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一輩子,帶著使命感而來。每個人,完成自己的使命之后,又悄悄從這個世界離去。
人到晚年,過得好不好,要看自己的使命是否已經完成。
若是,使命感完成,心里沒有焦慮,沒有憂愁,日子自然會過得輕松點。使命感沒有完成,到了晚年,還活在焦慮中,活在痛苦之中。
人到六十歲,這四件「使命感」的事沒完成,晚年很難熬。
走進婚姻,有了孩子后,父母對子女就有了「養育」的使命感。
盡管,有人說,養育子女只需要養育到成年,就算完成了使命感。但是,許多父母,即便老了,依然對子女舍不得放手。
過分溺愛和寵愛孩子,導致子女不獨立,到了晚年,不得不還要為子女的事焦慮不已。
越是如此,子女就越是難以獨立,越是難以在社會上立足。
這世間的路,都需要靠自己去走。哪怕是父母,也是無法替代的。
到了六十歲,依然還沒有將兒女培養得獨立,晚年就會為了子女負重前行。其實,要想子女學會獨立,完成使命感,就要學會狠心點,學會放手。
不再插手子女的事,不再過分保護子女,他們就能得到快速的成長,快速學會獨立。
作為父母,最大的牽掛,就是將來自己離開世界了,不知道兒女會怎麼生活。
從心底希望,兒女能找到適合他的那個人,一起經營家庭。在風雨人生路上,彼此之間能相互扶持,共同前行。
這樣,無論生活有多糟糕,始終會有一個人,能和他在風雨里前行,護他周全。
可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在恰當的時機,遇到對的那個人。有的子女,即便到了三十歲,依然沒有遇到有緣人。
父母一天天老去,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兒女,年齡大了,卻沒有成家,心里無比的落寞,也無比的焦慮。
兒女沒有結婚,作為父母,就會從心底覺得自己的使命感沒有完成。因為,還沒有扶持子女成家立業。
人到六十歲,看著自己的父母一天天老去,心里是惆悵的。
許多人,到了六十歲,并沒有多大的能力,贍養自己的父母。六十歲之前,都在為了兒女的學業、婚事做準備。
這期間,消耗了大量的金錢,甚至還欠下了許多的外債。
費盡幾年的努力,好不容易把債還了,可是自己已經六十歲了。還沒有為自己攢到養老錢,也沒有能力贍養父母。
看著父母省吃儉用,生病了也熬著不去醫院,心里又愧疚,又懊悔。
想好好孝順父母,無奈自己沒有能力,無奈事太多,壓力太大。
人到六十歲,沒有實現財務自由的人,也沒有能力贍養父母,覺得自己的使命感沒有完成,自然晚年的生活也會不好過。
若是,要問一個人的一生,有沒有價值,那就要看是否為自己活過。
人的終極使命感,其實就是為自己活一次。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是為了體驗生活,就是為了來看這世間的風景。
只是,許多人,忙忙碌碌一生,卻沒有為自己活過。
沒有為自己活過的人,回顧自己半生,心里有的是遺憾,是痛苦。到了六十歲,心里還是放不下過往。
遺憾終生,才是一個人活得最失敗的樣子。
人到六十歲,多想想你想要活成什麼樣子,帶著自己滿腔的熱情,為自己活一次。
人生一輩子,很短暫,不要蹉跎歲月,不要忽略自我。
到了六十歲,不管你的使命感有沒有完成,都要學會善待自己,好好生活。
讓自己的余生,過得精彩,活得從容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