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讀懂《貧窮的本質》,離錢就很近了
2023/09/06

擺脫貧窮唯一的辦法,就是要從根本上跳出「貧窮的陷阱」。

看過一篇報道。

在一些發展中國家,有數百萬窮人,每周只有4美分收入。

慈善機構前去捐款,給每戶貧困家庭發放1000元美金。

起初,這筆「巨款」,的確讓他們生活起色不少。

但僅僅兩年之后,90%的人又跌落貧窮的深淵。

有人疑惑:有了錢,怎麼還會窮?

他們完全可以拿錢做買賣,或者進行商業投資,或是學個一技之長去打工。

可現實卻是,無論他們怎麼努力,最后依舊掙扎在貧窮邊緣。

有人拼命工作賺錢,卻因一場大病,一夜返貧;

有人忍不住消費,整天東拼西湊地還賬單;

還有人早早輟學打工,到頭來,成了最廉價的勞動力。

我們想盡辦法致富,可結果卻是越努力越窮,越窮越沒信心。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比吉特和埃斯特,是世界級「貧困」專家。

他們發現:人之所以窮,是因為掉入了一個又一個的「貧窮陷阱」。

兩位經濟學家合寫了一本書,名為《貧窮的本質》。

他們從專業角度,深度剖析了這一困擾人類上千年的難題。

最終發現,擺脫貧窮唯一的辦法,就是要從根本上跳出「貧窮的陷阱」。

把錢花在刀刃上,才能不被消費陷阱吞噬。

在書里,作者講了窮人帕克的故事。

帕克,是印尼的一個農民,常年吃不飽飯。

他身體極度虛弱,干不了活,賺不來錢。

可當阿比吉特去帕克家時,卻意外地發現,他根本不窮。

帕克家里,不僅有電視機、DVD機、移動電話,還有茶葉、咖啡和糖。

阿比吉特百思不解:你為什麼不先填飽肚子,而是買這些沒用的?

帕克說:我總得給自己找點樂子。

在貧民窟,帕克遠不是個例。

阿比吉特見過很多面黃肌瘦的窮人,擠在音像店購買電影光盤。

他對大家說:吃飽后去賺錢,遠比消費重要。

可不管怎麼勸,窮人們還是一有點錢,就跑去購物。

控制不住享樂的欲望,缺乏延遲滿足的定力,令他們陷入了「消費陷阱」。

而這種可怕的消費陷阱,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寧愿花錢吃大餐,也不愿報網課學技能;寧愿在促銷中當剁手黨,也不愿辦卡去健身。

在信貸、分期、打折的商業促銷中,我們總是盲目消費。

早已忘了最該花錢的地方,是增強自己賺錢的本事。

低層次的人,受金錢驅使;高段位的人,把錢當成工具。

「該花錢的地方,千千萬萬要花,不該花錢的地方,一分一厘要省。」

把錢花在刀刃上,才能不被消費陷阱吞噬。

在日常生活中養護自己。

社會學家做過一項調查:

當賺錢和健康發生沖突,你會作何選擇。

結果顯示:70%的人,選擇賺錢,放棄健康。

沒病沒災時,都覺得自己能打能抗,等生病住院,又不得不拿錢補救。

這種「健康陷阱」,只要掉進去一次,就再無翻身的可能。

書里提到,他們給窮人做調研時,發現了很多奇怪的現象。

政府發放藥物、消毒劑、營養片,盡管是免費的,窮人們也懶得去領;

收入不高的上班族,寧愿花錢喝酒,也舍不得買一瓶廉價的補鐵片;

100美元的氯包,能預防32種瘧疾,可沒有一個家庭覺得有必要購買。

窮人們似乎特別自信,拒絕拿出一點時間和金錢來關照身體。

但事實是,最容易患病的,正是他們。

有句話很扎心:

