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契訶夫《苦惱》:堅韌地面對苦難,才不會在別人的冷漠中失掉尊嚴
2023/09/20

「我拿我的苦惱向誰去訴說?」

這句《舊約全書》中的語錄,正是馬車夫約納的心聲。

約納是契訶夫短篇小說《苦惱》中的主人公。老婆很早去世了,兒子又「剛剛死于熱病」,他懷著滿腔愁苦卻無處可以傾訴。沒有誰能給他慰藉,甚至沒有人愿意聽他把自己的故事講完。最終他只好無奈地對著馬兒訴苦吐怨。

契訶夫

《苦惱》發表于1886年。當時俄國在沙皇的專制統治下,人們都極其自私麻木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約納是一個在農奴制改革下破產的農民,作者通過他短短幾個小時的經歷,將社會底層人民的艱難與孤獨,以及一個冷冰冰的世界呈現在讀者面前。

列夫·托爾斯泰和高爾基都曾給予《苦惱》很高的評價。英國女作家凱瑟琳·曼斯菲爾德曾說:「如果法國的全部短篇小說都毀于一炬,而只有《苦惱》留存下來的話,我也不會感到可惜。」

今天,《苦惱》的時代烙印帶給我們的觸動已不再那麼深刻,取而代之的是對人性的思考。我們生活在一個極其快節奏的時代,人人都在自己的軌道上奔忙。「我的苦惱向誰訴說?」這樣的困惑依然存在。《苦惱》像一個多面鏡,不但讓我們看到了人與人之間心靈的隔膜,也看到了一個人在面對痛苦時的軟弱和迷茫。比起喪子之痛和無處訴說的悲涼,為了從別人那里獲得同情、尋求慰藉,卑微得連起碼的尊嚴都不顧,這種在痛苦面前人格的喪失,其實更能戳中我們,引起對自我的反思。

當代作家肖復興說:「不同時代,契訶夫讓我讀出不同的味道,這便是契訶夫的魅力。」

接下來,我將從三個方面闡述約納的苦惱帶給我的思考,希望在走進人物、致敬經典的同時,也能喚起內心中對生命最深沉、最健康的愛。

一、卑微的人,注定受苦 | 以堅韌的態度面對苦難,才不會在別人的冷漠中失掉尊嚴

周國平老師在《妞妞》中寫到:「置身于一個具體的苦難中,我身上的人性的弱點也一定會暴露出來,盲目、恐懼、軟弱、自私等其實是凡俗之人的苦難的組成部分,我對此毫不避諱。」

周國平老師寫《妞妞》時,與約納一樣,剛剛失去自己的孩子。同為父親,經受著一樣的災難,雖在不同的時代,感觸卻是相通的。

為了生存,約納雖然剛剛受到命運的重創,但他來不及等情緒平復就得出去工作。沒客人的時候,他就「佝僂著脊背,將身子蜷縮到一個活人所能做到的最大限度,呆呆地坐在馭座上」;有客人的時候,他趕著車,如坐針氈,局促不安,「眼珠到處亂轉,就像中了邪一般,仿佛自己也不明白到底應該往哪里走」。

他的周圍是光怪陸離的燈火,無休無止的喧囂。 可所有的熱鬧都與他無關,他的悲傷也不能對這熱鬧有一絲一毫的影響。

宣泄痛苦,或許是一種本能的自救。但約納卻把傾訴當成了釋放情緒的唯一手段。

當他告訴一位軍官自己剛死了兒子時,軍官只是敷衍了一句「他是怎麼死的?」,之后便閉上眼,不愿再聽下去了。面對第二波客人,約納雖然正承受著巨大的悲痛,但仍小心翼翼地討好他們,甚至連侮辱都極力配合。等他終于找到一個機會,告訴他們自己的兒子「這個星期死啦」時,得到的竟是一句麻木的回應:「這有什麼,人人都會死的。」

