足。
所有家長都望子成龍,抓住這一痛點,結合日本研究者的背書,很多家長心動了,并掏出了高昂的學費。
延安大學神經外科教授周志武說,「科學上并不存在任何專門開發孩子腦潛力的技術。」
5分鐘10萬字,我們想想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任務。但家長深信不疑的原因,是什麼呢?還不是只看到了浮夸的表面,而忘記了去核實查證。
不論是做人,還是做事,我們常因過于注重表面,就忘記了其內核的重要,忘記了萬物最根本的規律。
雖然表象很絢麗,但是內核才一個人或是一件事的根本。
就像蓋樓一樣,如果沒有好的根基,再宏偉的建筑,也終會分崩瓦解。
如果你只在乎面子,那你終其一生,也只是在皮囊上下功夫;如果你開始慢慢嘗試去了解里子,那你才能看到最根本的內核,才能悟透表象背后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