「一個普通人和窮人的距離,就隔著一場大病。」

人最大的愚蠢,就是對身體漠不關心,把健康放在最后。

兩位作者將這種「健康陷阱」歸結為:意識的缺失與行動的拖延。

不想因病致貧,既要有意識上的覺醒,更要在日常生活中養護自己。

如果思維是一堵墻,錢就在墻的另一邊。

作者埃斯特,有個叫尤努斯的朋友,是一位成功的企業家。

一次,尤努斯外出,看到三個印度婦女,在公路上揚沙子。

他好奇地上前詢問,竟得知這是一門無本萬利的好買賣。

婦女們從海邊運來濕沙子,鋪在公路上任汽車碾壓。

等尾氣吹干沙子,她們再收集起來,賣給有錢人。

因為這種沙子,細膩干凈,正好用來擦拭高檔餐具。

尤努斯提出,可以投資幫大家建工廠,一起多賺點錢。

但婦女們卻拒絕他說:我們只想填飽肚子而已。

尤努斯無奈地說:窮人們發不了財,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思維局限。

為了對比富人與窮人,埃斯特畫了這樣兩條曲線。

窮人做生意是OP曲線,很容易起步,但到某一個點,就停下來,之后再也沒有突破;

而富人做生意,是OZ曲線,會在調整和嘗試中,持續盈利,不斷超越原有水平。

而導致差別的根源,就在于思維模式。

比起富人,窮人的認知結構,十分固化,無法迭代。

巴菲特說過:

「我的一生中,從未遇見一位沒虧過錢的富人,卻遇見許多什麼都不敢干而從未虧掉一毛錢的窮人。」

不敢嘗試,拒絕改變,逃避挑戰,看似安全,卻也失去了一切可能性。

財富到底在哪里?

如果思維是一堵墻,錢就在墻的另一邊。

不走出思維陷阱,無論多努力的人,都不會賺到大錢。

別讓自己的情緒,成為你跨不過去的那道鴻溝。

2008年夏,兩位作者認識了一個叫蒂娜的可憐女人。

她患有抑郁癥,和殘障的母親,擠在破爛的窩棚里,靠乞討為生。

她原本經營著一家服裝廠,卻因為丈夫收回一張空頭支票而陷入困境。

那天,得知丈夫被騙后,她大發雷霆,不停地咒罵抱怨。

之后,更是越想越絕望,干脆放棄了經營。

幾個月后,丈夫出了嚴重的交通事故,并向蒂娜提出了失婚。

一連串打擊下,蒂娜萬念俱灰,再也無法好好生活。

不少人鼓勵她:打起精神來,你可以東山再起。

但蒂娜每次都沮喪地說:沒有希望了,我天生就是窮命。

心理學家阿爾伯特,提出過一個「ABC模型」。

A是指事件,B是指由事件引發的情緒,C是指由情緒引發的結果。

很多時候,不是A直接導致了C,而是我們的情緒B,決定了事態走向。

就像故事里的蒂娜,她的不幸,并非因為那張空頭支票,而是源自太過消極的情緒。

生活中,誰都可能遭遇意外,碰上壞事。

任由自己發脾氣、沮喪、難過,只會讓負面情緒引發惡性循環。

決定生活的不是某件事,而是我們對這件事的反應。

兩位作者一致認為,窮人因為生活艱難,更容易情緒化。

因為輸不起,怕損失,他們陷入諸多「情緒陷阱」中不可自拔。

生活已經很難了,別讓自己的情緒,成為你跨不過去的那道鴻溝。

給自己一點時間,用知識武裝起頭腦。

《人生算法》有這麼一句話:窮人傾向于拿到確定的東西,他們不要機率權。

拿教育來說,窮人等不及用知識賺錢,而是一有可能就出門打工。

知識到底能不能變現,他們不確定,但打工一天拿到的錢,卻親眼可見。

這樣做,能暫時緩解貧窮,卻付出了巨大的機會成本。

作者阿比吉特,一直認為窮人是沒錢讀書。

可接觸大量窮人之后,他才明白,事實遠非如此。

在很多國家,窮人可以讀免費的公益學校。

可遺憾的是,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小學沒讀完,就急忙忙投身社會。

阿比吉特公布了一組數據:

「小學教育會讓一個人增收6%,國中教育會增收12%,高中教育則高達20%,如果繼續深造,讀大學讀研,乃至考博,收入將呈指數級上升。」

可這組數據,在貧民窟毫不起效,大家始終覺得,讀書無用。

功利心和實用主義,令無數家庭陷入「教育陷阱」之中。

可實際上,對窮人而言,在無背景無人脈的前提下,讀書是唯一那條改命的路。

給自己一點時間,用知識武裝起頭腦,才能打通社會的壁壘。

教育,是以小博大的博弈。

只要堅持下來,你才能用四兩撥千斤的巧勁,甩掉貧窮的帽子。

小聰明,恰恰是最大的陷阱。

在印度,有一位蕾迪女士,是某家信貸公司的首席執行官。

一天,她在路上遇到一個拾破爛的人。

聽他抱怨說:「如果有自己的小推車就好了,現在每天還完租車費,賺的錢連一個餅都買不起。」

蕾迪一聽,頓生憐憫之心,馬上以極低的利率給這人發放了一筆小額貸款,幫他買到了小推車。

不久后,善良的蕾迪將這種貸款推廣,很快就幫到了上萬名窮人。

但令人萬萬想不到的是,僅僅半年后,蕾迪就遇上了大麻煩。

先是有人制造騙局以各種理由拒絕還款,后有人拿了錢就消失。

甚至有人造謠蕾迪因經濟犯罪馬上跑路,她的貸款可以不還。

窮人們發揮聰明才智,每個人都能為自己找到不還款的理由。

最后,傷透了心的蕾迪,因收不回借款而宣告破產。

窮人們白拿貸款,看似賺了便宜,可結果卻是,再也沒人愿意貸款給他們。

再到急用錢時,他們只能找黑幫借高利貸,而結果大都是家破人亡。

在書里,兩位作者感慨道:

窮人們并不笨,但他們的聰明,往往用錯了地方。

很多時候,人越窮越愛耍小聰明,越沒錢越想鉆空子。

命運所有的饋贈,都暗中標好了價格,每一種投機取巧,最終都套牢自己。

心理學上,有一個「聰明守恒定律」:

一個人越精明,越容易遭受失敗;越是聰明過了頭,越反被聰明誤。

小聰明,恰恰是最大的陷阱。

把腦子用對地方,腳踏實地地賺錢,才是人最該走的正路。

不走出貧窮陷阱,人將永遠被貧窮詛咒。

《貧窮的本質》出版后,徹底顛覆了人們對貧窮的認知。

作者阿比吉特和埃斯特真誠地說:

「我們希望這本書,能為全世界的窮人指點迷津。」

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貧窮是一種不可抗力。

是厄運,是意外,是他人的為難,是外界的戕害,導致我們無法翻身。

可看完這本書之后才明白:不走出貧窮陷阱,人將永遠被貧窮詛咒。

困住我們的從來不是別人,而是那個盲目又固執的自己。

而真正能幫到我們的,也恰恰是覺醒后的自己。

女領導突然提拔你,無非兩個原因,能力強只是其中一方面!
2024/04/22
面對裁員,別傻傻聽安排,聰明人都這樣做
2024/04/22
職場中,領導愿意提拔的員工,從來不是工作表現最好的那些人?
2024/04/22
與領導搞好關系,沒那麼復雜,做好這三點就行
2024/04/22
領導不提拔你,還讓你負責重要工作,三點看透
2024/04/22
當上領導就變了個人,這三個原因太過真實
2024/04/22
西方「金瓶梅」《查泰萊夫人的情人》:靈與肉之間,忽略誰都不行
2024/04/22
《簡愛》:一個跪著的靈魂,撐不起一種燦爛的生活
2024/04/22
《白鹿原》: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傳統里,沒有例外
2024/04/22
《悲慘世界》:最悲慘的是,大多數人不是缺錢,就是缺愛
2024/04/22
《名人傳》之托爾斯泰:生命是一場虛妄,死亡是唯一的結局
2024/04/22
叔本華《人生的智慧》:「內心不幸」的人,再多的物質都拯救不了
2024/04/22
領導安排這3件事,老實人爭先完成,聰明人卻避之不及
2024/04/21
領導拿捏下屬的5種手段,讓你不得不服
2024/04/21
被領導針對和排擠,別著急離職,三招教你應對
2024/04/21
出現這4種跡象,領導絕不會重用你,別抱幻想了
2024/04/21
公司逼你離職的5個招數,讓你啞巴吃黃連
2024/04/21
同事想要害你,會悄悄做這四件事,看透強勢反擊
2024/04/21
領導喜歡你卻不重用你,一般都是因為這3個原因
2024/04/21
職場逍遙游:19條非主流職場生存法則
2024/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