接著,他想去找個看門人聊聊,但還沒走近,就遭到了對方的驅趕;後來,他回到大車店,和身邊的同行訴說,對方卻沒有任何反應,「徑直鉆進被窩,蒙頭大睡去了」。

傾訴痛苦,無可非議。但迫不及待地在想在傾吐中找尋慰藉,就難免會在別人的冷漠中失掉尊嚴。使得他在經歷喪子之痛的同時,還承受著被整個世界拋棄的悲涼。

赫拉克利特說,一個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運。

約納的卑微懦弱是他所處的社會環境決定的。農奴制的影響,造就了他的依附心理。即便農奴制已經廢除,根深蒂固的依附心理短期內也不會發生改變。這是時代背景下,社會底層人民一種普遍的性格特征。

在依附性心理的作用下,約納連訴苦都顯得被動卑微。他不像在尋找一個聽眾,倒像是在乞求一份憐憫。

人有多卑微,就有多壓抑。因此,痛苦又怎能在卑微中得以釋放?靈魂又如何在卑微中得以慰藉?卑微的人,注定受苦。

周國平老師在《靈魂只能獨行》這本書中寫到: 「面對無可逃避的厄運和死亡,絕望的人在失去一切慰藉之后,總還有一個慰藉,便是勇敢承受命運時的尊嚴感。」

命運無法選擇,但態度可以。即使孤立無援,用一種堅韌的態度承受苦難,就是維護了自己的尊嚴。它不僅是一種姿態,更是一種自救。只要尊嚴還在,就有了打不倒垮不了的倔強,有了繼續朝前走的決心和力量。

二、逃避痛苦,就是坐等傷害 | 精神性的自我才能為自己找到一條解救之路

尼采指出:人生的痛苦除了痛苦自身,別無解救途徑。這就是正視痛苦,接受痛苦,靠痛苦增強生命力,又靠增強了的生命力戰勝痛苦。

尼采稱之為酒神精神下的強力意志。

起初,約納是不能正視自己的痛苦的。

「獨自一人的時候,他從不去想死去的兒子……只是向別人講講倒還是可以,但自個兒去思念他,去回憶他的模樣,那就太讓人難過了,這實在是無法忍受的……」

不能正視痛苦,就只有在悲痛中坐等傷害。沒有客人的時候,他坐在喧鬧的街角,任由痛苦噬嚙,「滿腔的苦惱可以從裂開的胸膛中奔涌而出,足以淹沒整個世界」。他完全忽略了自己的能動性,根本想不到要做些什麼才能從痛苦中走出來。 在他看來,苦難是天定的,痛苦是要向別人傾吐才能釋放的。而自己,只是一個受命運欺負,等別人憐憫的可憐蟲。

最后,在沒有人愿意聽他傾訴的情況下,他走向馬圈,對著一匹瘦馬訴苦吐怨。表面上來看,這樣的結局是凄慘的,諷刺的。諾大一個城市,竟找不到一個可以說話的人,快被逼瘋的約納只好對著一個牲口傾訴。 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同時也是約納嘗試去面對痛苦的開始。他明知道馬兒不會給他任何回應,明知道他不會得到任何開導、憐憫和慰藉,但他還是「忘情地訴說著自己的經歷,把滿腔的愁苦都向馬兒細細傾吐了出來……」

看似不得已,卻未嘗不是一條解脫之道,并且一定比他卑微地尋找一個聽眾更加奏效,更能讓心中的悲苦得以釋放。

周國平老師在女兒妞妞病逝以后,將女兒從出生,患病,到最后離去,短短一年半時間里的日常點滴,心路歷程,女兒成長中的每一點變化,病痛中的每一次掙扎,以及一位父親的不舍與心痛匯成一本沉甸甸的《妞妞》。在這本書的后記中他寫道: 「我寫下這一切,因為我必須卸下壓在心頭的太重的思念,繼續生活下去……既然活著,還得朝前走。」

苦難已成事實,逃避不是辦法。不去想它,它就不存在了嗎?它已經成為你心底里一條洶涌的暗流,無時無刻不在提醒你,一次次猝不及防地擊垮你的心理防線,讓你無處可逃。 正視痛苦,就是喚起主觀能動性,用生命的強力意志去面對它,接受它,承擔起對生命的責任,為自己找到一條解救之道。

這是精神性自我的體現。當約納走向馬圈時,他實際就選擇了主動地,充滿勇氣地去面對心中的愁苦,從迷失在痛苦中那個卑微茫然的自己,向著精神性的自我靠近。

尼采認為,最富精神性的人們,必首先是最勇敢的,也在廣義上經歷了最痛苦的悲劇。但他們正因此而尊敬生命,因為它用它最大的敵意同他們相對抗。

周國平老師也曾過,苦難可以激發生機,也可以扼殺生機;可以磨練意志,也可以摧垮意志;可以啟迪智慧,也可以蒙蔽智慧;可以高揚人格,也可以貶抑人格——全看受苦者的素質如何。

我很喜歡周國平老師的這段話,苦難能帶來什麼樣的結果,全看受苦者的素質。 素質,就是正視苦難的那份堅韌。在堅韌中正視苦難,在苦難中增強生命力,再靠增強了的生命力戰勝苦難。這就是一個精神性的自我在苦難中的成長和對抗。一個人若是缺乏精神性,就只能卑微地依賴于人。只有精神性的自我,才能最終為自己在苦難中尋得一條解救之路。

三、「你要自愛,盡量不用你的痛苦去攪擾別人」

《靈魂只能獨行》一書中寫道:「當你遭受巨大的痛苦時,你要自愛,懂得自己忍受,盡量不用你的痛苦去攪擾別人。」

約納那個年代,社會制度造成了人與人之間心靈的隔膜,每個人都活得自私麻木。大環境的冷漠,讓約納很難找到一個傾訴對象。 但這并不意味著,在大部分人都溫暖純良的今天,就可以肆意地去向別人訴苦吐怨。

因為,在這個充滿壓力的時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苦惱,都在自己的生活里硬撐,沒有誰過得特別輕松。 聽你訴苦,是別人對你的情分;而不用自己的苦惱去打攪別人,卻是你的本分。

更何況,很多時候我們其實并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事。

我原先經常會在微信上和一位朋友抱怨這抱怨那,每次她都非常耐心地開導我。雖然我明白這世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也深知朋友往往并不能真正為我排憂解難,但總覺得只要跟她抱怨一下,整個人就會好多了。

有一次,我又像往常一樣發了個語音方陣給她,過了好久她才回了句,剛睡著了。我笑她,大白天也睡覺。她回道:孩子昨晚發了一夜燒,老公出差了,于是,就一宿都沒合眼。

那一刻,我突然感到非常內疚。我總覺得自己是那個最慘的人,希望和她訴苦,排解心中的郁悶,希望從她那兒聽幾句安慰的話,暫時忘掉苦惱和委屈,可她有多不容易,我卻從沒想過。

她帶兩個孩子一定很忙很累;她偶爾提到晚上睡不著覺,一定也被什麼事情困擾著;她帶娃的同時,還在學習寫作,萬事開頭難,這背后經歷的挫折、無助和茫然,我不但不聞不問,還用自己的瑣事打亂她的節奏,用負面情緒影響她的心情,用沒完沒了地傾吐分散她的精力。

年輕的時候,和朋友抱怨兩句似乎很正常,但人到中年之后,最好不要再用自己的苦惱去攪擾別人的生活。這不是漸行漸遠,而是一種修養,一種成年人才懂的心疼和體貼。

正如村上春樹所說,你要做一個不動聲色的大人。哪怕是巨大的痛苦,也要盡量一個人去默默面對。不僅出于對他人的考慮,還因為傾訴本身并不能解決實質問題。

1、別人能給你的,未必是你所需要的。這世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就算是同一苦難下的兩個人,也會對痛苦的感知有所不同。在《妞妞》中,妞妞的爸爸對媽媽講:

所謂共同受難其實是表面的,個人所感受的內在的痛苦都是獨特的,不但不能分擔,而且難以傳達。

更何況是毫無關聯的其他人。別人搜腸刮肚的安慰,對你來說最多只是一支鎮痛劑,只能讓你暫時的緩解和抽離。

2、隨著痛苦的持續,別人會漸漸失去同理心。

同理心,泛指心理換位,將心比心,亦即設身處地地對他人的情緒和情感的認知性的覺知、把握與理解。

一開始,別人會將自己代入到你的遭遇中去體會你的傷痛,所謂「悲傷著你的悲傷」。可一旦痛苦持續下去,安慰的話反復地講,該聽的故事不知已經聽了多少遍,同情和心疼就會逐漸淡化。不要怪人情淡薄,這是人性的必然。

一個喜歡傾訴的人是缺乏精神性的,而一個做不到自尊、自強的人也不可能很好地做到自愛。真正的自愛是尼采所倡導的「從強力的靈魂流出的衛生的健康的自私」,「立足點從依靠他人轉移到自力更生」。 因此,自愛的人,不會輕易向別人展示自己的痛苦,而是一個人默默地用自己的方式去和痛苦抗爭,在抗爭中維護自尊,更加自強。

盡量不用自己的痛苦去攪擾別人,不只是放過別人,更是成就自己。

四、結語

坦誠地講,一直以來,我很害怕觸及苦難這個話題。總覺得生活已經夠難了,何必再讓自己更加沉重。

但同時我也明白,人生就是由幸福和痛苦交織而成的。人有旦夕禍福,誰也沒底氣把自己看作例外。假如平時都在刻意回避,等它真正發生時,又怎能做到堅強面對呢?

《苦惱》讓我第一次靜下心來認認真真地去思考苦難。大概因為從約納身上我仿佛看到了自己。他的卑微和懦弱,讓我既覺得可悲可憐,又感到扎心。甚至,當他決定一個人對著一匹瘦馬訴苦時,我竟感同身受地覺得自己也釋然了。

這種代入感也使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苦難是不能等到發生了之后,經歷過以后,再去了解該怎樣應對;不能等到身心都付出巨大的代價后,再去痛定思痛的。沒有經歷過真正的苦難,的確不會有深入骨髓的痛徹。但從別人的故事里,從堅韌高貴的靈魂中得到的啟示,卻能使我們更加清楚應該以怎樣的態度面對它,該具備怎樣的素質。這樣,我們就會在平時的生活中,刻意去磨煉自己。使得有朝一日在不得不面對時,不至于恐懼又絕望,而是能夠堅強有力有尊嚴地去與它對抗。

尼采曾說過,要對生命負責,每個有幸得到生命的人應該給生命以最好的報答。

我想,對待苦難,不回避,不逃避,為自己負責,就是我們對生命最大的敬意,和最好的報答。

— end —

女領導突然提拔你,無非兩個原因,能力強只是其中一方面!
2024/04/22
面對裁員,別傻傻聽安排,聰明人都這樣做
2024/04/22
職場中,領導愿意提拔的員工,從來不是工作表現最好的那些人?
2024/04/22
與領導搞好關系,沒那麼復雜,做好這三點就行
2024/04/22
領導不提拔你,還讓你負責重要工作,三點看透
2024/04/22
當上領導就變了個人,這三個原因太過真實
2024/04/22
西方「金瓶梅」《查泰萊夫人的情人》:靈與肉之間,忽略誰都不行
2024/04/22
《簡愛》:一個跪著的靈魂,撐不起一種燦爛的生活
2024/04/22
《白鹿原》: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傳統里,沒有例外
2024/04/22
《悲慘世界》:最悲慘的是,大多數人不是缺錢,就是缺愛
2024/04/22
《名人傳》之托爾斯泰:生命是一場虛妄,死亡是唯一的結局
2024/04/22
叔本華《人生的智慧》:「內心不幸」的人,再多的物質都拯救不了
2024/04/22
領導安排這3件事,老實人爭先完成,聰明人卻避之不及
2024/04/21
領導拿捏下屬的5種手段,讓你不得不服
2024/04/21
被領導針對和排擠,別著急離職,三招教你應對
2024/04/21
出現這4種跡象,領導絕不會重用你,別抱幻想了
2024/04/21
公司逼你離職的5個招數,讓你啞巴吃黃連
2024/04/21
同事想要害你,會悄悄做這四件事,看透強勢反擊
2024/04/21
領導喜歡你卻不重用你,一般都是因為這3個原因
2024/04/21
職場逍遙游:19條非主流職場生存法則
2024/04/21